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现代化
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现代 化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 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 变成了平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分享各自的文化 理念,协同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和 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必然领国际化风气之先。全世界的大 学可以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排名,各个国家、种族、民族的 人遵循着同样的高等教育规律。文明的冲突、文化的融合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高校正是主要阵地。各国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传播,在广泛的时空领 域交汇、碰撞,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客观事 实。各国之所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除了大学 生成长需要之外,最迫切、最现实的还是人才竞争、人才强 国的需要[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无视这种冲突 与碰撞而躲到堡垒里,无视冲突、躲避碰撞、自说自话。作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必须要正视中西方文明 的碰撞,革新头脑中不适宜的管理观念,深入了解自己的工 作对象,探索适合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工作取得切实的效果。一、法治化理念 (一)中西方法治理念的区别 首先来谈谈中西方文化中法治理念的区别。西方的法治化观念起源于古希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个人独立意 识的形成,从母权社会进入到父权社会时就有了法制观念的 萌芽。这一点恩格斯在《国家与私有制的起源》中提到了人 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希腊人正是用法律打破了氏族血 缘关系。法律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建立在个体权利基 础之上,是公意的表达。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法是刑的概念, 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杀一儆百既不是为了追究个人的责任, 也不是为了维护个体的权利,而是为了维持统治秩序。和西 方的天赋人权观相对应的,我们是天赋国权观。国家权利至 上,国家有权利向民众灌输意识形态和有利于统治的思想, 老百姓没有主体意识和选择权,只是需要教化的愚民。法是 外在的王法,是统治阶级制定给被统治阶级遵守的。这样的 一种法治观念已经严重滞后于我们现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基础。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或社会组织 模式,而且也是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作为前者,法治 具有工具性的意义;
而作为后者,法治具有信仰性的意义” [2]。
(二)中国社会法治理念缺乏 中国现代法治建设起步较晚,其不足与滞后主要反映在 制度供给不足和法治精神缺失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管理的影 响主要在制度供给上,即思想道德教化较突出,而制度建设 不尽完善或僵化,不符合现代管理理念。法治精神塑造则更 为薄弱,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表现在法制观念模糊、有法不依等等[3]。从表面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至 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各高校都很重视,有专门的课时安排, 专职的教学和管理人员,但是关于此项工作的各种文件都是 以规定、办法、意见等形式出台,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办法、 意见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无法确保执行。例如辅导员和 学生的比例1:200,且不说这个数据是否科学,是否经过专 家严格论证,就是这样的数据在实际执行中也要大打折扣, 很多学校辅导员带的学生远远超出这个数字,但大家都认为 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无论从制定文件到执行文件都缺乏神 圣性。
我们经常听说国外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一不小心就触 犯了法律,同样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只是违纪而已,实际上是 因为我们法律意识淡薄。例如国外的高中生是严禁吸烟的, 特别是在美国,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美国法律的。喝酒这件 事情在中国人看来无关紧要,在美国的中学却是明令禁止的。
在美国的私立学校,校方有权随时对学生的私人物品进行搜 查,一旦发现烟酒等物品将会立即被开除。这是一种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的法治精神的体现。美国大学中的法制教育很 注重研讨法律的形成和演变,即从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美 国法律制度的产生、形成、演变,使大学生认同美国法律制 度的合理性、权威性、不可侵犯性,达到自觉守法的目的。
同时,对学生违纪的处理程序也非常严格,配备了一整套监 督和仲裁系统[4]。新加坡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以详尽并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 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很重要,并设立两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由教育部负 责各高校强制执行,这实际是天赋国权观的体现,认为意识 形态灌输是国家的权利。在内容设计时着重考虑的是国家需 要什么样的公民,忽视的恰恰是个体的权利和主体意识,个 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社会化是每 个人成为人的需要。个人需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道 德选择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对个体权 利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得了书本,进不了课堂,进得了 课堂,进不了头脑,而最关键环节恰恰就是最后一步进头脑。
