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现状问题看法与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现状与对策

理想教育现状问题看法与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理想教育现状问题看法与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第1篇:浅析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坚持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一)共产主义理想的内涵 《共产党宣言》提到共产主义理想,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当前,对我国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坚持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柱。邓小平 指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 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 学性和共产主义理性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必须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 育。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任 何力量都不能动摇的。进行共产主义理性教育,在精神上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到 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三,共产主义理想是取得改革开放新进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要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 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4]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是赢得许多伟大斗争胜利的要求, 也是取得改革开放新成果的需要。

最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5]。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坚守 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 领导人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影响深远。

二、当前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多元文化冲突对抗,对大学生 理想信念形成了严峻挑战,甚至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阻碍了共产主义理想 教育。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均有设置,教师配备相对完善。但课程设 置上仍有不足:课时少,学生在课堂中接受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

学分占比少,导致学生只为修学分上课,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以公共课形式存在,学生精力不集中,难以专心接受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三)高校教育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队伍主要是各级党团干部、专业教师及辅导 员等,某些教育人员素质不够高,教育队伍科学性不够强,是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进行的一大障碍。

(四)教育方法创新性不强 第一,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平台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渠 道单一,平台创新性不足,难以适应学生需要;
第二,理论灌输水平较高,但社 会实践较少,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教育方法创新上的不足阻碍了共产主义 理想教育的进行。

三、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学生自身要加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增强理论基础,坚定不 移地用共产主义理想武装头脑,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加强社会实践 共产主义理想是可以经得住实践考验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 其真实性和正确性,成为我们内在的精神动力。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先进文化的 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三)完善高校课程设置 第一,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使学生更加重视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容;
第三, 改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大课的局面,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學习共产主义 理想知识,引导其付诸实践。

(四)提高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育者作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在科学文化素养水平较 高的基础上,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还要及时更新教育 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结合现当代实践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五)创新教育方法 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甚至因为不理解其重要意 义而盲目放弃。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方式, 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使学生真正接受并践行 共产主义理想。

