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 一、人格方面 儿童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留守 儿童的境遇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没有寻求帮助的对象,长 此以往,其人格方面会产生攻击性强、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等 问题,集中表现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 心理特征。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个性自私冷漠、 敏感多疑、任性霸道且情绪多变,有的甚至产生憎恨、仇视 的畸形心态。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终生发 展有重要意义。而留守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儿 童的社会化进程,甚至导致出现心理危机。年幼时缺失父母 关爱,儿童很难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尤其在心理启蒙阶段,当遇到困难,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时的 引导及鼓励,留守儿童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 甚至陷入自暴自弃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二)学校教育不完善 家庭生活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困 惑,这时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学校教育应该降低 亲子关系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留守儿童提供 更多帮助与疏导。但限于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各种因素,学校在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等 诸多方面存在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引导。
另外,师资匮乏,导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很少有时间 与留守儿童进行单独沟通,这种被家庭及学校双重忽视、遗 弃的感受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政府缺乏有效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也与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 系。地方政府部门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出台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但对父母外出 务工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机制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搭建与外出父母的沟通桥梁。一是 必须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其教育意识,将留守儿童的全面健 康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外出打工的家长意识中, 为孩子赚足够多的钱,让孩子在物质上获得满足,就是为孩 子负责、关爱孩子的表现,同时也是自己作为父母的价值体 现。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忽视了 孩子在心理及情感上对父母的需要。对父母来说,更重要的 是要为孩子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并在必要时对孩子进行 有效引导。二是慎重选择委托监护人。外出家长必须重视与 委托监护人的沟通,对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了解。不能一托百托,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不闻不问。三是 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提供便捷的沟通途径。务工单位在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应创造父母与孩子联系的便利设施、渠道及机会, 在儿童放假期间积极提供住宿条件使其与父母相聚等。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学 校应在意识层面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认识到学校教 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有效措施,有针 对性地做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专门 的督导小组,实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生活,让留守儿童 在学校各方帮助引导下“感受关心,学会用心,建立信心”, 实现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首先,村委会要对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 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调查,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
其次,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委托监护人及学校,实时了解 儿童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教育指 导;
最后,为留守儿童举办丰富的公益活动,创造参加社会 实践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进行 正确引导,使其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及爱心,并鼓励其发扬自 律、自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四)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对心灵慰藉的需求更甚于对物质的需求。因此,学校要适当开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定期为 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活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
同时,还要避免仅传播心理知识,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实践教 育。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 导致其性格发展不健全,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此时,专业的 心理咨询介入非常必要。因此,每个学校都应配备心理咨询 室及专职心理辅导员。当留守儿童遇到困惑苦闷时,由专业 人士为给他们排忧解难,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和矫正。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镇,留守儿 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因此,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保证全民素质 的基础和长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