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素养得意还须得言
提升语文素养得意还须得言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 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要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文 素养,要准确定位,明确语言文字的主体性;要研透教材, 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要精心设计,凸显语文文字的独特 处。“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阅读教 学的正确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69 什么是语文素养?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 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 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不久前,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感 想颇多。我感觉,这堂课少了些语文味,对六年级的学生来 说,课文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他们可以自己读懂、悟得, 教师在课堂上大动干戈地带着学生做情节、内容层面的梳理, 看似过程流畅、教学完整,实则收效甚微。
那么,像《半截蜡烛》这类故事情节很强的语文阅读课,究竟该怎么上呢?下面,我就以这一课为例来谈谈一些粗浅 的认识。
一、准确定位,明确语言文字的主体性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 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根。语文教学的“独担之 任”是引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也就是 说,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内容和情感 的载体,更是一个主体,对它的理解、积累、表达和运用是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把语言文字作为一个载 体,通过它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它的关注更多地停留 在“披文”的层次,目的在于得“意”。
二、研透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再来研究教材,视角就不 一样了。《半截蜡烛》这种小说体裁的课文,语言直白流畅, 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课文,教师该教什么呢?怎样教才具有价值呢?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在哪里? 首先在长文读短中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即在通过 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写什么”中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初读课文后,我们常常要引导学生把长课文读短,说说课 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里,很多教师重点追求的是问题 答案的正确,而忽视答案语言表达的质量。如果文字训练的 意识强一些,能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来追求的话,我们不 仅要追求问题答案的正确,更要引导学生正确组织语言,连 贯表达——怎样把话讲得有条有理,怎样把言语不明之处讲 明白,怎样把啰嗦的话说简洁,怎样把重要的线索巧妙地在 主要内容中表达出来……在学生读课文、说内容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上点拨、指导。
第三,感受文中场面描写的作用。文中逐层渐进的场面 描写对烘托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至关重要,对学生来 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
三、精心设计,凸显语言文字的独特处训练点的明确不意味着训练到位。要让训练落到实处并 被学生所吸纳,还需要教师想办法让训练的过程变得“滋润”。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如果语文课堂只关注训练,没 有人文的关照,缺乏精神的润泽,课堂机械呆板且狭隘局促 是必然的结果,再多的训练恐怕也会事倍功半。只有让训练 裹上美丽的糖衣,与课堂的情趣、方法相拥着呈现在学生面 前,语文才会以别样的魅力为学生所享用。所以,一个智慧 的语文老师,必定会想办法让给予变得滋润。
首先,让课堂删繁就简,指向明确,力求一课一得,切 勿贪多。课堂时间有限,环节太多,会让学生在匆匆的脚步 中遗失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自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 间自悟自练,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多活动和表演。
文本中捕捉的训练点不需要太多,但必须有价值,有典型。
再如,为了体会场面描写在烘托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表达中心上的作用,在品读、咀嚼人物描写的语段后,适时 引入蜡烛“灭—点—端走—夺回—端走”的场面描写。在这 样扣人心弦的情境中再走进人物的内心,那种紧张、担忧却 要故作镇静的形象伴随着场面愈加鲜明,而如果没有,效果 会怎样呢?学生在热议中清楚,逐层渐进的场面描写对表现 人物、表达中心、谋篇布局的重要。王尚文先生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 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他说,只有以课文的言语 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我很认同这一观点,语文 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特 别是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语文教材的价值点在于理解文本语 言及其表达形式。如果在语文课上,经常引导学生讨论“怎 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换一种写 法行不行”,学生在“意文兼得”中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语文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