(六)引导学生克服错误倾向 多元文化发展碰撞使部分学生有错误的思想倾向,教育者一定要引导 其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 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于振红 第2篇:寓理想教育于物理课堂之中 中学物理课是普通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 设的合格人才,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物理 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材的实际,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 育,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融為一体,这是当前物理教育中一个 十分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在教书育人方面,抛开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另搞一套的形式主义,已经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应以此为戒.物理教师只有结合学生 实际,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良好 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思想教育的理想教育方面进行 讨论. 常言道:“鸟贵有翼,人贵有志.”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树雄心、立 壮志,从而树立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那是何等的重要. 1结合教材,介绍著名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都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良好品质. 11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 在讲授《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反复研究和实验,经历了几 百次的失败,在他几大捆实验日记上记满了“没有效果”“没有反应”“不行”等字样, 直到十年后1831年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而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 讲授《天然放射现象》可介绍居里夫人.居里夫人为了从沥青铀中提炼出纯净的 镭,在破旧的棚屋里,用十分简陋的工具,冒着呛人的浓烟,不停地奋战,经过 整整1460个日日夜夜,终于从30吨铀渣中分离出01克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仅 凭一时的冲动,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 12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讲授天体运动时,讲到“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斗争时,可以给学生 讲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的故事.1584年,布鲁诺在伦敦出版《论无限宇宙和世界》 一书,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并阐明宇宙无限的思想.他在书中问道:“假如世 界是有限的,外面什么也没有,那么我要问:世界在哪里?宇宙在哪里?”他指 出:“宇宙是无限大的,其中的各个世界是无数的.”他还指出恒星并不是镶嵌在 天球内壳,而是有近有远地分布在无限宇宙之中.他说:“恒星,并不是嵌在天穹 的金灯,而是跟大阳一样大、一样亮的太阳!”他的著作富有强烈的反宗教的唯 物主义思想,正是因为这样1592年被逮捕,押送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布鲁诺被囚 禁八年,始终坚持自已的学说,终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于1600年2月17日 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布鲁诺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执著追求,造就了一个 令世人瞩目、敬仰的科学家.13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敢于突破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框架,终于导致相对论的诞生, 他曾经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不 过是保持了对自然界表示‘诧异’的能力,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牛顿的道路继续前 进时,我却试图走另外的路.”这正是使他成为走向伟大自然科学革新家的最可贵 的品质.创新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创新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的 动力. 14不求享受,不逐名利的人生态度 在讲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介绍法拉第曾多次拒绝任命和 封爵,辞去了一些报酬很高的聘请,以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一辈子当一个平凡的 人”是他一生的愿望.在他的墓碑上只刻了三行字:
迈克尔·法拉第 生于1791年9月22日 死于1867年8月25日 教师还可以介绍爱因斯坦谢绝当以色列总统的故事教育学生多奉献、 少索取,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2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著名物理学家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为学生树 立楷模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家的成功之路,能给学生以无 穷的力量,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讲完电磁感应定律之后,介绍法拉第自学成才的故事.法拉第自幼 父母双亡,9岁才上学,一边做工一边勤奋学习,他在一家印染厂学习装订书籍 时,常常点着豆油灯刻苦学习到深夜,被老板发现后就是一顿毒打.他硬是凭着 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执着的追求,靠自学步入了科学的殿堂. 在讲授《开普勒三定律》时,讲述开普勒战病魔为天空立法的故事. 开普勒自幼体弱多病,幼年患猩红热烧坏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视,而他却顽强地 上完了大学,并立下了“为天空创造法律”的壮志.在去丹麦拜布拉赫为师时,他忍着饥寒劳累,步行40余天,差点病死在路上.开普勒同贫困和疾病奋战了二十 年,建立了天体运动的三定律,即开普勒三定律,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宏愿. 3结合物理教学,适当介绍物理学的前沿阵地,鼓励学生去努力攀登 在讲完万有引力定律之后,可以适当介绍美籍华裔科学家许统群1987 年所完成的实验结果.他通过对一口钻井内的重力测量数据进行周密计算,发现 几百年来一向认为不变的牛顿万有引力常量竟然发生了变化,它随井深的增加而 相应增加,他得出结果的是:每深入1000米,牛顿万有引力常量就要比在地面实 验室中测得的常数大100豪伽,这证明“第五种作用力”的存在,迄今为止,科学 家已证明宇宙间存在四种基本作用力: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而 “第五种作用力”是一种与引力相反的排斥力.关于“第五种作用力”的研究,现在已 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课题之一,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如果这种说法一旦成 为肯定的理论,那将对物理学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 科学家,几十年来研究探索而未能证实的把宇宙中四种作用力统一起来的大统一 理论,有可能得到证实.这是物理学的前沿阵地,物理学好像是一座正在施工的 大厦,它已经建筑得很宏伟壮观了,但还要建设,看来永远也不会竣工,更壮观 的还在后面.现在的青年学生,将来就可能是修建这座大厦的建筑师.当讲到简单 的磁现象时,介绍物理学研究领域一直致力于发现磁单极子,但至今仍未找到. 讲到天文方面课程时,介绍有关太阳中微子短缺问题,以及物体的速度能否超过 光速问题均是物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攀登物理的顶峰,那 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从科学家成功的“秘密”中发现自己的弱点,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观,我们有信 心,一定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将来修建物理大厦的建筑师. 作者:周庆斌 第3篇: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视域下的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强调要通过 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他们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但事实告诉我们,多年来我们所进行 的理想教育并没有收到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我 们进行的理想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考虑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没有意识到个人理想的普遍性。我们单纯地认为,学生本没有什么理想,他们的理想都是教育者灌 输的结果,这样,本来作为理想主体的受教育者却与理想本身发生了分离。理想 教育的本质含义应是基于人有理想而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的理想给诱导出来,并在 这个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理想的过程。引导当代中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 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形成正确的、远大的、崇高的理 想,则是基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的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与人的理想确立 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他 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也就是说,人虽 然也作为一个物种,却根本超越了物种的界限,也正是人的这种对物种限定的超 越才使人成为了人。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一样,肉体的存在也是人存在的现实前 提,本能生命的需要也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把人的第一需要看作是人的第一本 性的话,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生发出的其他各种超越了物种尺度限定的需 要则可以称为人的第二本性。第一本性的满足是人之为人存在的基础,第二本性 的满足即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则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人的双重本性表明, “人之为人的那个本性并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属于人的‘自为的’本性”[2]。人的 “自为的”本性也即人的自我创生本性既是人打破物种尺度限定打开自由之门的 钥匙,又是人生发出超越现实渴望的前提。人的“自为”本性表明,人就是一种超 物之物,超自然的自然存在,超生命的生命。“超越性”正是属于“人性”的特质, “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永远不会满足于既有的存在而总是处在追求更高 存在的过程当中,这种追求超越现实限制的冲动就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

