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客户为中心 有效优化质量管理
以服务客户为中心 有效优化质量管理 随着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终端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严苛,软 包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笔者作为一名生产现场管理人员,深知产品 质量管理对公司利润的重要性,而质检环节对软包装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但人 的能力毕竟有限,无法时刻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在印刷速度提升到300 米/分钟的情况下,用人眼来识别印刷质量缺陷的可能性非常小。为追求完善的质 量管理体系,我公司一直在寻找一款自动化印刷质量视觉检测解决方案,在完成 自动高效检测的同时,还能提供有效的检测结果追溯及详细的质量数据分析。总 结近年来使用国内某些自动化印刷质量视觉检测设备的经验,笔者认为一家优秀 的检测设备供应商需要具备以下4点特质。(1)设备供应商应扎根行业,具备能为客户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观来说,市场上没有一款设备是十全十美的,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 故障,而设备发生故障后,设备供应商能否快速响应,并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才 是关键。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尤其对生产型企业来说。如果因为设备供应商处理 问题不及时而造成停机,会导致交货期延迟、客户满意度降低,以及工人工资、 厂房租金、水电费、机器折旧费成倍增长等一系列问题。
(2)设备的稳定性及易用性比较强。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对软件的要 求比较高,如果检测系统经常出现问题,或者误报率高,长久下来,操作人员必 然会对这些自动化视觉检测设备产生抵触心理。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自动化视觉 检测设备标准模板的建立应简单快捷,比如对于产品类型多、操作人员文化水平 又普遍不高的印刷企业,如果建立标准模板的过程复杂又耗时耗力,操作人员的 使用热情也不会长久。
(3)设备的检测结果应实现可追溯和质量数据分析。这一点对于企业 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通过相关数据的呈现,管理者可以有效对现有产品质量问 题进行分析改进。
(4)设备供应商应及时更新换代检测设备,以满足印刷企业最新的检 测需求,以及市场变更带来的新产品检测需求。
由于之前采购的检测系统无法很好地满足我公司的现实需求,2015 年,我公司经过多方对比最终引进了北京凌云光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 称“北京凌云”)的自动化印刷质量检测设备。对这款检测设备进行详细了解后,我公司对生产工艺进行了调整,将检测方式升级为在线检测离线剔除,这样既可 以及时发现印刷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有效降低废品率和成本,还可对缺陷产品精 确剔除。此外,选择北京凌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目前正在大力提升软包装 可变数据的检测系统,并积极研发解决方案,这也是我公司比较关注的方向,以 便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软包装可变数据喷印业务做好准备。
2016年,北京凌云发布了全新升级的5.0版本检测软件,我公司也对 正在使用的4.6版本检测软件进行了升级。通过这两个版本检测软件的使用对比, 我公司深切感觉到北京凌云确实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做产品研发。在使用4.6 版本检测软件时,建模过程相对复杂,主要是因为我公司的产品既有复杂设计也 有简单设计,简单设计的产品建模过程比较快,但遇到复杂设计的产品时,机长 对定位核的划定判断容易出现偏差,而且需要划多个定位核,极易出现误报,直 接影响系统的检测能力。而5.0版本检测软件则大大简化了建模步骤,由原来的 10多步简化至8步,定位核划定只需一次,标准样的提取由原来20多张到现在的1 张,而且在检测过程中可以随时更换模板,不必重新停机采样,以前建立一个模 板需要5分钟以上,现在不到1分钟就可完成。此外,5.0版本检测软件大大降低 了对操作人员文化程度的要求,软件界面非常简洁直观(现场操作如图1),检测 出的缺陷与设定检测值的差距直接呈现于软件界面(如图2),大大提高了检测系 统的易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5.0版本检测软件的检测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尤其是 对于色差、糊版、堵版、刀线、毛刺等印刷质量缺陷的检测。众所周知,色差检 测一直是视觉检测领域的瓶颈之一,有些人眼能看出的颜色偏差用视觉检测设备 却难以检测。而北京凌云5.0版本检测软件在色差检测方面从根本上改进了原来 的系统架构,采用RGB三原色检测原理,使检测系统的色差检测能力提高到ΔE≥2, 解决了行业内的一个难题,更好地满足了检测需求。尽管刀丝检测是北京凌云检 测软件一直以来的强项,但之前的版本强调在纯背景下才能实现刀丝检测,对有 背景图案或者颜色较浅的刀丝检测还是有些难度,主要是因为此类刀丝形成的原 因比较复杂,很容易对检测系统形成干扰,而5.0版本检测软件则可以有效解决 此类刀丝检测难题,如图3所示。
视觉检测系统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废品率,为此其 在软包装企业生产管理中占据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我们期待能和更多像北京凌 云这种既具有强大研发和技术实力,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印刷行业具有长期 丰富自动检测应用经验的企业开展长期合作,一起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实现共同成长与发展,为我国软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郑卓辉 来源:印刷技术·包装装潢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