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暗示分析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暗示分析 由于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值相对较少,学生普遍对 生物课不够重视。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多是背背课 本、做做题,应付考试而已。迫于考试的压力,多数学生仍 然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 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思考的过程,问题意识薄弱。当前生物教 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与课程改革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 课程的实施,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 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 富有个性地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 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对课本、教师等权威 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批判。一、创设课堂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 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 探求新知识;
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 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首先是利用生物实验构建问题情境。以实验为基础是生 物教育的特征,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 认知的需要,并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亲身经历从发现 问题、形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生物实验中各种生动鲜 明的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 奇特、意想不到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促 使学生迅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认真面 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找出意 外中的原因或者如何实施改进,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的 内涵。
【案例】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 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 不明显,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老师可提示:①是否丙 酮用量过多,滤液太稀;
②是否用的是新鲜叶,是否用的全 部是幼嫩的叶;
③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
④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
其次,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构建问题情境。生物 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学科之一。现实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与生 物紧密联系,各种媒体介绍的与生物有关的热点新闻每时每 刻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艾滋病、 禽流感、骨髓移植、单克隆抗体技术、生物芯片、“非典”、 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航天育种等,都是学生关注的热 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将生物知识与生活 实际问题相联系,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 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的道理。
二、引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善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些学生对学习 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 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发现了想要提 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逐步教会他们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 的方法,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奠定智力基础。
首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 维、辐射型思维等,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 某个中心问题,进行辐射状态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 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 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与发现的 一种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 题有不同的想法,对同一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 析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 难的能力。
【案例】学习“蒸腾作用意义”时提出,人们常说“人 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有无水往高处流的情况呢? 讲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时,提出“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 也呈金字塔形?若是,有无例外?讲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 性膜时,联系糖醋蒜的腌制,提出醋是细胞不选择吸收的物 质,蔗糖是大分子,也不能进入细胞,那么,为什么腌制一 般时间后,却成了糖醋蒜?通过设置这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情 境,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想问题,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是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是不同事物的各个性 质加以对比分析,确定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规 律的方法。综合是指将各个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 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 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各知识间的联系,经常采用编写 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将有关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进行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能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其乐于“提问”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 差别不大,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这种现象与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即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个性品质的优劣明显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影响整体 素质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并做好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
首先,课堂教学的主人让位于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 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单一灌输的模式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探索知 识,获取信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 堂的主体,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让每个学生 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谁的问题多 么肤浅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教师应与学生 融洽相处,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应予以表扬 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 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有勇气针对教材或教师的问 题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注意引导分析。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 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带有一定情感体验的意识倾向。它具有指 向性、情感性和动机性的特点。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 主动愉快的去探究,使认识活动和活动过程不再成为人们的 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推动人们去积极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 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对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问 题意识的发展。中学阶段学生对学习的意义认识并不深刻, 更大程度上的学习是凭兴趣,对生物感兴趣的同学,课堂上 表现活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甚至下课 后,还拿着书本追着老师请教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好生物的动力来促进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 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创设 激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