人的形而上学本性首先体现在人性对物性的超越上,而人的这种本性 的形成则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而作为人存在 方式的实践活动不仅表现为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而且还表现为能动的创造性活动。

这样,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和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就不仅具有现实性、 有限性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了超越性、理想性和无限指向性的特征。基于人类实 践本性的理论思维则相应地总是渴求着能够在最深层次意义上去把握世界、解释 世界和确立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当人真正能够将自己的这种本性通过理论 的形式进行表达时,也就意味着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标志着哲学的产生。

“哲学不过是人为获得自我本质,升华自我人性,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那种人对 自我本性的意识”[2]。哲学既是人对自身形而上本性的觉解,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地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哲学的形而上学性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的反映,而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在哲学上的反映一开始便表现为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的 本体论诉求上。传统本体论哲学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人在经验世界之外寻求“最 高存在”的企图,或者说是人对某种“安身立命之本”的渴望。但这种企图从对世 界的绝对真理、终极存在的占有来解释现有世界的一切存在的追求,“除了从对 世界本源、最高存在的意向性猜测中为人类提供一些脱离了现实的根据、尺度和 标准外,似乎并不能为人类社会的何去何从提供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参考”[3]。不 过,本体论哲学作为人超越本性的一种表达却也是不能被完全否定的,因为它毕 竟是人基于人的形而上本性而对真、善、美相统一世界的一种渴望。“人类的全 部活动都在于使世界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把世界变为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 世界”[4]。本体论追求的合理性就在于,人总是要为自己设定某种基于现实而又 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不断否定自己的现实存在,把现实变为更为理想的现实。

人的自我创生本性决定了人永远处在一种理想与现实相互转化的过 程当中,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生成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外 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 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5]。就 此而言,人的“理想性”总是要高于人的“现实性”,人总是形而上地存在着。

二、理想教育的本质含义与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1.理想教育的本质含义 当代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主要继承者,他们具有什 么样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当 代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始终强调要引导当代中学生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 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但事实表明,这么多年来我们进行的理想教育并没有收 到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造成这种投入与收效不成正比的原因,既有来自外界的 因素,也有我们教育实践活动自身的原因。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局面被打破,各种 社会思潮纷起,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意识形态的多元发展增强 了当代中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但同时也削弱了部分中学生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 的认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混乱,淡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降低了 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另一方面,过去我们进行的理想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考虑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没有意识到个人理想的普遍性,因此,本来作为理想主体的受教育者 与理想本身发生了分离。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正是人理想确立的最深层次的人性基 础,看不到这一点,势必会导致教育者只是片面地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外在的知 识性理论灌输。理想教育离不开知识性东西的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 的。考虑不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不能有意识地将个人理想的普遍性与社会理想 的崇高性有机结合起来,片面地强调外在的知识性理论灌输,必然会降低理想教 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性和有效性,甚至会淡化或偏离了理想教育的初衷。我们的教 育工作者一直强调要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自身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而学生最大的 实际就是他们本身是有理想的,并非像过去我们认为的学生的理想完全是教育者 教育的结果。理想教育的本质含义应该是基于人有理想而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的理 想给诱导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理想的教育实践过程。

