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现状及解决措施
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这也直接 导致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失衡,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文 章对此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幼儿教育;农村 一、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陈旧,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基础教学中,不重视幼 儿教育、甚至不开展幼儿教育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教育局等 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对幼儿教育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 学校不重视甚或不开展幼儿教育的现象视而不见。学校、和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忽视,学生自身不能够认识到幼儿教育的 重要性,这些因素致幼儿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待遇,伤 害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校开 设了幼儿教育课程,但实际,只要学生的年龄符合标准,就 可以直接升入小学阶段。在一些较偏辟地区农民没有让孩子 接受教育的观念和接受教育所花费的资金、幼儿教育,对他 们来说更像是开玩笑。因为幼儿教育不能得到现有的回报, 他们觉得让孩子接受幼儿教育还不如买只羊的回报大呢,所 以他们不愿意花费精力和金钱让孩子去接受他们认为不靠 谱幼儿教育。学校重视小学阶段以上的教育、家庭没有经济 和精力等条件,这就忽略了幼儿教育在孩子身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能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早期培养。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简陋 第一,没有幼儿教育课程的专用教室。在农村地区,幼 儿学生上幼教课时也和其他的学生用一样的教室上课,但是 由于桌椅等教学设备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不相符,久而久之, 势必影响孩子身体、骨骼的发育。第二,缺少幼儿教学所必 需的教学设备比玩具、滑梯等娱乐设施。甚至教室里也是白 墙、黑板。没有任何其他色彩装饰,爱玩孩子的天性,色彩 是孩子的世界,而这样简陋的设备,使得孩子对幼教课程感 觉枯燥乏味,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紧缺,专业素质差 幼教课程应该聘请专业的音乐幼师来教学,但摆在眼前 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相应的交通,通 讯,住房等与城市比较都较落后,这就造成了幼教专业毕业 生不愿意到农村教学。所以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的其他教师来教幼教课程,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幼儿教学的 质量 二、发展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宗旨,但其实施情况城市 与农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承认,素质教育在农村 还没有被认同和实施。想要在农村中小学真正的推行素质教 育,首先我们应该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这种唯分是从的理念和认识城乡教育差距,在我 国普遍存在,而幼儿教育中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为了提高农 村地区基础素质教育的质量,幼儿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来全面的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是能够取 得突出效果的。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全面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幼儿教育能够让 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正确三观的 早期培养,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同时,让家长一 起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孩子在接受 幼教后的点滴成长。让幼儿教学能够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 使幼儿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在农村的幼儿教学中,制约其发展步伐的是幼儿教学设 备的短缺。专门的教室、桌椅,玩具,滑梯等娱乐设施,是 幼儿教育开展必不可少的。因而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 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幼儿教学的办学条件。丰富幼 儿教学的内容,只有教学条件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好 农村幼儿教育,同时确保幼儿教学设备的完善也是提高幼儿 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设备的完善才能使幼教课堂的教学内 容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幼儿教育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的主要是有一定幼教经验的教师来担任。他们有着一定的专业知 识技能,有着一定的经验方法。但是随着会的不断进步,对 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愈加严格。所以这就要求有关部 门对幼儿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幼儿 教教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幼儿教学存在着的诸多问 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是我认为个人的努力是远远 不够的,我们应该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农村幼儿教育,把素质 教育从娃娃抓起。参考文献:
[1]刘小霞.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及分析[J].神州(中旬 刊),2014,(2). [2]杨静.农村幼儿教育实践问题探究[J].辽宁政学院 学报.2011,(1):79-81. [3]邓桂华.推动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