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提出到开始应用的发展历程,然后从 掌控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四个方面论 述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最后论述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 职基础医学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当前高职院校关于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 式,即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听讲、记录,然后进入实践操 作阶段。一线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 论知识讲授,学生要做的就是被动的接受要讲授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以求能顺 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实行下来,导致学生成为机械的学习 记忆机器,缺乏灵活运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 逻辑思维、抽象判断能力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较差,在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后,高职 医学专业学生普遍感到之前学到的理论基础医学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运用能力。长 期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感到学习十分吃力,继而逐渐丧失 学习兴趣,陷入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反馈也是基础医 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与高职院 校培养人才战略目标中注重应用性、实用性不符。因此,为使高职学生在学校学 到的基础医学知识在医学实践中更好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 式已迫在眉睫。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思路,为改进高职院校的基 础医学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下文将着重从翻转课堂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方面论述该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初探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提出。2000年,美国 迈阿密大学教授就如何激活差异化,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展开研究,提出了 “颠倒教学”的概念,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萌芽。2007年,美国高中化学老师 乔纳森铂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采用录制讲课视频的方法帮助缺课的同学是翻转课 堂教学模式的雏形。2011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型 教学模式,在国际上被誉为颠覆性的伟大教育技术革命。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当 前很多美国著名高校推出了大量优质的在线公开课程。目前我国教育学界也开始 了对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中小学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较 少。翻转课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先将原本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以 课件、讲义、视频等形式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提前学习这些课堂上要讲授的 知识点,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活动,注重相互 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换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看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掌控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一言堂”形式,强调学 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 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观看教学 视频时,学生可以对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对懂的知识点快速带过,学生自主“掌 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查漏补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体现了翻转课堂式教 学模式理论依据中的掌控学习理论。掌控学习理论就是指在“所有学生都是好学 生”的思想宗旨下,通过对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差异化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 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掌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能 力的差异并不能决定该学生是否能学会相关知识点,只是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根据 自身情况花费不同长的时间就能“掌控”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控学习理论不 但是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提示教育者 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掌控自己的学习。
(2)构建学习理论 掌控学习理论着重介绍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是如何掌控自己的 学习节奏的,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初级阶段。掌控学习理论并不足以支持翻转 课堂式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依据,这时需要第二个理论依据,即构建学习理论。
构建学习理论就是指每个人所被要求学的知识内容是一致的,但每个 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同,主要是指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构建”不同。我们 每个人的头脑、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因此, 学习并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自己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 认知体系的过程。
从构建学习理论来看翻转课堂式教学,会发现其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 的问题,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进度过于浪费时间的现象。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以自己的节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翻转课堂上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使这种“构建”更加主动和全面。
(3)自主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学生可以不 依靠老师的讲授,而是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的支持,自学知识。这个理论就是自主 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 的支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理论进 一步验证了构建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从网络上可以越来越方便的获取各 方面的学习资源。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 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在翻转课堂上结 成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和讨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 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是指教育要确定学生成长进步的的两种区间,一 种是已经达到的区间,另一种是学生最可能达到的成长进步区间。把握好这两种 区间之间的距离,能加快学生的成长。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 式的理论依据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发展的起源,强调了教学的作用,突出教师的 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同伴影响与协作学习对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意义。最近 成长进步区理论体现着教育应当走在成长进步前面这一重要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落脚于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学习后所达 到的“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上的教学必须在课前自学视频的基础上有所提 高和拓展。通过课堂上教学和讨论,让学生达到最近成长进步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 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 认知结构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发现问题并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对知识要点的 机械性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学习效果将会大大增强,经过后期课堂讨论和教师 点拨,达到学生发展的最近成长进步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高等职业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突出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人 才,高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教育要求“够用”即可。在人才培养就业目标上,高 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定位于广大农村和社区的基础医疗岗位上。既然如此,高职 基础医学教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要选取最为实用的知识,要着重提高学生 的专业技能。另外,考虑到高职学生相对较弱的基础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 当前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容易,后劲不够,技能优势不够突出的现状,传统的 侧重于老师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应考虑采取一些直观形象的 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符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
高职基础医学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之 间知识点逻辑清晰完整,术语表述规范,但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在课堂上讲述 传授知识,高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如果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基 础医学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知识转化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高职医 学专业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 翻转课堂式教学可以使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不断的讲解和重复中 解放出来,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但与此同时,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例如在此 模式下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课堂 上学生特殊状况增多,这对教师如何更好的加强对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的引导提 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挑战、还有如何保证特殊状况 不断发生下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有些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现 象,如何有效督促他们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下自我学习,这些难点相关教 育学者都必须着重考虑。
相比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传统式教 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控制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一 些传统知识点将手上,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不可忽视。因此, 在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上,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本身的状况,有效结合翻转课堂式 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也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五、结束语 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要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中要更多考虑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目的,结合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现状。翻转课堂 式教学充分利用了当今时代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完成 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多的互动,提高了他们 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更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实用型、应 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重点依据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 论基础,结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好的完 成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刘香娥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