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 [实践新闻专业性,实现新闻公共性]

实践新闻专业性 实现新闻公共性

实践新闻专业性 实现新闻公共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论基础,自觉坚持马克思 主义新闻观,是当代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如何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研究视角,理性看待新闻专业性以及实现新闻公共性,成为我国新闻理论面临的 重要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实践新闻专业性,实践新闻公共性,探究把握新闻专业 性的方法,维护新闻公共性的方法,以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 闻观。

1.前言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视角上看,新闻专业性并不是非西方国家 的专利,就西方的新闻职业而言,新闻专业性被塑造为高等级的执业规范,但是, 在日常工作中,新闻专业性会受到诸如: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外界的压 力,导致新闻专业性难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挫伤传媒机构的专业主义精神,使 新闻专业性在构建和解构中曲折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张:维护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且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新 闻的公共性。

2.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我国的新闻体制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坚持党性原则、人民 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而建立。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 观,把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有机融合,将党的指导思想和新闻宣 传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其中,马克思 主义新闻观的宣传主旨是党的政治主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因此新 闻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坚守党的原则,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实 事求是”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坚持,抓住新闻事件的 真实性进行报道。除此以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民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 人员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了解社会总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而为人民 群众打造一个和谐社会。

总的来说,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加强 新闻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从而提高新闻记 者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宣扬马克思主 义新闻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走群众路线。关注民生民情,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情势,从社会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们群众 服务。

3.实践新闻专业性,实现新闻公共性 3.1新闻专业性及其操作要领 新闻专业性可以从“价值层面”、“工具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分 析〔1〕。价值层面,新闻报道本质上讲是独立于政治权利,为实现公众知晓权 所提出的一项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家们提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 致和统一的,新闻是服务与公众利益和监督政府的重要意识形态;工具层面,新 闻是从客观的角度,探求事实真相,以便公正报道的一种传输工具。基于马克思 主义新闻观,专业思想家提出新闻实际上是报道完整和真实的事件,遵循新闻从 业的基本准则,并遵循不偏不倚的态度,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体制 机制层面,新闻报道是指传媒摆脱政府、公众等的外界干扰,存在于政党和政府 的运作框架之中,按专业标准独立于其他社会力量和职业的一种体制。基于马克 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主要强调出版物的党性。

新闻专业性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历史文化条件下,可以拥有不同的 时间和意识形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角度上看,追求事实的本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保证新闻专业性的关键。而美国式的新闻专业主义,更 注重价值中立,新闻报道通常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从总体上看,二者在政治和政 策上倾向相同,但是在道德上反而没有可比性。另外,新闻记者的职责包括:发 表社会舆论、传递舆论倾向、批评、报道等。且新闻记者在媒体上所呈现的事实, 采用的修辞策略等,与记者在私下里谈论的事实通常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情。这 就赋予了记者圈“解释共同体”的本质。

3.2新闻公共性及其实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闻实践有 机的结合,即主张新闻报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市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出 发,总结和提炼当代中国和世界新闻活动。为了更好地解析新闻公共性,本文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做出比较〔2〕。第一,针对公共利益与长远利 益的实现途径,西方新闻观提倡摆脱政府干预,扩大新闻职业自身权利,主张权 力制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提倡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主张正面宣传, 鼓励稳定团结。第二,针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西方新闻观提倡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提倡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 以人为本,总体来说,在这一方面,二者相通。

新闻公共性,主要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媒体追求公共利益,为公众服 务等属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的中心往往依赖于群众工作、舆情 监测等的配合。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 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分不开。再加上,中国发展对内主 张改革,对外鼓励开放,主张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特色道路,且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提倡“合适才是最好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了实现新闻的公 共性,摒弃西方新闻观在道德上的缺陷,全局考量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加强新闻 记者的职责,牢固新闻记者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导向。与此 同时,在新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执行还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党报在 承担人民“喉舌”职能的同时,会忽视群众声音,或者党报内容通常与政策决定相 联系,要求准确无失误,导致新闻报道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进而降低了党报的市 场竞争力。因此,新闻报道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自我发展。

