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在新课改中的几点体现】

浅谈生命教育在新课改中的几点体现

泗洪县第四中学王士标当今社会,伴随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同时,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使现代的人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的危机。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更多的把目光转向了教育。现实的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于教育自身因素的强行介入,使传统教育演化成工具式的教育。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与生命意义的教育,从而培养了大批“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单面人。早在1948年梁思成教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就曾作过《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来警示后人,而今愈演愈烈。这种单向度人的教育使整个社会变成追求功利,强调竞争,物欲横流的“爆发户心态”的时代,人们失去了生命的追问和灵魂的根基。面对此景,新课程改革应然而至,担起了对生命教育的历史重任。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义,启迪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由此,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努力使教学成为一种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就此笔者认为,课程改革中生命教育有如下几点体现:一、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1.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学生被动地以最大限度地来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使自己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复制知识的传声筒,丧失了个性思维的发展,丧失了创造性的发展,失去个性情感的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2.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地位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独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1)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学习中,问题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教师成为学习的帮手,共同发展。如:七年级数学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首先让学生剪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学生把等腰三角形对折,使两腰重合。请同学自己去发现这个折痕是三角形的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测定,发现是三角形的高,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是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努力去寻求不同的答案,最后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探究与掌握知识的过程。实现从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的转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了智力。(2)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而非强制的。在课程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流学生,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使他们在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得到自由发展。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由挑选角色,上台演一演,比比谁演得恰如其分,演得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基本上把晏子的机智灵活、楚王每一次想取笑晏子不成反被取笑的神情、语言、动作等演了出来。最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整个故事。整个课堂上快乐,兴奋的激情始终洋溢在学生的脸上。自由的挑选角色,自由的组合展示,使学生愿学、乐学,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也映了布鲁纳说的话“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新课程给予学生一定自由,让学生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自由,即思维与想象的自由。二、新课程强调创造和谐氛围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人是一个群性动物,个人必须必然处在关系中。单枪匹马而缺少合作精神的人,在当今社会必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是社会要求,时代呼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的问题与活动,营造紧张活泼的宽松环境,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组织形式,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必须积极承担个人的责职。同时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间的冲突。例如,在讲

打折销售这一实际问题时,首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商场或超市实地调查有关服装、商品打折销售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实地调查的例子,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会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写调查报告,学生在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分析)--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验证在实际问题中的合理性--通过这一问题你学到那些知识?有什么样的收获等系列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同舟共济的合作意识,而且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接纳他人,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世界共融共在,这是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从而也达到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同时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合作的平等性,合作的乐趣,合作的成功感,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新课程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与探究学习能立的培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与创新中完善与塑造学生人格,进而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探究过程的实现,新课程明确提出如下措施: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追求的目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追求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把知识学习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手段,让学生在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中培养创新素质。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打开学生智慧的门”,问题是创新的源泉。老师要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更多的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究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渴望,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冲动,这种渴望和冲动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记得听一节“乌鸦喝水”的科学探究课,老师要求学生按课本上的‘乌鸦喝水的办法’去实验,学生发现并不象课本上说的那样。“乌鸦怎么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讨论,乌鸦要想喝到水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先后设计出几种不同的验证方案,分组展开了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原来水位上升的高低,与石子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瓶子的大小有关,水量越多、瓶子越小、石子越小,水就越容易上升。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寻找答案的渴望,通过一步步探究,最终豁然开朗。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减少教学密度,给创新留点时间。探究过程的实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教师要减少课堂教学密度,留出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从事主动探索和具体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这些过程获得创新发展。第四教师要创设适当情境让学生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创新具有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三个特点。求新求异是创新的最重要特征,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做标新立异的二月花,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要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在学生自我构造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在独特新颖中创新。如:在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老师提问“生活中那些现象体现了这些位置关系?”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球放于桌面,车轮滚动,铅球入地等,有位学生举起手:“就象早晨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的景象。”一副体现三种位置关系的美丽动人的画面同学们的脑海中。四、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1.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新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在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学习个体存在,更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事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且似懂非懂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活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智慧与经验,去积极攻破难点。一旦攻破,学生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一种体验。如:在“平方差公式的发现”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组能进行平方差公式运算的整式相乘。老师要求学生运用整式相乘法则和他一起进行运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结果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出了答案,而最快的学生也与老师相差甚远。同学们都很惊诧,怀疑老师一定有什么绝窍。老师借此引导学生仔细去观察,思考,小组进行讨论,验证。在同学们的思考交流中,不时爆发出“我知道了”“我发现奥秘了”“终于早找出来了”等喊声,激动之情无以言表。老师迅速出几题让同学去验证,使学生体验这种成功。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2.展现个性特点,享受生活意义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学生智力都各具特色。据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懂得这个道理,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从而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的,热切的期望。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优点,并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抬起头来走路”,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赞扬与鼓励是使一个人发挥最大潜力的最有效方法”。(卡耐基语)进而使他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示。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正如某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课堂也将成为他们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赏识的乐园。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为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成功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