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过错包括哪些 民法上的过错

民法上的过错

民法上的过错 我国民法上以过错作为一般侵权的构成条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 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故正确而准确地理解过错及过错的认定标准,是正确区分一 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的前提对我们正确使用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推动侵权 行为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 在对过错的理解和理论研究上仍处于相当落后状态,基本上是囿于刑法中对过错 概念的界定而无法超越。实有必要对民法上的过错作进一步研究。

一、过错的概念 过错概念在法源上发源于古代罗马公元前287年通过的《阿奎利亚法》 其第1章、第3章分别规定了不法(过错)杀死奴隶或可牧四足牲畜及侵害其他物件 的赔偿责任。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 只有在存在过错,即故意或 过失的时候,才对行为导致的损害事实承担侵权责任。

该法对罗马法及后世民 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确立了过错在侵权法中的核心范畴地位。过错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国度、历史时期、侵权领域的差别,以及价值理念、 司法政策及技术选择的不同,过错本身及其认定极具不确定性,可谓众说纷纭, 综合而言,主要有主观过错说、客观过错说、主客观过错统一说三种。

(一)主观过错说 主观过错说认为,过错是一种应受谴责和非难的心理状况。[1] 主观过错说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德国学者耶林创造了“客观的 不法与主观的不法”的概念,把故意、过失都归入“主观不法”的范畴。他举了一 个例子,占有他人职务的,如果是善意,则仅仅出于客观上的不法状态,如果是 恶意,则同时存在着两种不法,这样他就具备了应受谴责和非难性,即过错。[2] 意大利学者德.居皮斯认为,过错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何某种损害相联系的情 况下,能够被认为应受谴责,即它不同于人们渴望避免有害结果时常常感到的那 种心理状态。该说在我国影响甚大,实务中法官基本上照搬刑法中过错概念。

(二)客观过错说客观过错说认为,过错是违反社会准则的意识状态。它不是特别关注 人的 主观上的状态,而是将着眼点放在行为人外在的客观行为举止方面,认为 行为人应当像善良管理人一样尽到注意义务,并秉性注意行事。该说与主观说相 反,认为过错不是主观意思之欠缺,而是从人的行为评价出发,认为过错系行为 人行为没有达到一定标准,即行为对注意义务之违反。客观过错一般不区分故意 与过失。

客观过错说,由来已久,早在罗马法时期,便已奠定了基础,在现代 这种学说的主要代表是法国和波兰。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安德烈.蒂 克,他认为“过错是指任何与善良公民行为相偏离的行为”法国学者普兰尼奥尔指 出过错是对事先存在义务的违反。[3]萨瓦蒂厄也说,过错是对义务的违反,这 种义务是加害人能够意识到和能够履行的。比利时学者德怕热说过错乃是随时准 备考虑对他人造成不幸结果之危险的谨慎、明智之人所不会做出的行为和行动。

英美法系的过失概念,亦采用客观过错说。英国法官弗拉斯特说:“欲 决定某一行为是否过失,应先决定于有理性人在此种情况下能否预见其行为所发 生之损害。如不能预见,自可免除其责任。若其行为可能发生某种损害,只需其 损害确系由其行为所直接发生,中间并无介入与其行为毫无关系的独立原因,则 其行为当已过失论。” 在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简单,物质贫乏,个人严重依赖集体才能生存, 因此任何侵害都是对受害者及其所属群体生存的巨大挑战,此时举行野蛮的连带 的结果责任;后来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类自由度的提高及文明的发展,出现 了以客观过错为归责依据的赔偿制度;到了资本主义时期伴随人类活动的急剧增 加,对人的理性及价值的高度重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观念带动了确保行为自 由的主观说的发展;但步入现代以来生产力高度发展亦带来巨大工业事故、社会 公害、产品责任等,给主观说带来极大挑战,为保障公正,开始强调社会责任, 客观过错说又逐渐得到恢复,并取得优越地位。[4] (三)主客观过错统一说 该说系我国一些民法学者考察了国外两种过错学说后提出的主客观 过错统一说认为,过错及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一种行为活动。行为人进行某种 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必然通过具体行为体现出来。判断一个人有无故意或过失, 总和一定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并以某行为为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不 管怎样的心理状态,都谈不上有过错。[5]综上,笔者比较赞同主客观过错统一说。主观过错说认为过错是一种 可责难的心理状态,然而有疑问的是心理状态何以成为法律评价的对象法律评价 的是人的行为。心理状态如何法律并不追究(指在民法中),况且主观过错说有依 道德标准作为法律评价的标准之嫌。客观过错说,事先为行为人设定了一定程度 上的行为标准,它们或者强调结果或者强调过程和手段,但只要行为人没按照这 样的标准行事或未达到此标准的要求,那就意味着行为人是有过错的。它是通过 行为人外在行为上的欠缺推知主观上的恶意与懈怠,从而让行为人为其过错承担 责任。他评价的对象和与评价的标准混同。主观说揭示了过错的正确来源即主观 状态,突出侵权法教育预防功能,缺点是不适当地限制了行为人责任;而客观说 较为客观,减轻举证负担,但割裂了意志与行为关系,不能准确说明客观过错的 内容和本质,不当地给行为人扩大责任。

