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疗改革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医疗改革影响

新医疗改革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新医疗改革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医疗改革的步伐越走越快,对医疗领 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医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医 疗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对医疗 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力度向一、二级医院及社区诊所倾斜, 其宗旨为惠民、利民、便民。在医疗行业大刀阔斧的进行改 革的当下,如何紧跟改革脚步,调整医学教育方式方法及侧 重点,输送适合基层环境的医疗人才,为医疗结构改革的有 效实施,提供有效的教学保证,医学教育领域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分级诊疗;
新医疗改革;
医学教育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北京市进行了有史以来,在 结构上对医疗诊疗过程影响最大的改革试点,逐步将诊疗中 心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对其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1-2]。

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历次改革最重要的 实验基地,此次改革的浪潮势必在未来几年影响全国的医疗 行业和其上下游相关机构[3]。作为医疗行业人才的最直接 输送机构,各大医学院校应积极紧跟变革步伐,调整教学模 式及侧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4],在人才储备阶段适应 这一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在人才供给环节为社会输送更适 合未来诊疗结构的优秀人才。此次改革中,对当前的医疗行 业现状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除药品价格及门诊费用调整外, 提出了分级诊疗[5],对基层诊疗机构的发展给出了很多利 好政策,也对未来的基层诊疗机构提出了较多具体的要求和想法,这些改革方向及改革措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医疗教 育行业。因此,选择基层诊疗机构及社区诊所做为研究对象, 选取改革中对医学教育领域的影响加以讨论,以求改进教学 思路及侧重点来应对新医疗改革下新的医学教育形势。

1基层医疗机构的局限性及教育环节的应对 医改前,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优先选择就业方向基本都是 留在地区内实力较强的大医院,基层医院及社区诊所的人才 输入很少,人才断层较大。本次改革试点对基层诊疗机构的 重视程度大大高于以往,从医保及报销费用、药品政策、分 级就诊等方面重点照顾基层医院及诊所[6]。相信在不久的 将来,到基层去也是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区门诊的特点是:大型检验仪器少、科室 配置不全、分工不细,有些社区门诊甚至没有任何检测仪器, 一人一所,无科室之分。这就要求基层诊疗机构的医生需要 具备更高的医疗水平,在无足够诊疗分析设备提供的数据支 撑的前提下,根据临床症状准确判断并处置一般性疾病。在 重大疾病方面,症状明显的严重疾病患者一般会直接选择大 型医疗机构,但并不排除无剧烈症状的重大疾病患者或对本 身疾病严重程度无一般认识,优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情 况发生,这就要求基层医生能够具有诊疗一般性疾病的惯性 思维前提下,做到明确及时的判断症状不明显的严重疾病, 并指导患者第一时间到合适的上级医疗机构就诊的能力。因 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加大对一般性疾病知识的认知,尽最大可能地扩展一般性疾病的知识面,提高学生 对一般性疾病判别的能力及准确性;
对高发的症状不明显的 严重疾病也应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应放在对重大疾病 早期、前期一般症状的了解。根据以上介绍,需要医学教育 机构针对以上基层诊疗机构可能应对的常见情况,在时间、 案例及临床实践中给予倾斜,以保证培养出即适合大型医院 又适合集成医疗机构的优秀医生。

2加强对慢性疾病知识及病症发展过程的教育 本次医改提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 管病”等慢性疾病的日常诊疗在社区解决。本次改革提出了 “长处方”这一概念,并给定了长处方的时间范围长达2个 月,此类患者一般的确诊机构多为大型医院,但长期的中后 期的复诊频率不高,患者患病一定时间后对病症的重视程度 有所降低。将患者的日常诊疗安排在基层医院,无论对大型 医疗机构和患者都是重大利好,对大型医疗机构来说减轻了 门诊量负担,对一般患者来说节省了诊疗的支出,节约了奔 波时间。但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由于此类疾病病程长,病 情长时间内相对平稳,各项指标变化不大,但一旦出现恶性 变化趋势,则有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危 及患者生命,这就需要基层医生对此类常见的慢性病及其并 发症的特点、症状及发展规律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在日常 的诊疗过程中,借助简单的医疗检查提供的数据及反馈,及 时发现可能对患者病情不利的细小变化。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症状制定有效治疗计划、明确治疗方法。

