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德育思想

大学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大学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1德育方法 1.1格物法 “格物致知”,格物法是《大学》所提倡的德育方法之 首要。“格”是探究穷尽“,物”是事理的意思。所谓“格 物致知”,要提高道德认识的基本方法就是“格物”。朱熹 将道德认知领域由单纯的伦理道德的善恶范畴扩充到对万 事万物的理解,他认为,只有通过“格物”的方法,才能不 断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提高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人都有认 识能力,任何事物都有理,对理的追求没有达到,认识就不 会完善,要达到认识的完善就要接触万物,穷尽其理。通过 如此“格物”得来的道德认识是建立在知识和理性的基础上, 更具科学性。

1.2慎独法 “诚意正心”,《大学》把慎独法作为诚意正心的主要。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 自谦。故君子比慎其独也”。《大学》把慎独法作为诚意、 正心、修身的主要方法。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在于自 身的道德自律和自觉,一切意念都要真诚要发自内心,不能 自己欺骗自己。不能只是做给别人看,自己独处的时候就对 自己的言行放松要求,掩饰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这 些都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 独处的时候也会做到谨慎要求自己。慎独的方法是我们今天强调的自律意识、道德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能力 的前身,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一 定要内心讲求真诚,外表见行动,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 严格按照各种道德要求行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

1.3榜样表率法 《大学》认为:正人先正己,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校 教师都必须做好表率作用,所谓“学正为师,身正为范”。

《大学》中提出德育最好的榜样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仁 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 而民不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和教育者如果品德 高尚,被统治者和被教育者自然以学之为仁。居于上位的人 尊敬老人,一国的国民就会兴起“孝”道;
居于上位的人尊 敬长辈,人们自然会兴起“悌”道;
居于上位的人救济孤儿, 下面的平民就不会背道而驰。所以,要求作为管理者或教育 者的人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好榜样表率作用,这里的榜样也可 以是身边的任何品德高尚值得学习的人。

1.4推己及人法《大学》中提到:“是故君子有诸己而 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 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 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 人不这样做。不能做到推己及人,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 去做,那是不可能的。这里提到的德育方法也即是要求道德教育的施教者要严于律己,自己首先以身作则,采取推己及 人的方法开展道德教育工作,这样以来更加有说服力和感召 力。

2《大学》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存在着重人治轻法 治、重道德教育轻经济建设、重群体国家利益而轻个人权益 的观念,这些均与儒家所倡导的文化精神有关。但是,正是 儒家倡导的这种德育思想在陶冶中国人的道德情操、促进国 家稳定统一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改革开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德治主义的道德思想 要辩证地看待,要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 们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服务。

2.1跟随时代的步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确的道德规范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 步,破旧立新,是开展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弘扬社会主义 新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根 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 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 值准则。

2.2道德教育内容应当贴近生活,联系群众 《大学》里的德育内容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人民或君 主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经验和心得。不追求和探讨抽象的道理,真正做到了道德源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在当今社会, 制定道德教育内容的时候,同样应该从生活中、身边的人或 事中提取教育的意义,当然前提是这些人或事都是真实的。

比如近几年搞的“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活动,让人们切切 实实地感受到了道德模范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来自普通群众 的力量。

2.3道德教育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2.4道德教育应当着眼于社会,着手于个人 《大学》在论述修养方法时具有明确的层次性,从个人 的良知入手,由个体到家庭、社会、国家。由己及人,由远 及近,依层次展开,认为良知、慎独是个体道德的基础,个 体道德又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因此道德教育应该着眼于社会 这个大环境,以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为终极目标,将教育根 植于个人和家庭,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庭,才可能爱家 乡、爱祖国。

2.5道德教育要重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意识层面也发生了根 本转变,人们开始关注并保护自身的权益。当然公民意识的 觉醒无疑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的丧失,集体主义观念的淡薄也必将导致社会凝聚力的削弱, 极其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建中华民族的精 神文化体系应当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抓起,这也是时代的召唤,是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6道德与法制应当举起并进 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法治的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 国策。但是在过去的历史发展中一度盛行德治,由于颠倒了 道德与政治法制的关系,导致了重道德轻法治,这将不利于 道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实施道 德教育的同时要结合法制教育,双管齐下,充分利用中华民 族传统道德修养论的价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