2.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人人都有理想,人人都带着理想存活,但人的理想既有高低层次之分, 也有正确错误之别。远大的、崇高的理想给人以经久不衰的动力,低级的、错误 的追求则如同人的灵感一样可能须臾而出,同样也可能须臾而逝。当代中学生都 有成才的渴望,都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树立远大的、 崇高的、正确的理想本身也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然而,受到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又时常 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 与共同的社会理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育者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理想与 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个人的活动只有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 向保持一致才不会遭到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个人的理想只有与社会理想相结合 才会有实现的可能。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是紧密相联又互为前提的。一方面,个 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理想的实现。只有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国家繁荣昌盛 了,个人的需要才能得以满足,个人的发展才会有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否则,个 人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对当代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教育者就必须引导中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的确立和实现融入到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当中,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并激励他 们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中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社会理想的实现也离不开个人理想的实现。社会理想的实现正是通过 无数个个人的理想追求和理想实现而得以实现的。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 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并能够自觉地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的繁荣和昌盛才能得以实现。当代中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 们的理想如何,他们的正确的理想能否实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因此,要对当代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教育者就必须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理想与 社会理想的关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个人理想的普遍性与社会理想的崇高性有 机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理想力量,激励他们发奋图强,努力奋斗,积极地投身 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导当代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远大的、崇高的理想,必须先引导他 们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但社会理想若不能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 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自然算不上是崇高的、远大的理想,也就不能够发挥 激励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理想的作用。因此,当代中学生要成才,要在最大程度 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得有某种理论能够指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 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方向,而这种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 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离不开知识性东西的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 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知识性东西的传授引导当代中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 信仰。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的 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6]没有对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也就生发不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但正如马克 思所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

要引导当代中学生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要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教育说服并掌握当代中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得能够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并能够通过自身理论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不断增强及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当代中 学生关心的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同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要能够发挥稳定社会的现实作用,也要能够发挥引领社会 思潮、引导社会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方向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不仅要立足于现实,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要能够展望 未来,为实现社会理想服务,这也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中的反映。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是人理想确立的最深层次的人性基础,对当代中学 生进行理想教育必须得充分考虑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要能够有意识地将当代中 学生个人理想的确立与社会理想的确立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够将个人理想的普遍 性与社会理想的崇高性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 育活动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有机结合起来。作者:胡小恒等 第4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理想教育的必要与优势 1.开展理想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 小学时期,是理想的萌芽阶段和酝酿时期。由于学生个体的年龄、生 活环境和认知程度存在差异,他们的理想可谓千奇百怪,丰富多彩。小学生的理 想有大小之分,却无好坏之别,想获得一次表扬可以和想当一位老师相提并论, 想买一辆自行车上下学可以和想成为未来宇航员遨游宇宙并驾齐驱。有什么理想 不重要,没有理想却是可怕的。[1] 很多思想、学术、艺术方面的大师,在思想启蒙阶段,或多或少的都 受过教师的影响。老师一句无心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能成为学生保存一 生的记忆,或者是让学生产生了一个造福人类的理想,产生了持之以恒的动力;

或者是放弃了一个发掘潜能的机会,失去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在平时的语文课堂 中,老师要因势利导,集体发动,逐个培养,营造理想的氛围,要求学生人人有 理想,人人的理想都不一样;
要经常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受教少年 儿童规范言行、提升素质,避免底线缺失和信仰空白;
要适当加以引导,帮助学 生去伪存真,不断完善他们的理想信念,并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2] 2.开展理想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潜在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尤其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对理想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汉字是表意文字,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演变过程,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涉及一个或几个知名人 物。和其他表音文字相比,是更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和催生小学生理想的。

