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
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 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家乡的小镇 小镇只是宁南山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和其它的山区小镇没有什 么两样,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由于比邻陇东地界,这里浸染了陇东文化遗风, 走在小镇上,随时都能听到那再熟悉不过陇腔陇调,秦声秦韵;让人既感到生活 在宁南山区,却又笼罩着一种浓郁陇东文化气息。每次回老家,总是早早地把目光伸像窗外,总是事先告诉司机务必“在 ××小镇”停车,生怕由于自己沉浸于小镇的回忆中而坐过头。但是真正到了小镇, 望着小镇的破旧与狭小后,又总是思潮澎湃,心情难以平静,感慨岁月的无情、 时光的短暂、生活的变迁。
小镇曾经热闹过,繁荣过。城市化浪潮使这里显得衰败和凋蔽。你瞧, 小镇的北面的派出所,供销社,食品,邮局、信用社,粮所;林业站,镇的南面 卫生院,兽医站。现在改建的改建,撤掉的撤掉,连个门牌都没有。铁铺,裁缝 铺早已消失,一些小商铺简陋的甚至连个店名都没有。尽管小镇这么小,这么破, 但在方圆百里却家喻户晓。
我十七岁前,我一直生活在距离小镇不远的村子里,小镇的朝朝夕夕, 小镇的兴衰变迁,众人皆知。就连留在记忆深处的往事竟是那般的深刻,铭记于 心。虽然小镇有些落后,很狭小,也很古朴。大家没人说它的是非曲直。没有它 给人们留下一些像样文化遗产。但即使这样,做为家乡人,仍有“美不美,家乡 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感慨,而且随着时间和岁月的更替,这种感慨越来越萦 绕在灵魂的深处。
有时站在镇上这头吆喝一嗓子,镇上的那头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真有 一种“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感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说往事泪先流。”小镇勾起了我对儿时记忆的无 限向往…… 曾经,缠着不经常回家的父亲,拉着父亲的手,在食品门市部前闹着 要糖吃,对我宠爱有加的父亲,当然不会让我失望,在糖没有过秤,手已伸进秤盘里,开始往兜里塞的幼稚举动,也有糖纸不剥,往嘴里喂惹得服务员朝父亲笑 的尴尬局面。
不会忘记缠着母亲,在小镇唯一一家的油饼摊,让母亲买油饼吃的情 景。那油香味散得很远,很远,整个小镇都能闻的见。尤其油饼滩的回族大娘做 油饼麻利的身手,把那扞圆的面团放进沸油里,沉下去,又浮起来。在沸油的滋 润下,圆饼须臾变得丰腴饱满。颜色也从乳白到嫩黄,直到金黄,让人看着赏心 悦目。
看着别人你一个我一个地买,不懂事的我有种不买坐在地上不起来的 架势,逼得母亲没法,不得不用少买油盐的代价,满足我吃油饼的愿望。现在想 起来,除了感慨那时生活条件的贫乏外,恐怕再也找不出什么让我对油饼感兴趣 的理由来。
曾记得,在镇文化站因看电视录像《霍元甲》而旷课,被老师知道后 让我回家请家长,差点挨母亲笤帚疙瘩的惩罚。曾记得镇广场看晚上放映的露天 电影,有次竟然睡过了头,等冻醒后发现周围黑洞洞的,从来没有在别的村子留 宿的我,在怨恨同去的伙伴同时,畏畏缩缩蜷在镇广场的戏台一个旮旯里,可怜 的过了一夜的情景…… 也不会忘记在小镇的那座旧桥上所发生的惨案,一件我让一辈子无法 抹去的的往事。
一位老汉赶着毛驴车,驮着山货,当经过旧桥时,正好有汽车经过, 也许汽车司机认为老汉的毛驴车挡了汽车去路,连按几次喇叭,也许因为喇叭声 音太大,惊了套车的毛驴,毛驴连奔带跳,连人带毛驴一下子栽进了没有栏杆的 小河里,老汉当时就断了气。驴也折断了脖子就地躺在河滩上。正在随母亲赶集 的我,和母亲随着人潮赶往出事旧桥下时,看到的除了众说纷纷的赶集人,和盖 着衣服躺在平板上的老汉,和不远处死去的驴子。这也是小镇给我留下的最深刻 的伤心事。后来听母亲说,老汉的老伴失去依靠,在老汉下葬的一个月后也悬梁 自尽的悲剧…… 如今,原先那座不知何年何月建造的老桥,早已被拆除,在旧桥的旁 边,又建起了一座又宽又平坦的新桥,以往那种惨剧永远不会重演。
