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编辑继续教育综述
出版企业编辑继续教育综述 1引言 2内容的组织 3产品形态设计 从近年来出版业的实际情况看,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事 实上已经在不断融合发展中。目前在教育出版领域,最常见 的融合发展形式是纸质教材同步配套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 如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音视频资料、各类数字化素材等。已经崭露头角的新兴产品形态包括在线教育学习平台、二维 码的各类应用、移动端APP、慕课等。李岩认为,互联网时 代并没有改变“内容为王”的生存法则。内容+科技+个性 化定制服务是互联网时代新的发展趋势,是传统出版与新媒 体融合的完整呈现。[10]所谓个性化定制服务,回应的正是 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这种需求的多样性引发了对产品形态多 样性的诉求,最终会影响到未来出版业的产品形态―必然是 富媒体、多种形态的复合出版。设想这样一种场景:一本机 械类纸质教材出版之后,为满足用户多样的需求,通常会配 套基于桌面端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在相应的在线教育平台 上展示;
更进一步,还可以配备慕课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 种移动端版本APP,以促进教学互动;
再进一步,未来,随 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各 种定制模型的打印服务――技术的发展迟早会使相关成本 降低到足够低,这一场景完全可以预期。因此,未来一种产品(或一本书)会由多种不同形态的子产品共同构成,决非 仅仅一本纸书。在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产品链中,编辑的角 色至关重要。整个产品链的形成,需要编辑从需求分析做起, 直至最终决策产品的各种形态构成。这一过程对编辑的能力 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了解各种产品形态的优缺点、传 播方式、制作成本、实现的技术难点等。张晨等认为,编辑 需在策划阶段即开始运用数字化技术设计符合数字出版特 征的产品,从而推动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11]从这个角 度说,未来的编辑具备了产品经理的某些特点,他既要具备 传统编辑业务的知识体系,也要能根据用户需求设计产品形 态,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甚至跨界思维。[12]以教育出版编 辑的人力构成现状来看,学历教育一般难以同时满足上述需 求,需要在编辑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过程中逐步实现。
4业务流程再造 5产品的营销与传播 6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 传统出版业态下,出版工作围绕编―印―发进行,编辑 承担的工作相对单一,以选题组织和编校工作为主,整个出 版工作流程中各岗位的分工也相对固定。往往一个流程结束 后,移交到下一个流程,更像流水作业。但是出版融合发展 业态下,产品通常不是单一的纸质形态,编辑工作涉及的领 域也大大拓展,包括选题组织、审校工作、版式设计、装帧 设计、产品形态设计(涵盖纸、配套数字化资源、在线教育与学习支持方案等)、线上线下的营销方案等。这些工作往 往交织并发,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也大为增加。这种情况下, 编辑的工作状态更像一位项目经理,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 组织各方面资源,才能完成一个优秀的出版物的生产。从项 目管理理论出发,结合教育出版的实际特点,建议对编辑加 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训。(1)团队建设。出版融合发 展新业态下,编辑单打独斗很难实现优秀的业绩,必须构建 合理的编辑出版团队。团队要有分工,如组稿、文案、营销 等,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2) 进度管控。对教育出版来说,进度管控尤为重要,因为产品 是教材,面对的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其使用时间是刚性的。
若出版进度管控不好,教材未能按期出版而影响院校使用, 对教师是教学事故,对出版社则是恶劣而难以挽回的影响。
(3)质量管理。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教材承担着教书育 人的任务,因此教育出版更应重视产品的质量。教育出版物 的质量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质量。好教材是写出来 的,而不是编辑出来的。内容质量是决定教材品质的内因, 是根本。组稿编辑在内容质量管理方面责无旁贷。二是编校 质量。编校质量近年来受到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格外关注, 尤其是教材教辅产品。编校质量管理是文案编辑的核心任务。
三是支持与服务质量。对教育出版而言,教材售后的支持与 服务非常重要,涉及对课堂教学、测试和考试、学生在线学 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这方面的工作对于教育出版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4)成本管理。如前文所述,在融合出版 发展业态下,教材不再是单一的纸质产品,还涉及多种形态 的虚拟产品。这些虚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往往需要不菲的 支出。对于编辑来说,需要对产品的成本和营利能力进行全 面的评价。各种产品形态高度完备固然是好,但也会导致投 入过高,盈利困难。因此,考虑到各方面的投入产出情况, 有时追求“次优”的产品形态配备可能反而是“最优”的结 果。
7人才队伍建设 8结论 出版融合发展新业态下,在编辑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方面, 出版社应重点加强编辑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养成:内容的组织、 产品形态设计、业务流程再造、产品的营销与传播、项目管 理与团队协作。同时,应紧密结合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 发展的业务特点,适时调整编辑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内容,并 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新兴出版业务支持与服务队伍,以推动 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传 统出版并不会消失,但传统出版面临的压力是实在而巨大的。
对于出版机构来说,若与新兴出版业务融合发展不力,未来 的发展势必面临更大的困境。再次引用ParkeA.Dickey的一 句话作为结尾:“过去很多次,我们都以为石油枯竭了,而 事实一再证明,枯竭的只是我们的思维。”[15]面对出版融 合发展的新业态,作为出版人,我们的思维也不能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