数感培养重在学生感悟
数感培养重在学生感悟 一、在动手操作中感觉,体会数感 动手操作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级学生刚由幼儿园的游戏 生活过渡到知识的学习上来,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善于 动手的特点,帮助学生实现由直观的认识转变到数学的思维 上来。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平 台,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 多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 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认知体系,体会到数感 的意义和价值。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 备好小棒,在给出算式8+6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小棒来得出 结果,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有的学生用到了数数法,先 数出8根小棒,再数出6根小棒,放到一起数出共有14根,得 出8+6=14;有的学生用到了凑十法,从6根中拿出2根与8根凑 成10,然后得出10+4=14,从而知道8+6=14。学生的操作展 现了其思维过程,通过比较后同学们都能看出第二种方法简 单实用,这时教师提示学生如果没有小棒,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由上面的操作步骤可以看出将小数分成两个数,其 中一个能与大数凑成10就可以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 再引导学生完成20以内进位加法表,构建起学生的认知结构。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学生对数的直观感知,并在直 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使学生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 算理,形成数感,加深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在数学语言中感知,领悟数感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表述形式 是数学语言,在数学课堂交流中用到最多的就是数学语言。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并掌握数学语言是有效交流的前 提,利用数学语言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 生数感需要学生能将生活中的感知用数或量的形式表达出 来,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展示。
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不断强化, 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数学语言的习惯。
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给出算式15-8,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通过学生交流,展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有的同学提出:
可以先画出15条竖线,然后划掉8条,数一数就可以得出还剩7条;有的同学指出:将15分成了10和5,先用10减8得2, 再把2和5合在一起得7;也有的同学提出:15可以分成8和7, 所以15减去8还剩下7;还有的同学提出:8可以分成5和3,15 先减去5得10,再用10减去3得7。在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 学生对于画图法、拆十法、做减想加法、拼十法等都能够用 数学语言进行简要概括,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和语言的概括 性,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很好地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 减法。
培养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数感的实质,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表 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在解决问题时感想,发展数感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 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此发展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长时间的逐步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面问题现象看 到数学的本质,要将问题解决与培养数感联系在一起,从而 帮助学生在对数与量进行了充分感知、感悟后有所感想,让 学生对给出的问题情境能够用数、数量来表示,并找出其中 的数量关系,以此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感。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沉淀的过程, 从一年级起开始培养和渗透,能够促进学生尽早地感知和领 悟,也才能更好地应用到下一步的学习中。数感作为学生的 基本数学素养,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与学习活动中感悟与内 化,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