自从2008年以来,教育部办公厅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文都 是关于课程名称修改、课程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培训的,说 明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路径依赖性,过于重视课堂 上的理论教育。即便这样,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也没能做到与 时俱进,在“以人为本”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的今天,马 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至今未能进入两课,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树立法治观念,必须弱化人治观念。1949年9月,毛泽东在 为《新华月报》创刊号题词中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 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而同年9月通过 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五爱”即爱祖 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确定为新中国的公民公德,同时也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和人才培育的目标之一[6]。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人, 德智体全面发展也好,四有新人也罢,应该是建立在对学生 与社会生活问题研究基础上的相关领域学科专家集体讨论 的结果,不应该具有个人的任意性。
二、人性化理念 (一)传统文化缺乏人性化理念 关于人性的讨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早已有之,孔子的 性三品说、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本善还 是本恶的争论。到了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总体 倾向是对人正常欲望采取压制的态度。这种过于拔高的道德 教育并没有造就多少圣人,反而形成了普遍的伪善。就像中 世纪的基督教,过于崇高的天国理想与正常人欲产生了巨大 的鸿沟,导致了全社会的虚伪。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时期, 知识分子在对文革的反思过程中开始探讨人性的话题。十六 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人的认识的思想解放。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做人的工作,不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根 本无法进行。按照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人首先进行的是物质 生产,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然后才是社会化的人,从事自 由自觉的劳动,理想的状态是自由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符合人性需要 三、科学化理念 科学化管理是在企业管理领域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不仅仅关注经济效 益,也开始关注员工需要。进入到社会化管理阶段,企业文 化概念引入,又出现了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等。这些管理理 念进入到了社会管理领域和高校。高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发展,机构日益膨胀,纷纷采用科层制管理模式,管理科学 化问题早已列入高校管理日程。这些都是教育管理、高等教 育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
四、系统化理念 系统化管理就是把管理对象视作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组 织的运行规律,并加以分析、整合、优化,追求组织的整体 效益,即要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系统化思维是一种整体、 有机的思维方式,看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系统内部的 有机构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系统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言,如果把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活动看做一个系统的话,不能忽视的两个方面就是系 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构成。外部联系即学校、家庭、社区、 社会之间的力量整合。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和家庭之间 的联系还比较紧密,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发挥仍显不足,但到 了大学阶段,只剩下学校孤军奋战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 系也削弱了很多。人们最常忽略的是社会这个系统。对大学 生而言,主要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社区通常只是进行社会实 践的地方,影响不大。但整个社会风气与价值导向如何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 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渐多样化,人们思 想和行为日趋自主、独立,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 强,这既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助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12]。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 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该《意见》还 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 人职责。”[13]这里完全忽略了政府、社区的作用。
新加坡在综合治理、建立开放教育目标方面做得比较成 功。新加坡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在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重视和利用家庭教育,使下一代 在家庭教育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熏陶;
注意树立公 职人员廉洁公正的形象,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注重 开展各种社会性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注重社区建设, 净化社会环境;
注重加强法制,以法律弘扬道德和正气[14]。
