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关怀在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影响
论人文关怀在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影响 人文关怀,起源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旨在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中共十 七大旗帜明确地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观点,这即是人文关怀在我党 内的开展。90后大学生如今作为当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对象,拥有张扬的个性,喜于表现, 但其政治思想认识显得不够普及和深入,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就显 得尤为重要。然而,其渴望被关注的特性又对校内党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 人文关怀。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入手,分析其与党性教育教学 的关系,最终阐述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意在提倡高校教育工 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对其进行首要的人文关怀。
90后大学生除了拥有个性张扬、喜于表现等标志性特点外,还在潜意识中 对被关注,得到他人肯定、认可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校 内党性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党性知识的深入,更要结合情感教育,从人文关怀 的角度出发,使党性教育更自然、更人性化、更易于被教育对象吸收。
一、何谓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 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质是:在理 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 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 重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 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我党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将人文关怀引入党内,意在更多的关 怀党员,更好地结合科学发展观,激发党员的组织认同感、荣誉感,巩固党的执 政基础。人文关怀不仅在物质经济层面对党员给予关怀,更在精神层面对党员进 行问题疏导和情感沟通。
二、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期望 90后是出生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一代,且大多是独生 子女。这一代人群,多表现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优越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周到、较叛逆、生活较随意等特质。这其中有不少是家庭因素,例如90 后孩子的父母多是自己创业打拼的一代,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这也造成一部分 90后极度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肯定。当这一代人离开父母及家人的庇护,迈进 大学校园,开始学习承担的时候,就逐渐地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生活自理能力差, 思想不够独立,依赖性强,不能吃苦等,也多有学生因为环境等客观因素退学。
由此可见,当今大学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任务更繁重,也更要求细致。我团队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90后大学生对当今校园的人文关怀存在以下隐形或 显性的期望:
(一)人文关怀从生活细节入手 在宿舍走访及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学生时有提出,“如 果宿舍能XXX就好了”,“今天食堂的菜特别难吃”,“现在这么冷还要上晚自习”, “洗澡的热水一会儿就没有了”……等等。看似是学生的一句句抱怨,实际上也应 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反思,除去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程度问题,另 一方面,是否也反映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缺乏人文关怀。因此,90后大学生对 高校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希望从其衣食住行、思想等细节入手。
(二)人文关怀作用于每一位需要的学生 人文关怀应当使用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例如贫困学生存在经济问 题,学生因家庭情感纠纷导致出现暂时心里障碍等。都需要高效教育工作者对其 进行疏通和帮助。
三、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党性教育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 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紧跟国家政策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 好人生的每一步;及时改正错误观念和行为,摆正奋斗方向。如今对于90后大学 生的党性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党性教育内容单一,形式不丰富 目前的高校党性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课堂上,以传统讲授的方式进 行。这样不但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逐渐对党性教育丧失了积 极性。在原本就茫然的基础上,更加缺失了了解的欲望,以此造成恶性循环。(二)忽略人文教育,教育方式过硬 对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深 入到学生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这样就显得硬性灌输,大大降低了学生吸收的 效果。
(三)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党性教育帮助不够 社会大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生活觉悟有着较强的影响,但是现今社会 大环境,在对高校党性教育方面却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例如不能方便快捷地提供 合理的户外参观学习、实践体验的空间;学生无法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党性 光辉等。
四、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 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也就是以人性的发展与塑造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 意义、学习能力与生活质量为本。人性化教育,是以人性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为 远大目标的真正素质教育。所以应当把人性化和党性教育充分结合起来,然而传 统的党性教育往往忽视教育的效果,一味地“高、大、全”说教和理论灌输,使党 性教育逐渐“空壳化”。因此,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党员 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党性教育。人性化的党性教育是指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就是要说真话、说实话,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贴近生活,是要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健康成长。贴近学生, 是要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困扰,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 惑和坎坷。由此可见,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有助于学生从心底接受党性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关心其衣食住行、定期思想沟通、 心理疏导、经济资助,能使得学生对其产生信任,从而逐渐产生为对方着想的能 力,更容易倾听,更愿意接受。这是党性教育及其他任何教育行为的首要前提, 也是人文关怀的宗旨。
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一些经常与自己接触的学生干部,不但思 想觉悟较高,可以想学校之所想,而且与身边同学关系和谐。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典范。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吃穿住行都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相互 之间的沟通,友谊日渐浓厚。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助手,需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 思考每一项任务决策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更能理解老师的目的。因此,如果高 校教育工作者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的接触沟通上,便能为之后的教育工作 提供良性的帮助。
(二)有助于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现今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建党,也没有切实体验过党的政策对其生活的 改变,因此党性教育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来说就显得枯燥。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改 善,要让学生对党性教育变消极被动的态度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需要适当的人 文关怀。只有打破了学生对党性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摄取有关知识,才 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样,也能够改善部分年轻人消极处世的态度,对其毕业后的 生活、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党性教育的深入、系统、持久 党性教育需要有一定的深入性、系统性和持久性。是一代一代需要延 续下去的思想觉悟。因此在对新生代年轻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时就必须要考虑到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教学。将人文关怀投入到党性教育中,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 用。党性教育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情、信、 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并对“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同样党性教育也是终身的。高校能使学生 近距离的接触党知识,一步一步了解党史,高校的党性教育不能成为“终点站”, 而要成为“加油站”。
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是人生中党性教育最丰富的时期,通过党课学习获得 了较完善的理论知识,参加了丰富的党员交流和支部活动。步入社会后,不能将 党性教育流于形式,而是更自觉地时刻提醒自己进一步深刻学习党史,强化爱国 情怀,增强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
(四)有助于学生树立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情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没 有细腻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实现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随着对人 们的漠不关心,漠不关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无情。”情感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是党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因而 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也是党性的基本要求。但“个体的社会情感,特别是对 集体、社会、国家的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激 发、调动并持续地建立起来”。
因此,党性教育有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 的认知,帮助他们形成热情、开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积极的、健康的情感, 这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有效的党性教育过程,既是情感注 入和情感唤醒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关爱过程。即在党性教育中既要善于通过激 发情感,促进受教育者对所传播的理论和价值观的认同,又要减少和克服党员干 部的焦虑、自卑、压抑等消极情感,培养他们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把 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上升为党员干部的品格。
综上所述,足够的人文关怀能够促使学生从情感角度出发,感受关怀, 认同党性本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 观。
五、结语 党性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是个持久性的大课题,对于现今高校的主要教 育对象——90后大学生,更是需要强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受到家庭环境、时代背 景等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有较大的期待,因此在对这一学生群体 进行党性教育时,应当特别添加人文关怀的成分,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感, 其次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党性知识宣传。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党性知识教学在形式、 内容上的改善。
作者:刘莹莹 来源: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