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习体验培养科学思维以《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为例】

强化学习体验培养科学思维以《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为例

强化学习体验培养科学思维以《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教师应该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 对物理规律应用课进行设计,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 生的科学思维。《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一课,可以 让学生自制简易照相机,体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直接应用;

利用水透镜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变式应 用;
改进“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的方案,培养学生的科 学思维。

物理规律应用课是提升学生科学应用能力的一种课型。

如何上好这类课值得我们研究。下面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 级上册《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一课为例,谈谈如何 进行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研究课标和教材,理清逻辑关系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样例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内容的 要求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具体的样例有两个:一 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二是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 正方法。

(二)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教材这一节的内容包括“照相机”“眼球”“视力的缺 陷与矫正”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实质上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在三种情境下的应用,具有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照相机” 是与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同情境下的直接应用,属于规律的直 接迁移。“眼球”是改变凸透镜焦距时成像规律的应用,属 于规律的变式迁移。“视力的缺陷与矫正”是改变凸透镜焦 距受限时成像规律的应用,属于规律的拓展迁移。

二、强化学习体验,培养科学思维 (一)自制学具,体验直接应用 “照相机”是“当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 小的实像”的具体应用,是一个从模型到实物的直接迁移。

为使学生能够掌握其中的原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教学理 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制简易照相机,体验照相机的使用 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意 识和应用意识。具体设计如下:
1.让学生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制成三个简易照相机, 照相机的暗箱长度可调节,范围分别为5~10 cm、10~20 cm、 20~30 cm。

2.让学生在座位上动手调节照相机暗箱的长度,观察讲 台前的发光物体“F”。

3.让使用不同照相机的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只有使 用暗箱长度范围为10~20 cm的照相机的学生能够观察到发光 物体“F”的倒立、缩小的实像,而其他学生无法通过调节 暗箱的长度观察到清晰的像。

这段过程也为后面的“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学习作出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二)模拟实验,体验变式应用 教学“眼球成像原理”时,在学生了解了眼球的结构后, 可以设计如下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当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 像后,若增大物距,像距将如何变化? 2.人眼看清近处物体的像后,再看远处的物体过程中, 情况又是怎样的? 3.人眼能移动视网膜使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吗? 4.人眼又是如何成清晰像的呢? 学生通过教师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会得出“人眼是通 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清晰的像呈现在视网膜上”的猜想。

这时,可以利用水透镜进行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想,让 学生体验规律的变式应用。具体设计如下:
1.在光具座上固定好蜡烛、水透镜,要求两者之间的距 离大于2倍焦距;
前后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2.将蜡烛适当远离水透镜,而光屏位置不变,通过从水 透镜中向外抽水(改变曲率),重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来理解规律的变式应用是规律应 用课的常用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 生理解了眼球成像的原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的教 育。

(三)改进方案,培养科学思维教材中对“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是这样设计的:
1.如图1所示,给眼睛(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视 网膜(光屏)上成的像清晰。

2.移去近视眼镜,使视网膜(光屏)上成的像模糊。

3.向前移动视网膜(光屏),再使视网膜(光屏)上成 的像清晰。

这样的探究顺序弱化了实验主题,逻辑不够清晰,推理 不够顺畅,需要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改进探究方案。具 体设计如下:
1.如图2所示,使蜡烛的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光屏) 上。

2.将蜡烛适当远离眼睛(凸透镜),发现视网膜(光屏) 上成的像变得模糊了。这就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景象。

3.取一张白纸放在光屏的前面,向前移动白纸,发现白 纸上呈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 在视网膜的前面,也就是近视眼成像的特点。(注意是加一 张白纸并移动寻找近视眼的成像,而不是移动光屏,这是因 为移动光屏就意味着移动视网膜,这样容易干扰学生思路, 造成思维上的混乱。) 4.给眼睛(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发现烛焰又在视网 膜(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这就是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这样的探究过程直接指向实验的最终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推理的过程更加顺畅,逻辑的层次更加清晰, 因而便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释疑解惑,强化科学应用 学完“视力的缺陷与矫正”这部分内容后,可以呼应学 习“照相机”这部分内容时使用暗箱长度范围为5~10 cm、 20~30 cm的照相机无法找到“F”的像的问题,请学生分析 像的位置在 什么地方,分别相当于照相机有什么视力缺陷;
并请学 生讨论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矫正,使像成在胶片上;
再请 学生动手分别给照相机戴上不同的眼镜,使像清晰地成在胶 片上。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巩固了知识的理解,又突出了知识的 应用,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的能力。

概而言之,教师应该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 际对物理规律应用课进行设计,使学生在经历科学知识形成 过程的同时,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升应 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且保持科 学研究的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