理想,即想象中未来的自己,一般都与今后想要从事的工作相关。语 文教学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引用的都是社会主流思想,宣扬的都是当下流 行的正能量,节选的都是名家名作的片段,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大家的智慧和境界。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文章中主人公或作者为自己的偶像, 具有极大的可能性。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是理想的启蒙者,要运用教材, 运用平生所学,在他们幼小干净的心里,培植呵护梦想的幼苗。

二、在小学阶段中开展理想教育的几点经验1.因人制宜,帮助学生选择理想。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他们的 理想总是能通过平时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教师在与学生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 有意无意的,都能发现学生关注最多、兴趣最浓的事物。教师本身就是伯乐,要 具有些许的童心而非满脑的功利,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质,适当提供平台和机会, 如爱唱歌、爱跳舞的学生,可以利用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帮助学生将这种潜 质发挥出来,并增加其进一步坚持的信心和决心。

2.尊重学生,不贬低学生的理想。当下教师工作繁忙,身心俱疲,很 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过多地顾及学生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过,教师的最大 忌讳就是贬低学生,打消他们追寻梦想的念头。作为引导者,教导出无理想的学 生,不能不说是严重的失职。限于时间精力,教师不可能理解每个学生的天真的 理想,但切忌给孩子泼冷水,扼杀他们的希望。有些孩子,身上脏、手上脏、衣 服脏,可他们的内心,却是纯洁如白纸,如明镜。在教学上,在人生中,教师要 坚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要尊重学生,忌以貌取人,保持他们看似幼稚实则纯 净的初心。

3.拒绝平庸,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想。教育是一方净土,教师是学生 的精神榜样和行为示范。教师要有超越平凡的勇气和品质,要有勇气、尽全力, 抵制社会有害思想的侵袭,要引导学生剔除来自社会甚至家庭的一些功利理想, 让学生懂得,理想是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处于本该幻想年龄的孩子,满眼满 脑的只有成绩、名次,只知道与同伴争宠、竞赛,长大了也是社会的危险品。

祖国下一代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正如学生们理想的实现,需要锲而 不舍的坚持和努力。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很多人成熟后,迫于现实的压力,大多 数都会放弃理想。但我们教师,不能以庸俗的眼光看待理想与希望,即使学生们 今后注定平庸,心底也要有曾经的梦想。

作者:魏秀杰 第5篇:农村初中生理想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实现 理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动力以及实现模式,理想的形成受 制于多重因素,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理想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目前, 农村初中生留守儿童较多,学习动力普遍偏弱。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理想、理想 形成的原因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在各类不同学生中的不同影响作用,进而理解农村 初中生理想的形成以及改变模式。本文调查地点为九江县某中学,学校现有一个初一班、两个初二班以 及两个初三班,全校学生不足两百人,学生全部寄宿,以留守儿童为主。通过对 九江县某中学初一年级48名学生进行详细访谈,重点了解其理想的类别、理想的 来源、实现理想的方式,从而获知家庭、社会、学校、父母、教师、周围环境以 及媒体对初中生理想的形成到底有何影响,同时了解初中生理想的现状,并探讨 形成理想、确定目标的模式。

一、农村初中生理想的现状与问题 1.理想类别:生活理想成为理想的本能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具体可分为社会理想、生活 理想、职业理想和素质理想等。在不指定理想类别的情况下,所有同学对理想的 理解都停留在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其中有部分同学的职业理想实际上是生活理 想的延续,如有同学想成为明星、想成为主持人、想成为工程师等,但是仔细询 问,却发现他们并不是基于明星、记者、主持人、工程师等工作本身,而只是从 生活中的某个侧面看到了这些职业光彩的一面,从而确定职业理想。

考虑到中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在详细介绍完各种理想之后,笔者 对学生再次进行细致交谈,获得了学生的各类理想分布情况。经过介绍后,学生 对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的理解尚不透彻,回答也相对简单:社会理想主要是希望 和平、相互尊重、友好,而素质理想则主要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这还是 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延续。从这个方面来看,生活理想是初中生理想的主要动 力。