主客观过错统一说,不仅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而且在制度层面和法律功能上面具有其他学说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承认过 错是一种主观状态,是一种可归责的非难的心理状态,能够充分体现法律对行为 人惩罚和教育功能。如果仅仅根据行为人的外部行为而责令其承担民事责任,就 不可能充分实现过错的制度价值。其次,过错的概念功能主要是评价的,而不是 单纯描述的。因此,无论是个人的心理状态,还是行为意志状态,对于法律规范 来说都不过是判断和评价的对象,亦即,被认识的客观社会现象。[6]马克思曾 说:“对象不同作用在这些对象的行为也不同,而意图也就一定不同,除了行为 的内容和形式外,试问还有什么客观标准来衡量意图呢”[7]因此我们要根据人的 外部活动,根据这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来客观的确定人的主观意志状态。在民 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上,行为人的过错只有通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表现出来才有 实际意义。而行为人的过错,总会通过一定的违法行为表现出来,我们也只能通 过行为人的行为才能了解与判断行为人的主管心理状态,我们才能准确而理性的 把握过错的内涵。

在如上述论上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过错下如下定义:过错就是行为 人未尽自己应尽和能尽的注意而违反义务,因而为法律所不容忍的行为意志状态 和应受非难和谴责的主观心理状态的综合体。

二、评价过错的标准 由于对过错概念认识的不同,不可避免的对过错的判断标准也各有差 异:(一)主观过错说的标准 主观过错说认为过错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行为人 过错的认定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再现性描述。由此,过错通常被归纳为以下几种 典型心理状态:
1.故意,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在某种不利后果而希望 或放任该不利后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2.过失,指非故意的造成行为人本应避免发生的损害,包括 (1)经意 的过失或放任,指预见到结果发生,但并不希望其发生。

(2)不经意的过失,指对结果的发生既不希望也无预见,但应当预见 并避免其发生。典型心理状态检验法的大体标准为:①确定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 发生有无预见。②如有预见行为人对其结果持何种态度。③如无预见,则她是否 应当为预见或能否预见。这种标准虽然分析得比较清晰,但是由于这种实际心理 状态很难准确把握和表述,实践中很不实用。

(二)客观过错说 客观过错说认为过错是违反社会准则的意志状态,因此建立了一种以 注意义务为标准的过失检验方法。在罗马法上,注意标准采用了人格化的形式, 主要有以下两种:
1.疏忽之人可有之注意。即一个行为明显的不合法律并有损他人,既 是一个疏忽之人,也能够加以防止。

2.善良家父之注意,即一个谨慎之人所能达到的注意,又可将其分为 具体标准和抽象标准。抽象标准,即一般理智之人所能达到的谨慎和勤勉,为通 常情况下所使用的标准。具体标准是按事物的性质和行为人的具体职责与实际能 力所提出的注意要求,为若干特定场合下所使用的标准。[8] 在现代民法上,注意标准基本上都采用一般标准。“过错是指一个谨 慎之人置身于加害人在城损害之时的客观情况所不会犯的行为差错。即法院在认 定过错时,必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本案的实际背景中,一个谨慎、明智的人 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或不行为吗如果会,则被告无过错,如果不会,则被告有过错。”这句话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主观过错说和客观过错说中的过错判断标准各有长处,都曾有力地推 动了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尤其是在操作方法上,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 该采用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态度。一般说来,对于故意和放任的过错,采用心 理分析的方法不仅可行,而且更有利于发挥民事责任的教育和遏制作用。对于过 失的过错,采用注意义务检验法,不仅准确易行,而且有利于发挥民事责任的行 为制导与预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过错的发展趋势正由主观说向客观化发 展.由个人过错向法人过错方向发展。因此,对于过错的判断标准,我们要综合 主观过错说和客观过错说的过错判断便准的合理、先进之处,充分发挥过错制度 的法律功能。

三、过错在侵权行为法中的地位、作用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依法应当 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权行 为。[9]从这个概念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明确地推出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急,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主 观上有过错四个要件。很明显,过错是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也是其与特殊 侵权行为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侵权法是一种损害赔偿法,它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在一定社会中解决对 损害的填补问题。在解决填补问题时,就直接涉及到与过错直接联系的过错责任 原则的适用和排除问题。侵权行为法发展至今,以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主要的归责 原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对应着三种不同的 法律后果和当事人不同的利益得失和举证负担。故正确的理解过错的内涵,不仅 有助于划分三种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而且更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侵权行为法的 归责原则和立法宗旨,有利于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

作者:王雪霞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 200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