还有我们的媒体也没有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以电视媒体为例,各频道都充斥着封建皇帝后宫的斗 争、虚假至极的抗日神剧、各种娱乐选秀节目,缺少贴近生 活现实的有思想、有深度的节目,不但对广大公民没有任何正向引领作用,甚至对大学生起到了毁三观的负面作用。社 会系统还容易忽略的一点,是人的成长也是一个系统。幼儿 园—小学—中学—大学是一个连续成长的环境,如果中小学 只重视应试教育,忽略人格成长,积累下来的问题不是靠大 学阶段就能解决的。很多时候大学生出问题不是大学教育出 了问题,根源还在中小学。在这一点上,大学作为系统中的 一个环节是无能为力的,必须由社会统一协调。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有机系统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来看,其也构成了一个有机 系统,各个目标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学校道 德教育就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方式、基本途径,而政治社会 化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在美国,政 治社会化就是传播美国国家意识形态(自由、平等、个人权 利、社会公正、民粹主义)的一项实际运作,学校、家庭、 大众传媒、教会和青年社团都是这一运作的载体[15]。不 存在孤立的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例如西方高校普遍开展的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 民,其作为大学的理念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 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 教育,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侧重价值观教育, 实际上是西方国家高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综 合概念[16]。
(三)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自成系统从大学内部而言,课堂、活动、文化也构成了一个系统。
只重视抓两课教师的授课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 是解决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建 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师德状况、教风状态 直接影响教育过程。小原国芳认为要有成功的道德教育,教 师是关键。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人格感化。因为道德是人 内心的问题,要靠“心与心的接触”才能完成,不能对课堂 和道德规范有过高的期望。相反,有时“在道德教育方面, 无意识的教育具有惊人的力量”,即靠教师的人格、气度、 修养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的提升。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即感化。”[17]教师必须是 学生的榜样,教师有责任向学生展示一个成熟公民的思想和 行为规范,教师也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贯彻道德教育,不论讲 授的是什么课程。如果教师本身在混课时、行为不诚信都在 起相反的效果。目前高校的普遍状态是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扭曲的考核机制导致教师行为的扭曲,只能授业解惑不能传 道了,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五、绩效理念。
绩效管理最先也是在企业管理领域出现,后来延伸到公 共管理领域,再而进入高校。国外大学排名就是为了对公众 有个交代,以对大学的绩效评估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政府 给大学的拨款来自纳税人,纳税人有权利了解资金使用的效 益。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教育过程存在投资和收益,因此教育管理需要引入绩效的概念。
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绩效 难以考量的问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格养成的 教育是很难在短期内用指标量化。知识掌握的多少,能力水 平的高低还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测量出来,唯独一个人的思 想品德等内在素质很难测量。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大学四年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大学四年对一个学生的人格养 成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但是我 们还要确立绩效观念,否则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去做一件事 显得太盲目。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绩效观可能有别于一般 管理活动,其应该是长期的,不能以任期为界限的政绩观。
尤其是对大学校长而言,不能指望任期内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能产生出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措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 许若干年后甚至十几年后才能开花结果。这就是思想政治教 育的特殊性。当然有些具体项目,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 借鉴课程评估的方法,看看学生到底从中收获了什么。泰勒 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又称“泰勒原理(Tyler s Rationale)”,是围绕着四个基本问题运转的:1.学校应 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 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 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些问题不正是两课教学要思 考的吗? 六、创新理念(一)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果把人类历史划分阶段的话,前面几千年经历的变化 都没有最近的几百年大,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社会可以用日 新月异来形容。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说:“如果把人 类经历过的5万年分成世代,每个世代约为62年,那么到现 在已经有大约800个世代了。在800个世代中,整整650个世 代是在山洞里度过的,只是在最近的70个世代,由于文字的 出现,世代与世代间的信息沟通才成为可能;
只是到6个世 代前,人们(指欧洲人)才开始使用印刷文字;
只是到4个 世代前,人们才开始比较准确地计算时间;
只是在2个世代 前,人们才开始应用电力;
而我们今天使用的绝大部分产品, 还只是在最近这第800个世代里发展起来的[18]。物质财 富的膨胀并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科学理性使人类征服 自然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人类发明的科学技术却日 益使人沦为工具。物质财富的增长导致的是消费主义的盛行, 人们沉溺于肉体感官的快乐,忘记了灵魂的依托。信息技术 给了人类空前的自由,现在的世界是平的。但虚拟化的网络 生存方式使人的本能日益变得不重要。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 的时候,西方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对中国人来说,传统的 文化失去了根基,新的秩序规范尚未建立,国民普遍处在信 仰迷茫阶段。这些都是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课 题。我们又到了重塑新人的历史时代,我们必须用创新的观 念迎接这些时代课题的挑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为例,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 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使用工作的通知》中规 定“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做好五门教学大纲的 征订和使用工作,确保每位授课教师人手一本由中宣部、教 育部组织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 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 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并组织好教学。” 相比之下,西方高校的教育渠道比较宽泛。德国学校的 道德教育一般是通过宗教教育进行的,其目标是通过教育, 陶冶学生的“精神的人格”。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渠道是 通过在大学开设的伦理学、法学和教育学等课程来完成的。