2.理想来源:家庭影响偏弱,社交影响偏大 有32位同学(66.67%)表示未回答过关于理想的问题,也未回答关于 未来想干什么的问题;
部分同学(8位,16.67%)表示仅是父母或亲戚在日常交 往中随便提问而回答的,当时的回答也相对较随意,并未深思;
有5位同学 (10.42%)表示听过和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主要源自于父母吵架;
有3位同学 (6.25%)表示是看电视后,自己随便想的;
也有部分同学表示,自己的理想跟 同桌或同学的理想一致,原因在于他们关系较好,以后想一直成为朋友,这点表 明,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交流可能成为成就理想和实现理想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目前,学生的评价主要源自于教师,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理想来源分布状况实际上表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家庭教育占据 主导地位的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并未思考过自己的未来,家长也并未给予足够 的重视,反而是家庭日常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看似琐碎的交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思 考人生理想以及未来生活的空间。

3.实现理想的途径:集中于读书,但认知不深 经过引导,让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比较理想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后, 让学生选择如何实现理想,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认真读书,但他们对于如何认真读 书,读书与生活之间有何关系往往认识不深刻。同时由于大部分同学的生活理想 集中于金钱和社会权力,有些同学对为什么要读书的认识不深,从而导致学习兴 趣不大,注意力不够集中。通过仔细访谈,笔者发现,那些将理想过分集中于生 活理想,而未放在职业理想之上者,成绩普遍偏差,对于以学习获得生活改变的 可能性不抱希望。

大多数同学本能的理想都是生活理想,这种理想的最大特征就是缺少 具体的实现路径,大多停留于心理层面的浅层认知上,往往既无动力实现,亦无 具体措施。最终导致理想不能实现,理想成为空话。

4.家庭影响根深蒂固,媒体影响富有煽动性 学生的理想不仅受学校和教师的影响,而且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不 过媒体的影响更富有煽动性,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一旦学生将学习和为人处事与 明星联系起来,则其实现相应理想的动力十足。同时,学生家庭收入对学生理想 的影响较大,那些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父母又未进行理想教育者,普遍缺乏思考, 而家庭收入不好者,则往往持否定性表达,理想就是“不干什么”,这种表达的直 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不知道如何去办事,而且不愿意去办事,学习以 及生活随波逐流。

二、农村初中生理想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实行寄宿制,学生理想教育的主要责任实际已 经落到学校以及教师身上,学校和教师提供何种理想观念以及何种环境,对学生 的影响极大。但是一个不可缺失的一环,就是家长的配合。

1.学校和教师应树立理想教育观念,重视学生间的理想互动从目前来看,虽然班主任会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缺乏对学 生的理想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认识到眼前之物,无法形成长远的眼光。由于 我们尚未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导致学校和教师在对学生评价 之时过于看重成绩,而忽视让学生自己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基于调查所发现的 问题,学校和教师不但应做好理想教育,而且应以生活理想为着眼点,立足于职 业理想的设定,做到以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为基本出发点,让每位学生,无论成 绩好坏,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 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多多探讨、多多发言,让理想不时地回响在他们的耳边。

2.家长应与教师和学校密切配合 目前,“读书无用论”又充斥在社会之上,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种论 点确实有部分市场,导致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无用、教师无用、学生读书无用。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与学校应与家长在理想教育方面进行沟通,从而使得学校和 教师能以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教育为起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从而选 择好自己的职业理想。