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 慢性疾病长期发展过程的观察能力,加深对慢性疾病的理解, 对慢性疾病的并发症有深刻的认知;
并在施教的过程中加强 对学生耐心及细心的培养,教育其对慢性疾病的诊疗不走过 场,决不忽视病情任何的微小变化。

3对康复治疗教育的重视 本次改革提出了“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概念, 这将有效缓解大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除需密切观察的重症 术后病患将留院观察外,状态较好的病患术后治疗及恢复过 程将更多的转移到社区医疗机构,这对社区医生的术后康复 治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术后治疗及恢复是手术过 程的重要环节,其诊疗的有效性甚至是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 因素,好的术后恢复治疗能够极大的提升手术效果,这也是 医疗的共识。在社区术后恢复治疗过程中,需要医生具有较 强的临床观察鉴别能力及医疗操作手法。由于没有大医院检 查设备的支持,如何对术后病人的病情观察,康复程度的鉴 别都是教育机构需要对学生重点教育的方面。此外恢复期患 者的康复治疗还有很多操作工作需要完成,如拆线、换药、 包扎、康复运动和按摩等。鉴于基层医疗单位的局限性,需 要医生一专多能,具备较强的医疗操作能力来应对各式各样 的处置操作。这就需要医学教育机构增加相应的教学时间, 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并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4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及健康生活习惯的教育 本次改革提出了“签约家庭医生”的概念,并提出了“送 医上门”“健康管家”等具体的操作构想,这不但加强了社 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责任联系,还在服务上驱动社区医生建 立走出诊所、到患者中间的服务意识。由于与患者之间长期 的诊疗关系的确立,基层医生与患者的熟识程度将较大型医 疗机构更深入,这就需要基层医生除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 服务外,还需针对具体病情为患者提供的心理疏导及安抚, 为患者建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配合治疗过程,提高治 疗效果[8]。这就需要医学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人 文关怀部分的比重,并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在基层医生走 出去,到患者居住、工作环境中,为患者送医上门的过程中, 医生将不可避免的了解到患者的生活工作习惯,在此过程中, 医生应敏锐的发现对患者健康有不利影响的不良环境和习 惯,为患者提供积极的纠正建议,对管理区域患者的健康水 平的提高做出努力。对此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重点 的对学生进行疾病形成、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教育。以上只是 粗略的列出了医改向基层倾斜的政策下,对各医学教育的影 响。在医疗改革越来越快,越来越细,中心越来越下移的过 程中,各医学院校应审时度势、灵活应对,调整教学中心, 扩展教学思路,紧跟改革步伐,为基层诊疗机构输送更多的 适合基层环境的医疗人才,为医疗结构改革的有效实施提供有效的教学保证。

参考文献 [1]潘秋予,王敏,谢冬梅,等.我国分级诊疗的现状和 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11):27-29. [2]方少华.全民医保背景下实现分级诊疗的路径研究 [J].卫生经济研究,2014(1):18-21. [3]张馨月.中国医疗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院, 2012,12(9):1-3. [4]贾燕,易斌,陈雄,等.多种教学法在内科学见习中 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800-1801. [5]是文琦.浅谈新医改背景下分级诊疗的实现路径[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2):22-23. [6]胡琳琳,曹英南,王班,等.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卫生 服务支付制度改革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 (2):87-90. [7]龚震晔,陈玮,费健,等.新医改下医联体三级康复 医疗服务可行性探讨术[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1):
31-33. [8]王锦帆.医患多因素临床思维与就医思维的融合权 重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5,36(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