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转喻认知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转喻认知解读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被广泛应用和传播,特别 是对于青年一代影响较大。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转喻类别介 绍及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认知解读,有助于了解青年人的心 理特征和思想动态,真实记录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摘 要:
网络流行语;
转喻;
青年人 1、网络流行语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对流行语的定义是:" 广泛通俗,反复使用,特别和政治或其他组织有关的词语"。
英国学者、词典学家帕特利奇(Eric Partridge)在《流行语 词典》(A Dictionary of Catch Phrases,1977)的前言中, 定义为"流行语是一种时兴流行,公众喜闻乐见的俗语。
"Loreto Todd&Ian Hancock解释流行语是一种固定的短语 或口号,由于娱乐界人士、政客、广告商或媒介的传播而受 人欢迎。
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聊天语言和电子论坛以 及个人博客中所使用的口语化的语言。它是一种随着现代科 技的发达而新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方言,它是人与人借助于 网络在进行非面对面的即时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书面语 式的"口头语"。弥补了口头语单以声音、表情等来表达的缺 陷.避免了面对面语言交流的种种语言交际禁忌和一些言不 由衷的交际因素,是更为自然的语言状态。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为了寻求省时省力的沟 通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进行即时交流,网络流行语 也普遍被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这么深得 人心,重要因素之一是网络流行语参照了基本的语言手段之 后还充分运用了转喻这一重要手段,实现了语言与符号、语 言与语音、不同语言之间以及不同语法手段之间的沟通。
2、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类别 网络流行语中转喻的现象随处可见,有语言与符号之间 的转喻、语言与语音之间以及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的转喻。
2.1语言与符号之间的转喻 语言转喻过程中,重要的原则之一是用形象直观的视觉 符号转喻抽象的视觉符号。网络语言中出现的符号可以直观 形象地表达,更利于人们快速地把握信息。网络语言中经常 出现这类词汇:如常用的"=="即等等的意思,"88"即 bye-bye,"55555"即哭哭的声音,"MM"即美眉, "GF"girlfriend的缩写,T T(流眼泪的样子,就像一个人的 面部,有两行眼泪流下)、~>-<~(痛哭,十分伤心。眼睛 眯起,脸颊上耸)、=_=(晕)、+_+(昏迷)、$-$(贪心)等等。
2.2语言与语音之间的转喻 由于转喻的相似性原理,借助语音的相似性,网络上甚 至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神 马就是"什么",由于语音上得相似,什么很容易被人们说成 "shen ma"的音调,由此网络上这种不符合语言规则的词语被人们广泛应用。"给力"一词也是频频出现在网络媒体上, 甚至连给力的英文也容易被联想为"gelievable",主要是由 于"believable"的音近联想。
2.3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转喻 在转喻心理机制下,人们能摸索出不同认知域之间的通 道,通过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汉语的方言:"吃饭的说" (来自日语语言的动词后置)、"恋爱ing"(来自英文语法 表示现在进行时,正在进行的动作)。除了语法体系间的转 喻外,人们还借用影响因子较大的方言来获得新鲜或认同。
如:东北方言"纯爷们"、四川方言"出来耍、等一哈"等等。
网络流行语通过运用转喻的方式使流行语变得形象生 动、朗朗上口,成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兴语言。赵艳芳在 《认知语言学概念》中指出"与隐喻相同,转喻也是基于人 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 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其不同的是,如果说隐喻是 不同认知喻之间的投射,那么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 认知喻中,一个凸显实物替代另一实物,如部分与整体、容 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Langacker(1999)总结了转喻产生的心理学动因:"代替 之所以能都代替转喻目标,是因为凸显、易感知的代体能提 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或激活转喻目标。转喻是通过一 个现在的实体跟另一个潜在的实体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从参 照点到目标的心理映射过程。3、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认知解读 网络流行语中的激活扩散模型,认知心理学家Collins & Loftus(1975)提出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他们认为大脑在储存信息时,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 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的。即以一个概念的启动导致相关联 的概念的激活。通过一系列语义联系:相邻、相似关系,概 念之间的节点被依次激活,流行语的使用时间也愈长,并渐 渐被人们认识。
转喻机制也符合激活扩散模型。转喻是在相似、相邻的 认知域内用一种概念代替另一概念的运作机制。
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在同一个认 知域中目标体a:打酱油的行为动作,转喻体b:类似打酱油 的简单思考,说明对某事物的思考和行动不深刻,只有简单 的想法和做法,通常表达现代人谦虚和谨慎的处事态度。用 b的概念:打酱油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过程,网络用语中指做 某件事不熟练,代替了a的概念:打酱油本身的动作。相邻 之处都是简单的动作,以此激活了此类表达不熟练地思想和 动作的用语都可以用"打酱油"来表示。
结 语 语言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当下人们 的用语习惯、文化偏好和思想动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 究流行语中的转喻机制,对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认知研究有 力地支持了转喻是人类认知方式这一认知语言学理论。青年朋友们是网络流行语最积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 网络流行语的转喻认知机制解读不但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 解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和表现手段,更有助于了解青年人的心 理特征和思想动态。网络流行语的广泛流行和使用也满足了 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迎合了趋新求变的心态,作为人 们社会交际的工具,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冬梅.动词转指名词的类型及相关解释[J].汉语 学习,2004(4) [4]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J].四川 外国语学院,2007(1) [5]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 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5(3) [6]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J].外国语2007(2) [7]李勇忠.论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J].外语教 学与研究,2005(4) [8]李勇忠.论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 [26]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2) [9]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2)[10]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