3.媒体应积极参与学生理想教育,为学生提供美好宽阔的理想世界 目前,各类媒体已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世界,学生更是新媒体的积极 使用者,但从已有的数据来看,中小学生在没有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之下,主要是 接触一些游戏以及娱乐性的内容。自2008年始,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合作,针对 中小学生开讲《开学第一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学习教 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鉴于一些真人秀类娱乐节目对中小学生影响较大, 这类节目中的明星如能重视对学生理想的引导将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4.重视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的培育 从目前来看,生活理想是学生的本能反应,职业理想是实现生活理想 的基本手段,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家庭、社会以及媒体提供的相关素材感知到。不 过这两种理想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庸俗而物质化的理想,对学生正常社会心态的 形成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通过培育学生的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让学生获得更 多的班级承认、学校承认甚至是社会承认,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刻,即将进入青春期,在此之前接受理想教育,形成良好的理想,将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心 态的人。

作者:陈伯华 第6篇:对初中生德育工作中理想教育的看法 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理想教育也是其中极 为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理想和信仰呈多样 化发展趋势。由于身心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局限性,初中生常常会觉得现实和理想 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给生理、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极为不利。为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初中生理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 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德育工作和理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育工作自身也就是对理想的一种追求,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形式, 都会孕育着某种理想。德育工作中适当渗透理想教育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树立自己的人生理念。有这样一句话,“绝望是人生最大的破产,而理想是人生 最大的资本,人生最可怕的敌人是缺乏坚强的信念。”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人的 成长而言,理想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在学生的教 育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进而充分激发他们的激情、斗志以及内在潜 能,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初中生理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思想在这个阶 段开始慢慢走出校园,并且慢慢接触社会的一些信息,这样会干扰到他们的思想, 导致他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不定。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 实际上理想就是由非现实逐步发展到现实。初中生一般都是立足于个 人的爱好建立自己的理想,他们往往无法非常认真地考虑理想的现实性、科学性, 仅仅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憧憬,进而希望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可以得到实现,成为 一名名人或者伟人。大部分初中生并不是非常了解现实,假如他们发现现实和理 想的出入较大,可能会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范围,进而产生抵抗、不满等情绪,甚至可能会悲观失望。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社会导致的。

2.理想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的矛盾 现代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情感也比较丰富,他们往往都怀抱着对 未来的憧憬,希望可以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初中生生活的时代,人们的生 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发展也越来越繁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未经历过什么艰 难和坎坷,加上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不懂得艰苦 奋斗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他们只是想象着未来的一切,并没有做好为实现理想而 奋斗的准备,行动和理想严重脱节。

3.初中生个人理想和家长、教师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目前很多初中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要求或者帮助下才制定人生理想, 实际上更多的是家长或者教师对学生提出来的需要,并不是他们自己真正的需求。

这样的话,学生并不会有很大的动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更多时候是抱着懈怠、 应付的态度。这样的理想无法长时间保持,就算能够坚持,更多的像是一个摆设, 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进一步完善初中生理想教育的建议和策略 1.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 新时期下,应该将爱国主义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活动课、 班会以及其他的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将爱国主义教 育和理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有机结合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 在初中生德育工作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而且 应该积极将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将理想教 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慢慢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 纪律观、礼仪观,进而促进学生在社会、生活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3.理想教育中应该有机结合实践和理论 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校内外活动基地,尤其应该积极寻求校外各种社 会资源的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磨炼,形成良好的行事作风,增强学生的心 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理想教育和主题教育 首先,班主任在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个自我管理的组织,并且引 导班干部进行管理,实现轮流制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做班级的主人。其次,班主任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多为学生提供 一些展示自我的平台,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生德育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理想教育,结合初中生 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各种有效、科学的理想教育,使学生自己建立人生理想,并 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罗建华 第7篇: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肩负着 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国与家的寄托,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加强大学生理想 教育不仅是国家民族发展所需,更是培养有理想、有志向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 才的必然所求。当代大学生既要努力加强对科学文化的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更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科学崇高、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 确定立身处世的基本方向。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状况是健康积极的,但是当 代90后大学生在多元化生长环境的影响下,其理想信念带有功利性、个体性、模 糊性等不足之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中存在教育观念 片面化,教育途径育人功能保守化,教育合力作用不明显,针对这些理想教育中 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更新当代大学生理想教 育观念,强化主渠道作用,进一步优化理想教育途径,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强化 理想教育合力作用。

