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读后感(二)
鲁迅《伤逝》读后感(二)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以 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感染着,甚至郁闷着广大的读者。当然,我也毫不例外。"伤逝"伤为何,逝又为何一直令我大惑不解,然而《伤逝》有一个副标题,叫" 涓生的手迹"。从中也许可以窥见些端倪。鲁迅先生这一名篇,别具一格,深奥 难懂,运用了"手记"的手法,笔触艺术而细腻,让人难以企及。只是精剪些浮浅 的心得,感受大家的魅力。
一 一篇文章的成功,细节描写异常重要。《伤逝》真实而细致的细节,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可见作者极高的文学造诣。
小说写得极其平常,即便在写其二人热恋到分手的过程也未发生什么 重大事件(也许失业算),那些家常里短,那些"油鸡们"和"叭儿狗",那些夫妻之 间的眼神,姿态,动作,那些……这些微妙而闪光的细节,都很好的服务于人物 的思想和感情。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 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当涓生向子君表达爱慕之时,子君的眼神被刻画得如 此传神。进而,将子君这一整体形象活脱而出,娇人,可怜,淋漓尽致。
破屋,板床,半枯的槐树和紫藤,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 ……数句白描,将涓生那丝异样的空虚和寂寞跃然纸上。这意味深长的细节给人 以难以忘怀的铭记。
二 独到的人物构建和新颖的开头,使小说陡增艺术魅力和思想效果。
小说人物性格内容极其生动复杂,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有着剖析 不尽的深度内容,其中一点本人认为尤其值得关注。涓生那种天马行空的畅想让 人颇感疑惑,但在其面对失业的巨大(这只是本人强加于他的定语)打击后想法如 何更应深度探析。
"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这一想法在读者想来是何等的荒唐,这原本是用来维持生计的"饭碗",他却视 之"极微末的小事情",可见涓生对社会现实的懵懂,他的过于天真。从而延伸到 对于冲破封建的藩篱靠自己微薄之力更见可笑。这种独到的人物构建逐渐揭开思 想的实质,寓意深刻。
小说的第一句话常常是奠定整篇小说基调的关键句。《伤逝》却用了 一个惯常作结的句子做了开头,可谓是巧具匠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 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然而就是这样寥寥数字就奠定了文章的情调, 读者便意会于心,同时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和氛围,仿佛拉着读者去观览一个凄然 的故事。
三 思想深刻,发人深省。一篇小说,对其的思想解读往往是最深刻,最 丰富的。我觉得,也许我的观点是不够全面,失之浮浅的。所以,只是在分析一 下作品诞生的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后做出的一个简单的理解。
对于基于"眼光只局囿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甜蜜,失去了社会解放 的大目标,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随之失去附丽,终于导致无可挽 回的悲剧"的解读之下,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小说揭示了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一群体,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 来的软弱性,局限性与妥协性。鲁迅先生甚至否定了个性解放,反对那个窒息新 生事物繁衍的黑暗社会,极力倡导寻求社会的解放。这更是小说深刻内涵。同时 笔调哀怨感人,直烙人心。
探索着这一斑驳的手迹,浩淼而深刻,我只得在其表面涉猎些锱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