[19]新加坡将“五伦”观念作了修改,把“父子”改为“父 母和子女”,把“君臣”改为“国家和人民”,“兄弟”改 为“兄弟姐妹”,并对“五伦”的内容赋予现代解释,如强 调男女平等,强调国家领袖和普通民众都应各尽其责。大学 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爱国、诚实、勇敢、善良等良好品质,给 学生灌输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培 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20]我们如果在教育内容的选 择上不跟着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就很难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创新的使命 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起怎样的历史使命呢?从时空维度上看,当代全球 化的文化背景有三个层面:在时间维度上,是前现代—现代 —后现代的顺序更替;
在空间维度上,是不同民族和地域文 化的交流、冲突与互动,是文化的一体化与多元化、国际化 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
在内容和实质维度上,是从物质文化 (坚船利炮、机器工业)到制度文化(宪政、民主、法制) 再到精神价值文化(自由、公正、理性、宽容、多元、和谐 等普世文化价值观)不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21]一方 面,对现代化、工业化、理性化的热烈拥抱已经成为主流意 识形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建设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 面,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即后现代文化的兴起,导 致我们在文化取向上无所适从:我们刚开始现代化,人家就 后现代了;
我们刚完成工业化,人家已经信息化了;
我们刚 开始树立理性精神,人家已经开始反理性了;
我们刚开始融 入全球化,人家已经开始反全球化了;
我们刚开始“以人为 本”,人家已经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文明了…… [22] 对中国而言,中国社会正在同时经历着两种转型:“一 是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换,从传统自然经济和 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换;
二是从民族化生存向信息化、 全球化生存转换。”[23]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定位使中国 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处于一种断裂期,旧的文化模式和文 化精神失范,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尚未确立起来,原本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精神要素,同时并存于 当代中国,“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交错杂糅,形 成众声喧哗的多元化格局。[24]我们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新 人,那么未来社会的新人应该是怎样的呢?清朝末年,梁启 超就提出过重塑新人的话题;
鲁迅也提出过国民性改造;
蔡 元培更是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培育理想的人。他们都是中西 文化碰撞出来的创新观念。但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没 有为他们的理想提供支撑,就像鲁迅所困惑的梦醒了没有出 路。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 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人在经济发展上创造了奇迹。但我们的 思想观念却远远落后于我们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 固有观念构成了我们现代化征程中的包袱。我们一次次进入 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循环,一次次没有进入现代化 的大门又退回到了原点。传统文化、现代化、后现代,让我 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现代化对于我们是外 源性的,我们不得不经历文化溶血的苦楚。但真正的自信来 自于自我批判,就像马克思等伟人对西方文明所做的贡献一 样,西方文明就是在西方人的不断批判中自我成长的。而我 们中国传统文化最缺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是在自我肯定的机 制中不断固化。虽然儒家思想带给我们辉煌的古代文明,但 我们今天不能再抱着以华化夷的观念了,我们要正视目前的 落后状态,谦虚地学习西方文化中先进的理念,对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传统文化的顽疾进行批判改造,从重塑人格做起。
改革开放前,中国未曾经历过“文艺复兴”式的、旨在全面 彻底塑造新型人格的人的革命,在人的内心深处进行全面彻 底的人格塑造的任务至今尚未完成。在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的素质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 适应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了,因而,全面彻底实行人格塑造 就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3][4][5][6][8][12][13][14] [16][20]参见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编: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209,75-76,37,96,54-55,116,119,113,25,86. [2]公丕祥: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M],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1:88. [7][11]赵峰: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 [D],山东师范大学,2010:25,14. [9]谢安邦主编:比较高等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184. [10][英]戴维?麦克莱伦,王珍译:卡尔·马克思 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2. [15]胡鞍钢、洪门华:解读美国战略[M],浙江人 民出版社,2003:123. [17][日]小原国芳,刘剑桥等译: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