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文言词汇复习路径浅探]

高三一轮文言词汇复习路径浅探

高三一轮文言词汇复习路径浅探 郑 伟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内文言文如何复习,一直是困扰 高三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对一篇已经学过的文章,教师还 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师“炒剩饭”如何能吊起学生 的胃口?一篇文言信息量很大的文章,教师到底该怎样取舍 等等,这些问题常常会让高三语文老师犯难。而近期北京大 学古汉语研究专家蒋绍愚先生在《文白关系与文言文教学》 中说“如果从读懂文言文角度来说,首先是词汇教学,词汇 教学又重在常用词的教学”,可谓一语中的,为文言文教学 指明了方向,也启发了我们如何进行文言文复习。然而如何 来进行常用词汇教学与复习,蒋先生却语焉不详。下面笔者 结合自己多年在高三一轮文言词汇复习中的一些做法,谈谈 自己的理解。

路径一:借助成语,激起兴趣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具有历史的习用性。大 多数的成语都已具有1000年到2000年的历史,有的甚至更早。

因此成语是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古代汉语词汇最集中的一种 短语样式,几乎每一个成语都包含着文言词汇信息。这就为 我们复习文言词汇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再者成语具有结构比 较固定一一以“四字格”为基本的格式,形式简洁,便于记 忆等特点,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
还有很多成语源于 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如果利用好,就一定会增加学生记忆文言词汇的兴趣。如笔者在复习到“穷”这个 文言实词时就提供了:“穷兵黩武”“穷形尽相”“山穷水 尽“图穷匕见”“穷途末路”“日暮途穷”“穷寇莫追”“穷 则思变”“穷乡僻壤”“穷山恶水”“穷而后工”“穷且益 坚”“穷原竞委”“皓首穷经”“穷家富路”,然后加以归 类合并就可以讲清“穷”的常见义项。①作为“穷尽、到尽 头”意思的成语有:“穷兵黩武”“穷形尽相”“山穷水尽 “图穷匕见”;
②作为“阻塞不通、走投无路”意思的成语 有:“穷途末路”“日暮途穷”“穷寇莫追”;
③作为“困 窘、不得志”意思的成语有:“穷而后工”“穷且益坚”;

④作为“荒僻”意思的成语有:“穷乡僻壤”“穷山恶水”;

⑤作为“彻底研究、彻底推求”意思的成语有:“穷原竟委” “皓首穷经”;
⑥作为“贫穷”意思的成语有:“穷家富路”;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穷”的常见义项,又复习巩固了大量关 于“穷”的成语,也觉得文言词汇并不枯燥,收到“一石二 鸟”的复习效果。一轮复习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利用成语,通 过分析、解释成语中的语素,让学生从日常接触的语言现象 中积累文言词义,学生会倍感亲切,也有利于破除对文言文 的畏惧心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路径二:利用“小学”,添点理趣 “小学”作为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是研究文字学、音韵 学和训诂学的学问。已故的北大文史研究专家吴小如先生在 其《吴小如演讲录》一书中指出“治文学应该略通小学”。其实,作文语文老师更应该通点“小学”,这样在讲解文言 词汇时就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笔 者在一轮复习中就经常适当地讲点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知识, 以提高学生理性辨别词义的能力。如在复习《逍遥游》中“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时,我顺带问学生“适”作 何解,结果很多学生回答不上来。接着我就把“适”字从构 形的角度加以分析:“适”从“走”即走之旁,啻声。根据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凡从某者皆有某义”,我们可以 推知“适”应该和行走有关,再结合语境就可以明确此处的 “适”当解释为“到……去”。接着我又拓展了“是”部关 于行走动作的字:“逆”“遁”“逡巡”“还”“逾”“违” 等;
“是”部关于行走性状的字:“迥”“通”“达”“迂” “速”“遐”“迩”等;
“是”部关于行走有关的事物:“迹” “途”“道”等。以类相从,学生就可以掌握大量同一部首 的文言词汇。著名文字学专家王宁先生在《再谈汉字教育的 科学性》中所说“汉字总是因义构形的”“汉字的形体总是 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因此我们在文言词汇的复习 中完全可以借助分析汉字的构形来理解它的含义。

依据字形,我们还可以弄清字的本义,然后根据或借代 或比喻或抽象等词义的引申途径,我们就能弄明白一词多义 现象的原委。如“兵”甲骨文中像两手拿着斧斤,本义就是 兵器,如“弃甲曳兵”就用的本义。通过借代引申拿兵器的 人“士兵”;
众多士兵一起就组成了“军队”如“不敢兴兵以据大王”(《荆轲刺秦王》);
军队进行的活动就有了“战 争、打仗”义如“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
打 仗需要策划“兵”又引申出“谋略”义如“纸上谈兵”等等, 这样的复习,就让学生从字理上、规律上理解掌握了汉字, 也提高了文言词汇的复习效果。

训诂学作为传统的语义学,在训释词义方面具有独特的 优势。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是在学生拥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 和词汇量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能适度、有选择地讲点训诂知 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言词汇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辨别 词义的能力。笔者连续多届高三复习都要讲训诂学中的“对 文”“连文”“变文”“互文”方面的知识,以便让学生更 好地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如2013年安徽省文言文实词 考查题“人众车舆”中“舆”释为“众多”,根据对文知识 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该释义是正确的。再补充点对文同义对 文反义的例子,学生就更明白古人的这种行文规律。“连文” 指具有同义或近义关系的两个词语往往连接起来使用的一 种行文方式。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也大量存在,如下面例句 中加点的词语: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④丈 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⑤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和“浸润”“咨诹”“讽谏”“扣问”“丰登” “殄灭”“穷困”“零落”“儿息”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如果知晓古人的这种行文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认真地加以体 察与推究,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词义辨别能力。如果老师能 讲讲“凡同声多同义”的规律,学生也就明白为什么“元” “源”“原”都有“本来、原本”的意思,“午”“仵”“迕” 均有“违反、抵触”的意思。

一轮复习文言词汇时,如果讲点“小学”知识,可以帮 助学生明汉字之理,得汉字之法,从而能够以简驭繁,记的 文言词汇也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正如黄侃先生在《声韵略 说》中所言“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 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 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

路径三:穿插故事,添点情趣 流传的中学生“三怕”,文言文就居其中之一。不少学 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往往是惧怕记忆文言词汇。词汇不通导 致文意不明,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兴趣。尤其在复习中他们 会觉得更枯燥、更单调乏味。如何在文言词汇复习时有点味 道,穿插篇幅短小的故事,不失为一种奏效的方法。如笔者 复习“鬻”时加人了《韩非子》中:“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也就是“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熟悉的成语,“陌生”的 故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复习“舍”时,笔者引入了《战国策》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原文如下:“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 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喙。鹬日:‘今日不雨,明日 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 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插入故事 既提供了语境,锻炼学生推测词义的能力,又增添了情趣, 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再那样面目可憎。

总之,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的兴趣,更 要讲清词汇含义的来历,使语文课堂多点理趣,让学生知道 更多的所以然。“凡物之然也,必有其故。而不知其故,虽 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吕氏春秋·审己》)这样 方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文言词汇量。

郑伟,教师,现居安徽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