原先四季都流着清澈的水,到了雨季很是壮观的小河,可惜现在河水干枯了,河滩都被开发成了块块菜园有的还种了庄稼,甚至栽上了树,盖了房子 …… 小镇逢集的时候,公路也变成了街面,两旁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日常百 货,瓜果蔬菜,牲畜和农具,感觉镇子的集日就是一个大杂烩。人多的时候拥成 了堆,想挪也挪不动。有时人喊着让挪挪,但就挪不动,只好耐着性子等。耐不 住性子,有的骂骂咧咧那骂声,那表情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逢集日交易牲口的地方在小镇的东北面的河滩上,有牛、有驴、有羊 也有猪,牲畜的表情各种各样,有高兴的,又不高兴,高兴的大概是早已不满主 人的虐待,巴不得另寻新家,不高兴的是知道了主人要卖他,在那里哼唧着,又 拉又尿,报复着主人,卖牲口的,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砍着价,不时伸出指头, 一五一十地砍。整个镇子的西北面,成了牲畜的天下,驴叫羊叫猪叫,汇成了一 支协奏曲。
街面上这样,商店里也好不到那里去,给老人买砖茶,给孩子扯布做 衣服等等,媳妇们买针线的,姑娘们买棒棒油雪花膏的,当然也有像母亲一样买 油盐酱醋的。一个窄小的商店被挤得没法进出。
街上各种各样的工具,如锄,锨,镰,犁地的犁,撸柴的耙子,梿拁, 镲子,背篼,打胡基的杵子,簸箕、笸箩则是男人光顾的地方,这问问,那看看, 挑着各自中意的农具。生资商店围着买化肥的。当然,也少不了买点烟叶回家卷 旱烟抽,从没见那个男人买过衣服鞋帽,一年四季就那身打扮,在他们看来,一 年四季在地里摸爬滚打,很少走出这个小镇,穿新的是浪费,不如省下给老婆娃 娃。让人感觉朴实中透着心酸…… 当然,要说小镇最热闹的时候,还得从八十年代兴起商品交流会,它 让小镇着实热闹红火了,尘封许久的秦腔开始演出,不但请县里的剧团演出。乡 镇府和文化站组织各村进行文化汇演。曾经销声匿迹的“皮影”艺术也悄然兴起, 丰富了小镇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文化的复兴为小镇的经济繁荣也决定性作用。因 为商品交流会,也促进了小镇商品的流通,小镇也成了方圆百里商品交易集散地, 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贩前来经商。
虽然小镇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刚刚经历过饥饿与物资匮乏时期的煎熬, 以及精神上的创伤。但大家还是沐浴着改革春风带来的新气象,小镇也借着这股 春风焕发了勃勃生机。从此,小镇步入了它的最热闹的最繁荣时期。斗转星移,四季更替,时光如梭,岁月轮回…… 如今,即使赶上过去的集日,也是冷冷清清,十几家小贩把大大小小 的麻袋,纸箱,一些的零碎商品沿街一字排开,这就是现在的集日,这就是我以 前朝思梦想的集日情景。
前几天看到一位网友的摄影作品,其中引用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所说的 话,很值得人深思:“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80~100个自然村。” 看到这段话,我暂且不提它是否属实,就小镇的现状和我看到摄影作 品的图景,如果照这样下去,若干年后中国的农村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村不像村 是不是哪些挤入城市谋生的农村人老去后没有最终的归宿 这位网友说:“好多曾经繁荣的山村,终究没有挡得住城市化的冲击, 青壮年纷纷挤入城市讨生活,一家家搬离了村庄。村里好多荒废的院落长满了一 人多高的蒿草,一片荒凉。” 其实,网友所拍摄的图景的地方距离家乡小镇并不远,而且有些乡镇 的村子和网友所说的现状惊人的相似。是必然是趋势我无法定论。
看看现在的小镇,那些青砖青瓦一坡水的商铺,改建成两层楼式的两 用房后,反而觉得失去以往旧商铺的庄重,以前熙熙攘攘的赶集人仿佛躲藏起来 似的,再也无处寻觅。只有零零散散的闲人在街上闲逛。商铺的门前除了店铺的 主人有一句没一句和闲人聊天,很少有顾客购物。
我想,或许是这几年的移民搬迁,带走了往日的热闹,或许是这里的 山,这里地不养人,让人失去对它的依恋,纷纷搁弃了祖辈留下的基业,带着对 城市的向往,携妻带女住进了犹如囚笼般的楼房,感受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繁华噪杂的城市。
