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平台建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思政实践的方式
以网络平台建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思政实践的方式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 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 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培育“问题意识”是思政实践教学从被动到主动,从知识学 习到技能学习,从理论吸收到实践运用的必然,也是创新实 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尝试。
一、“问题意识”对创新思政实践教学的意义 第一,利用“问题意识”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 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思政理论教学从其学科属性来说具有 前瞻性及外在性,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建构科学价值观念进而 为其人格成长、信念形成提供关照。但当前思政实践教学囿 于教学形式、教材更新的局限,执着于外在功能,过分关注 思政教育本体的价值,即“学生能学到什么”,而忽视了学 习主体的内在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实际变化,即“学生要学什 么”,因此出现了“供”与“求”的脱节。“问题意识”则 是从思维逻辑的角度出发,对思政理论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 的步骤、方法提出创新要求。在联系现实生活当中,提出质 疑,在索解过程中联通被阻隔的理论路径,不仅寻求对具体 问题的解析,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培养实践能力,进而为现实 生活提供指导,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囿于教学时空、教材更新、教学形式 的局限,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仍显僵化。
网络教学平台的介入,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提 供了丰富的资源体系,对刺激学习主体主动思索产生问题意 识,探索解决方案,展示研究成果都提供了便利,进而全面 革新思政实践教学从教材体系到学习需求,从理论吸收到实 践运用,从模仿方法到运用原理的转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的目的。
思政实践教学的革新不仅需要方式上的突破也需要方 法上的调整,既要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热情也要教师指导模 式的转变,既要深刻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吸收也要实现实践操 作的灵活运用。因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激发“问题意识” 是革新思政实 [收稿日期] 2014-04-26;
[修回日期] 2014-05-19 [基金项目] 2013年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问 题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G1363);
“‘合作教学、四维评价’在《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JG1364) 践教学的内在需要和有益尝试。
二、当前思政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的缺失与网络 教学平台的补偿 囿于教材更新的滞后,教学形式的僵化,以及缺乏正确 引导、质疑精神和方法示范,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善提问,造成当前思政实践教学中“问题意识”缺失,实践 活动泛空。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时 空、教材体系和教学形式的不足,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 氛围,为设计方案提供示范,为解决问题提供资源,为展示 成果提供平台。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既 是由网络和思政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增强了思想政治 理论课实效性。网络的交互、隐匿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针对性;
网络的开放、即时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时效性;
网络的直观、逼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生动性;
网络的虚拟、便捷和超值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理论 课实践教学的空间。
其次,网络教学平台为思政教学“问题意识”的激发和 解决提供了可能与空间。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开放性,能为学 习主体提供更多的新鲜讯息,从而增加“问题意识”激发的 机率;
网络教学平台还具有兼容性,各类思想流派纷呈,各 种思维方法、示范案例的展示与启迪,也为“问题”解决提 供了途径与参考;
网络课程平台还具有交互性,亦可为问题 解决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和交流的空间。
再次,网络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内在吸引力,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效性提供 了新鲜经验。思政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抽象的理论学习,对 现实生活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意义,网络教学从形式上更贴近90后学生认知世界的既定模式,从内容上更迅捷地反映 当前形势的日新月异,因而不但弥补了教材更新的不足,也 增加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凸显出思政理论的现实性,也将 在实践当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其正确性。
网络教学是现代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及主流,有意识有 目的地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及优势,不但可以弥补传统思政 实践教学的不足,还将在激发问题意识的前提之下,形成特 色及优势,是革新思政实践教学的必经之路。
三、以网络平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思政实践教 学环节设计 结合“问题意识”的发生逻辑,按照“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成果展示”的步骤 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设计思政课程实践环节,将学生的 实际学习需求转化为对思政学科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并在具 体的问题释疑过程中培养实践动手动脑能力。
(一)引导提问 借助网络平台等多途径与形式,开展课前调查,了解学 生在实际生活当中需要析疑的问题所在,结合学情制定具体 教学目标和实践项目。