4.把握新闻专业性,维护新闻公共性 4.1基于报道倾向选择,把握和检验新闻专业性 从新闻报道对象的性质、新闻报道的效果出发,新闻报道可以分为正 面报道、中性报道以及负面报道。但是,这种分类并不绝对,例如:批评报道和 灾难报道从新闻报道对象的性质看,属于负面报道,但是从报道效果看,其报道 不一定负面。因此,负面报道主要是指新闻报道总体上是保持消极悲观论调,关 注现实中的冲突和斗争等。而在正面报道倾向的选择中,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拥 有社会心理学作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出发,当个体遭遇挫败,对生活产生消极 心态时,就会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被称作“下行比较”),从而使自己维持主观幸 福感〔3〕。基于此,大多数的正面报道,本质上都是一种下行比较,通常,正 面报道是将过去的落后情况与现实的发展进行比较,从而鼓舞群众,提升人民群 众的信心。不过也有特殊例子,例如对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虽然是与比自己发 达的国家相比较,但是由于迈入新的里程碑,对人民群众也起到激励的作用。

关于正面新闻报道和负面新闻报道,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握和检 验新闻的专业性〔4〕。其一,正面新闻报道中激励效应可以有效地维护积极的 社会心理气氛,且正面报道会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的精神层面向着 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正面新闻报道对于发展中社会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存在较大的落差,但是通过正面的新闻报道,正面宣传新闻事实,可以提高社 会效益,引导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其二,负面报道本质上虽然是对善恶标准中 存在问题的揭露和监督,但是从心里学方面看,负面报道可能会产生两种完全不 一样的效果。一方面,问题本身会传递负能量,会降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信心, 且针对批评报道,如果社会抗压力能力较小,扛不住压力和冲击,会对社会稳定 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从敢于揭露和面对问题的角度来看,可以起到扶正却 邪的作用。且新闻负面报道可以激励人民群众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

4.2基于现代的传播体系,维护和实现新闻公共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新闻公共性的实现,与舆论导向问题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机关类媒体要加强导向主义,信息平台和产业类媒体,要 强化自身的专业性操作,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发展新闻事业,提高新闻市场竞争 力。而维护和实现新闻公共性可以从三点出发:
第一,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贴近群众主要是 指,新闻报道要从群众对事件的满意程度、赞成程度作为出发点,满足人民群众 的需求,想人民所想,办人民所盼,急人民所急。同时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思 想,了解人民群众想要表达的思想意识,倾听人民群众想要诉说的话语,进而为 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受人民群众支持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实 际上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贯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进而在新世纪新 情势下满足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领域的新要求,提高新闻报道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主张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整改文风〔5〕。新闻工作人员为 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走进基层,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为人民群众 写出人们群众乐于接受,且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报道。走基层,转作风和整文风 者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首先,只有走基层才能从人民群众的需求 出发,转变新闻报道的作风。其次,新闻报道的作风又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文风。

最后,想要改进新闻报道的文风,必须深入人们群众基层,以便创作出符合人民 群众需求的新闻报道作品。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新闻工作人员应 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进而充 分发挥新闻报道公共性效果。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同 时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基于此,新闻宣传工作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新闻报 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尊重人民群 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除此以外,新闻报道应该保证人 民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从而将新闻报道与人名群众的思想意识有机 融合,进而写出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作品。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闻工作人员首先必须掌握新闻专业性理论概念,结合中 国语境中合理的成分,熟悉操作要领和目标宗旨,基于正面倾向选择,把握、检 验新闻的专业性。其次,要牢固新闻公共性概念,不断深化和发展新闻实践,促 进新闻公共性发展,并要基于现代传播体系,维护、实现新闻公共性。最后,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党和人们的根本利益放于首要位置,以便提高新闻工 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专业素养,保证当今中国传媒领域能够健康发展。

作者:詹金义 来源:理论观察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