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建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探究

新建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探究

新建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探究 本文以吉林省首批应用型试点本科院校吉林工商学院为例,分析了工商管 理类专业转型发展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选择等方面存在 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提出了改进措施及 建议,为探索新建财经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引言 吉林工商学院位于长春市,是吉林省属公办本科院校。2007年3月经 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 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标志着办学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2015年学校被批准为吉林省首批应用型试点本 科院校。截止到2016年4月底,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4221人,其中 本科生10028人,占70.5%。

二、新建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科师资水平比较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偏重传统的学术型定位,所以在 教师队伍的引进、考核、管理上往往是按照学术型的要求来进行的,即人才的引 进较注重高学历和高学位,教师的经历主要集中在学校,社会经验和阅历较少, 知识结构主要来自于课本,缺少对现代社会经济实际问题的了解。

2.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 新建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型大学的模式, 大众化、趋同化的趋势较为明显,理论体系设计较为系统和完整,但与人才市场 的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学校在人 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设计往往 缺少对人才市场实际需求的了解,导致在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的安排上不能合理 的衔接,缺乏相应的考核反馈机制,无法保证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在课 程安排上采用传统教学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注重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 比重,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较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率往往较低,见表 1。3.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投入不足 校企合作模式是新建本科院校由教学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关键,同 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就目前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的 现状而言,虽然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广泛开展了大量的校企合作项目,但收效甚微, 没有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校企合作中相关实践环节的 设计和实施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合作教学激励模式,导致学校和企业双方从教 人员对教学过程投入的精力和热情不够,与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的培养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三、新建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1.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实现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需要改革现行的激励制度和教师职 务评聘指标体系,对学校里实践能力强、应用性成果较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并 优先获得晋升机会。同时也可以利用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教师到校 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队伍 的实践能力。

2.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学科和专业特色上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对于学生 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 才能力的要求,合理划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要适度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注重实践和实 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通过各专业实践教学场所和模拟实验室的建设,逐渐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体系结构和比例关系。同时,利用课余或者假期时间让学生 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开展产学研教育,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进行专用软件学习中,要加强如VBSE等综合类软 件的模拟实习教学,同时将以校内实习场所和实验室为中心的模拟实习和以校外 实习基地为主的专业实习相结合,提倡采用互动性较强的体验式、情景式和开放 式教学模式。此外,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建立产学研基地为契机, 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热情和参与度,通过机制设计吸引企业教学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 弥补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上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 力,以实现服务社会生产、服务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目标。

作者简介:孟玉婷(1986-),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工商学 院工商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