我也不明白,那些或许常出门,但从来没有走出这里的大山庄稼人, 何时将老屋,老人留在这里难道除了生存,还有什么比亲情更为重要的情愫。
看着街上佝偻着背,牵着牛,背着青草,推着人力车载着收获的庄稼 从街上经过老年人,脸上写满无奈,孤独,寂寞,沧桑,那饱经风霜的表情,深 深地触动着我的神经。因为小便而绕过商铺后面,看见那曾经炊烟凫凫的老屋,如今个个变 得破落不堪,让人顾忌它能否经受住暴风骤雨的侵蚀。如果不是城镇规划,在街 面盖了上下两层商业住宅两用房遮掩了这些破旧老屋,那小镇模样是不是更让那 些农村的父母官寝食难安呢 也许往后的日子,小镇和其它的村庄一样,如人走茶凉,逐渐衰败, 甚至荒废沦落到如一个普通村子一般大小,甚至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尽管如此,我依然感到小镇很美,很美,它的美不仅体现在它的宁静 与醇厚,古朴与秀丽,而且体现在它有炊烟袅袅的烂漫气质,和淳朴的民风习俗, 以及经过时间岁月洗礼的深厚文化积淀。
对于小镇,我是有感情的,我留恋它昔日风光,更希望它有一个美好 明天,不会因为种种缘由就此衰败,凋蔽。
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寞落的小镇 人们常常把衰败的景象说成寞落!把一成不变的现实称之为保守!随 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不断的对物质的追求和不满足。与之对应的是思 想陈旧,发展严重滞后的秦镇的真实情况!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秦镇人,大家都 在关心和努力着! 衰败落寞可悲,现实保守可恨,但失弃的人心,空腔的行为才 是最可怕的!秦镇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繁极一时的市场经济体,还有我 们引以为傲的秦镇大米凉皮!还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 秦渡镇,是陕西关中闻名 遐迩的历史名镇。
史有“周丰宫”之称,《古今图书集成》载,“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 西岸,丰旧城在焉”,镇北五里的“周文王灵台”就是历史的见证。公元401年,后 秦皇帝姚兴由西域迎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逍遥园即户县草堂寺议经在沣河 设渡,秦渡镇由此而得名。
至今1600多年,是历朝历代繁华的交通商贾重镇。
我记忆中的秦镇, 一条清清的沣河,安静而舒缓的向北流去,两旁的堰坝顺着河势,绵绵而曲,伸 向远处!岸上绿妆柳容,野草丰茂,一阵轻风拂过,千千枝条,风姿婀娜! 有一 座普通的石板小桥,牵连着两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是经济的纽带,同 样也是束缚的枷锁。
直到后来,一座更新,更宽的大桥,拔地而起!那个时期, 仿佛给经济打了一针强心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空前的繁荣!服饰,布市,牛马市,北街和西街的商业店铺,林林总总,密密麻麻的。
小镇在河的西岸,中间有丁字形三条街相连,外边围着一圈土城墙, 由三座城门相接!有九楼十三堡的建筑格局!里面还有几处荷塘,荷花盛开时,红 粉朵朵,十里飘香!城外,还有相当面积的稻田,菜田!一派田园风光!特别有诗情 画意! 秦渡古镇,一座充满历史的小镇,有古老的南城楼,有清澈的河水,有著 名的小吃,有朴实无华的乡亲们!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一方水土,养育一 方人!秦镇人热情如火,好客如宾,执着追求! 我是金满楼,作为其中一份子, 既不能抛弃过去,也不能放弃希望!这里有着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呈载着无数的 成长的故事,所谓:无秦镇,不青春!不要失去对家乡的信心! 衰败,是为了下 一次更美的绽放, 保守,也终会有云开雾散的时机! 描述小镇的现代散文阅读:曾记否当年的板桥小镇 匆匆那年,懵懂的岁月里,我们还是满脸稚气的孩子,怀着梦想从不 同的村庄聚集在板桥小镇,在那里留下了各自深深浅浅的足迹。于我而言,年轻 时候是踉踉跄跄跑过来的,甚至还来不及回忆早已被时光卷走了的少年时光,便 逐渐放弃了早年的自我天空,不再陷于简单和浅薄。在世事的沧桑和时光的消散 中,将自我与变异融为一体,如今已浑然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人生的风景在云 卷云舒中渐次变得风轻云淡。