首先,在教学平台的版块规划有意识地形成渐进式引导 模式。当前的网络课程平台从模式上看基本机构包括:课程 介绍、内容展示、测试评估与视野拓展几个部分,虽可补课 堂教学之不足,但略显笼统缺乏针对性,也无法有效引导问题意识的发生。利用网络平台当中的资讯进行有目的有意识 的规划和安排,是触发提问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网络课程 平台的模块设置上,按照其在问题意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排 列,第一阵营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 “课程课件”“习题解答”等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介绍课程 信息,强调和补充课堂教学的重点与不足。第二阵营包括:
“热点问题”“参考图书”“电子书库”“纪录片厂”等部 分,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当前时事热点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搭建 沟通的桥梁。让学习主体充分认识思政理论的现实价值,并 在内容规划上进行分类梳理,并建立必要的联系,以便学习 主体能够迅速地找到对应的理论支撑或方法参考,为实践与 理论有效链接提供可能。
其次,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与相关思政理论进行联系。
在“热点问题”模块当中,要紧密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问题, 并对之进行分类梳理,既把同类型问题进行整合处理,建立 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概括分析;
也把现实和理论进行 有效联系,为问题解决提供支撑,从而检验理论的指导性和 正确性。这要求教师必须关注时事热点尤其是学习主体可能 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弥补教材更新的不 足,进而刺激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
再次,示范引导问题意识的发生。通过热点问题的导入, 还需在现实和理论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在借助新教材的基 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习主体讨论和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揭示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并形成集中的问题探索意识;
也 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现象与本质之间的 联系,为同类型问题的解答提供参考,刺激学生进行自我探 索和释疑。
(二)示范解决 在形成明确的问题之后,教师提供多途径的示范与理论 指导,组织学习小组形成团队研究机制,协助学习主体解决 “问题”。
首先,结合多种实证示范,为学习主体解决问题,提供 参考和借鉴。在平台中进行经典案例的示范,一方面是要使 学习主体构建问题解决途径的规划,形成一种规范化模式, 知道在产生“问题意识”之后,如何去解决疑惑;
另一方面 则是要使学习主体进一步地明确,这种探索和思考有怎样的 现实意义及价值,尤其是在一些关注焦点问题上,如何形成 解决问题的独到视角,如何突破以往的研究开创新的意义, 这些都必须在实证示范和研究综述当中获得启发。所以,这 两个模块是为解决问题阵营当中最重要的环节。
其次,结合具体的思政理论,提供多类型材料支持。按 照具体问题的差异,把电子书库、研究综述、人物评价等模 块,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为学习主体进一步解决问题, 提供充足的材料制成,并触类旁通,最终探索出系列问题的 解决途径。任何疑惑的解答,既需要对问题的历史由来进行必要的梳理,也需要结合当前实际的具体变化做出新的演绎, 因此,经典书籍的总结和概括是我们解疑答惑的直接养分, 而研究综述则为我们寻求新的突破指明了方向。
另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疑答惑。在探 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肯定会超出既定的范畴,产生新的 思想火花,因此,“答疑讨论”“教学邮箱”是对这一部分 的补充和完善。在答疑讨论当中,既可由学习主体根据研究 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向教师进行咨询,也可由教师结合问题 研讨展开启发式的提问与讨论,双向交流不但补偿了课堂教 学时空的不足,也是捕捉随机教学、完善教学资源、了解学 情的重要渠道。
(三)展示交流 最终学习成果——问题的解决——的公开呈现与共同 反思,不但是我们分析具体教学实践成败的重要依据,也是 启迪后来者的可贵经验。因此,在网络教学平台模块设置的 第三阵营当中应当包括“成果展示”“交流答疑”“心得体 验”等版块内容。
首先,专设一区为“成果展示”,把遴选出的典型成果、 优秀作业进行分类展示。这种分类既可以按照问题本身的属 性来分,也可以按照解决问题思路的不同来区分。不仅突出 了成果的特点,也为后来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任何一次探索都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真相, 势必存在一些问题或触发旁系问题。“交流答疑”区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为同学之间的讨论提供平台,也为思想的争辩提 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针对一些未能穷尽的问题所遗留的空 间和可能,甚至可以引发更深层次或其他体系问题的探究。
在这一部分,教师作为指导者,一定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 引导学生做更宏观、更深刻的思考,并将问题意识进行横向 发散。
最后,学习主体在完成研究之后,结合自己的探索历程, 对研究历程进行总结。包括:说明研究的整体思路、采用的 方法体系、结合的具体原则理论、得出的结论、研究的意义 与价值以及不足之处。这种总结和概括,一是帮助学习主体 对问题探索和研究的规律性进行总结和升华,形成自我经 验;
二是将研究过程当中的一些现实经验与方法进行分享。
这种示范性和概括性,在经历实践检验之后比教师和教材的 单一性的教条化灌输要生动得多,更易为学生主体所接受。
四、“问题意识”与教学平台对思政教学的分析与评 价 “问题意识”有效地利用了学习主体在现实认知当中的 探索解疑需求,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具象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将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与课程教学的目标相联系,将理论学 习与实践操作相联系,提高了思政学习的时效性。
通过与网络教学同台的结合有效的示范、引导,形成解 疑的途径、方法和规范。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 的局限,突破了教材体系的局限,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提高了思政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3(6):3-7. [2] 郭国祥.“问题意识”培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学创新——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 学改革初探[J].学术论坛,2011(3):197-200. [3] 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 陈立慧.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 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赵勇,夏思云.以整合性变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有效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