一、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90后,“温室”中长大的他们,得到了太多家庭亲人的呵护与照顾,使他们极具强烈的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鲜有在艰苦 环境中的历练和与人交往的训练,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成才意识强烈。处于大学 阶段的他们,正是理想信念的重要成型期,掌握了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 能,然而他们还未完全深入的接触到社会,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加 之多元化社会文化的影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及腐朽生活方式的浸染,使得当 代大学生缺乏完善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未能牢固树立起科学积极的理想信念。

导致大学生在人格素养养成上过于片面性与局限性,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基于教育者的思想价值引导,使大学生建构起 人生理想框架,引领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兼具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其目 的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我提升。通过 理想信念教育,深入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其能力,完善其人格,有 效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2、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人才培养都是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高等教育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切实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方式的有效转变。创新型人才以创新性人格为其基本要素,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 在培养创新人才上主要通过完善大学生创新性人格。创新性人格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方面,其一,独立性,指独立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其二,灵活性,指不局限于 固化、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的预设未来,对现实生活持以积极包容的态度;
其 三,批判性,指发现不合理、不健全的东西,并持科学严谨的怀疑态度;
其四, 自由性,指在真善基础上表现出的高度自由且自觉的精神状态;
其五,优良的心 理素养,指不因失败而气馁,不因外界的敌视、毁谤而消极悲观,不因成功而过 度骄傲、得意忘形。理想信念本身就带有未来性、科学性、批判性,具有显著的 创造价值,集中体现着真善美。

3、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 伟大的梦想”,这个“中国梦”是中国人共同的梦,是积淀着历史底蕴,洋溢着中 国自信,凝结了群众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具有极强 的感染性和科学性。中国梦实质可归结为个人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中国 儿女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幸福和谐的信心与期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 作者,即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推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力量,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希望和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推动“中国梦”得以 有效实现的重要力量。“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 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是以培养有理想、有志向、有追求的现代化创新型人才为目 标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与个人的协调统一中,确定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理想,将个人力量的细流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洪涛巨浪,用每一个中 华儿女的“个人梦”托起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片面化 教育观念是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思想,然而纵观当前很多高校在理想教 育上出现的“两重两轻”现象,导致当代大学生逐渐趋避理想教育,影响了他们正 确价值观念和独立自主的判断选择能力的养成。第一,侧重社会发展取向,轻视 个人发展取向。长期以来,理想教育主要以社会需要为主要目标取向,强调为社 会服务,将个体发展与需置于次要地位。理想教育一旦只注重社会发展取向,极 易使其陷入单纯的政治说教与“假、大、空”的误区之中,如,一谈理想教育,则 提及“奉献、伟大、高尚、无私”等远离世俗的词语,但这些同样远离学生,使大 学生对其产生规避和逆反心理。第二,侧重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培养思维能力。

正确的价值观是形成理想的基础,而形成价值观则要理论知识的铺垫。但是当前 很多高校在理想教育中过于侧重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 养出过于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但是此类学生却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 能力,导致他们今后更难进行价值选择和确立理想目标。

2、教育途径育人功能薄弱化 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主要途径有心理咨询辅导、校园文化活动,但当 前这两种途径下的理想育人功能过于保守,尚未充分发挥出其育人作用。如,当 前高校心理咨询过于强调发挥心理保健功能和障碍性心理咨询服务,而对于心理 调适、行为塑造,发展性咨询、养成性咨询上的功能发挥则较为薄弱,使得心理 咨询内容过于狭窄,受访对象受到局限,背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校园文化 活动上则未能有效发挥提升能力与素养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提升大学生能 力与素养的重要途径,本应受到充分的重视,但反观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状况,高 校领导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足,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学科建设、校园建设和教师 队伍建设上,校园文化活动陷入“说多做少”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