人越成长,岁月的风霜裹挟得越紧,多少风沙漫漫地旅途中,磕磕绊 绊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懂得了曾经相遇相知的同窗情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屏 住呼吸,步履蹒跚的一路走来,哪怕只是在人生路口的短暂停留顿足,内心深处 依然怀念那些一起走过的岁月,千帆竞过,繁华落尽,留下的都是板桥小镇的殇。
一声呼唤,儿时伙伴早已不在回来,青春的岁月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曾经快乐 的嬉戏就像一本不经意就翻过了的书页,淡淡的忧伤伴随着淡淡的忧愁。蓦然回 首,发现人生不过是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我们都在彼此行进的路上找寻殊途同 归的结局,那时的书生意气即使偶带感伤也同样弥足珍贵。
每次回家,我都会坚持走板桥小镇去看看那里的风景,当路过风光迷 人的丹霞山时,我甚至天真的以为,我与妻就是前世的古刹和青灯,在最深的红 尘的相逢不过是千年的修行的结果。就像盛开的花朵明知凋落泥泞依然一往情深 的独自怒放,不必留恋,该来的,会来,该去的,依然还是会去。我知道这里不 属于我,我不过是一个过客,是时间里的一粒沙,漏了千百回,残留在这里的挥 之不去的依恋,回想起当年和同学们一起邀游,站在百年古塔上,举目一望不禁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万丈豪情,内心深处激起“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的凌云壮志。如今,那山、那水、那人,早已物是人非,待我衣衫 褴褛的白发归来,万里他乡还有谁许我不尽的思念等待尽管如此,我依然滔滔不 绝的向妻子讲述当年在这里发生的趣事,充满甜蜜,略带自豪。
顺着车窗望去,阳光明媚,青山依旧,我仿佛看见风洞河的橘子熟了, 我手持书本沿着青青的河岸慢慢的步向那片橘子林,摘一个慢慢的剥开,放进嘴 里,细细品尝,夹杂着泥土和稻花的香味,回味无穷,人生的滋味就在这些零星 的片断中,碎了一地的光影。风洞河的两岸杨柳依依,在柳絮飘飞的季节,满脸 汗水的庄稼人在梯田里忙着收割稻谷,不远处的老水牛悠闲地啃着田地里的青草, 那是一幅多年以后的我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
那时候的板桥小镇,阳光是暖暖地,风儿柔柔地,学校对面的小河清 水悠悠,周末男女同学相约一起浣洗衣服,调皮的男同学会在上游筑起一个深水 区,一丝不挂的跳进河里打闹、嬉戏,略带羞涩的女孩偶尔会往不远处的上游瞅 上几眼,嘴里不停的骂上几句,心里却想去看个究竟。盘县第五中学是当时有名 的初中,教学质量高,师资阵容强大,学生层层选拔,都是各乡镇出类拔萃的尖 子生,蓝色中带着红色标志的校服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当然,江湖是存在的,一 些喜好打架斗殴的学生将摇摇欲坠铁床上钢管拆下来作为武器在黑暗的巷道里 打得哭爹喊娘,惨叫声将胆小的同学赶紧熄灭蜡烛,将被子唔得严严实实的,生 怕绽自己一身血,不敢继续看书。只得第二天早起,到食堂吃一个香喷喷的馒头 或者一元钱一碗的面条,急忙走向橘黄的路灯下补上没有背诵完的英语单词,去 晚了,路灯下看书的人太多,常常找不到有利位置,那些年五中的学生刻苦努力、 不甘落后,是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因为条件艰苦,我们时常戏称食堂煮得硬硬的面条是“钢筋”,稀稀的 米饭是“混泥土”,厚厚的洋芋片是“马车轱辘”。因此,每次上学头一天,家人都 会提前忙活着炼油辣椒给我们带回学校,同窗们品尝各自的油辣椒成了现在值得 回忆的美好片段。
这些天,在老班长的努力寻找下,17年的老同学汇聚到微信群里面聊 得火热,大家一起追忆当年的似水年华,如我一样远在他乡拼搏的老同学在电话 的另一端第一句话就是“当年你的油辣子最好吃”。这句简单明了的话语把我们带 入了当年的同窗情谊之中,一直漂泊在外的我,能够深切感觉油辣椒的味道,因 为那是香了我一辈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