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美国价值观_从《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从《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从《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阿甘正传》蕴含了丰富的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信息, 折射出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影片 宣扬的是传统的道德文化和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批 判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本文将从影片中不同人物、思想内容、 经典台词等方面来论述二战后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摘 要:
阿甘;
美国文化;
价值观 从《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钟素花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摘要:《阿甘正传》蕴含了丰富的美国社会政治、文化 信息,折射出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

影片宣扬的是传统的道德文化和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 态,批判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本文将从影片中不同人物、思 想内容、经典台词等方面来论述二战后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的 重塑。

引言 《阿甘正传》以智障人阿甘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为线索, 展示了一幅幅美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画卷。二战后美国开始迎 来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多数人消极颓废。男主人公阿甘代 表了全部主流文化的走向和祈求。阿甘独自穿越战后的美国 历史,经历了几乎所有的美国二战后的重要历史时刻:种族歧视、越南战争、反战集会、民权运动、妇女解放、总统遇 刺、水门事件、乒乓外交、反传统文化等。阿甘却代表了50 年代美国白种男人的众多优秀品质:诚实守信、做事认真、 勇敢无畏;
女主人公珍妮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一切反叛精神:
吸毒、性乱、流浪……但阿甘仍一如既往地爱着珍妮。这种 爱与其说是对新文化的否定,不如说是对它们的包容。毕竟 对那个时期美国的大多数而言,“反文化”运动虽然行为上 过于激进,但其提倡的爱、正义、自由和和平是被大家所接 受的。《阿甘正传》向人们展示了“美国精神”---美国人 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事实上,也正是凭着这种美国 精神美国才能在短短两百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一个弱小 的殖民地向世界霸主的转变。1 “阿甘”的意义已远远超越 所谓的“残疾人励志故事”, 它折射出的是人们文化价值 观念需要重构。

反文化运动 反文化运动是指美国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 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包括了种种 抗议运动:环保运动、民主运动、反战运动、同性恋示威运 动等。这场以青年为主体的反文化运动波及了社会政治、文 化等各个领域,影响甚为深远。美国社会物质文明空前发达, 而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冷漠,传统道德观出现了迷惘。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文化的影响 阿甘跟一位留着长鬓角的青年学跳扭臀舞,这位青年就 是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二战后占据美国流行音乐的风 格仍是爵士(Jazz)和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Elvis Presley怪异的发型和随意的服饰,酷似黑人的唱腔和摇臀 摆胯方式引起了主流社会的反感。以阿甘妈妈为代表的态度 正反映了50年代摇滚发展初期主流文化对之的排斥态度。其 次,不凡的经历使得阿甘成了家喻产晓的人物,电视台邀请 他与甲壳虫乐队的主力队员约翰·列侬(John Lemmon )同 台接受访谈。整个60年代,“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伴随着战 后美国一代人的成长与成熟。

二)、嬉皮士运动 多数嬉皮士留长发,着长袍,带耳环等饰物,以此表示 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叛,否定传统。反战成为嬉皮士运动 的一部分。影片中的反战集会反映的正是1965年4月17日在 华盛顿的有25000人参加的反战进军,这是一次彻底否定美 国外交政策和反对干涉越南的政治示威。珍妮和男友等嬉皮 土们服用了大量的LSD,然而最终也没有给他们带来新鲜的 幻觉,只有无所适从、精神变态及至自杀。另一方面,他们 选择了放荡与自由的生活:逃离家庭,组建“群居村”,过 着财产、爱情、孩子公有的生活。据统计,至1970年,旧金 山、洛杉机和纽约等地就有200多个嬉皮士的群居点,但后 来由于他们的行为越来越极端化,走上了暴力道路,嬉皮士运动的影响日渐衰微。

不同人物的文化价值观 阿甘 “Gump”,阿甘的名,俚语里有“呆瓜”的意思,这 个富有寓意的名字真会注定阿甘一生的命运吗?阿甘的名 字来自于美国的内战英雄,三K党的创始人内森·贝德福德 ·福雷斯特。他的母亲给他取这个名字是“为了让人们记住 人们有时候会做一些不近情理的事情”。阿甘只付出不求回 报,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在路上 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 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遍了全美国,.最终跑到了 终点。阿甘的形象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强烈 的反传统、反主流性。

“A promise is a promise.”. 阿 甘信守了承诺,最后也得到了最好的回报。阿甘持有一股“傻 劲”,做任何事都执着而投入。典型的阿甘用语“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傻人做傻事)他的所作所为是偶然性 的、无意识的,这种强调“傻人傻福”的偶然性的思想颠覆 了人们所熟知的价值追求。这也正符合美国人推崇个人奋斗, 即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自主为目的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 观。只要亲自去尝试,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珍妮(Jenny) Jenny 希伯来语即上帝的恩赐。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影片中的珍妮虚伪、叛逆并染上了种种恶习,如酗酒、吸毒、 性乱等,最后死于艾滋病。她追求个性解放和性解放嬉皮士 等文化价值观所具有的种种消极影响,被视为堕落的象征, 她的经历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年轻一代——垮掉的一 代。珍妮是那时美国年轻人的缩影——反对政府、抵制宗教。

他们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影片开头多次暗示珍 妮被父亲性侵犯过。为了躲避她的父亲,她祈祷上帝能把她 变成一只小鸟……上大学后,珍妮因为小时候的心理创伤, 已经有滥交的迹象。珍妮生活在一个充满痛苦的家庭中,父 亲暴虐成性,给她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她努力过, 挣扎过,但是命运注定了她是一只飞不起来的鸟,后来她渐 渐地放弃自己,成为妓女。当历尽沧桑的珍妮终于发现生活 的真义时,已经没有机会享受这一切了,她就要离开人世了。

每一个巨变的历史时刻,都会有人被牺牲,Jenny 就是美国 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关注阿甘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去关注Jenny . 阿甘却 不计一切,始终如一地爱着她。“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我和珍妮形影不离)。“You’re my girl!” (你是我的女孩)看出阿甘傻傻的等待和付出,却总是等到 珍妮和别人在一起,她无法摆脱自己对缤纷世界的向往。I just hope whatever she was doing made her happy. 我 只希望她所做的一切能够使她快乐。爱一个人就希望她幸福, 或许这就是爱的最高形式,没有要求,只有默默地祝福和悄悄地付出,正如甘所说,“I"m not a smart man, but I know what love is.” (我并不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 在他 的生活中他爱他身边每一个人,他没有恨,好象不知道什么 是恨,所以他得到的幸福就是我们难以得到的。

美国精神和追求成功的价值观 阿甘头脑简单、本性善良,做任何事都执着而投入,这 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精神。这是一种对上帝奖励善良的希 望,同时,它更包含了一种基调:向前,跑。这是阿甘取得 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阿甘的一生是传奇的,但阿甘的坚韧 是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所以他的淳朴执着造就了他的幸福 人生!这都归功于上帝的眷顾和垂爱,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情 节。阿甘始终无法捕到虾,于是前往教堂祈祷的场景。他从 白宫的国会英雄,一步跨上反战的讲台,在台下看到了阿甘 的詹妮大声呼喊着他,阿甘冲下讲台,两人穿过广场和人群, 在万众欢呼中于独立纪念碑的映照池中紧紧拥抱在一起。在 欧美文化语境中,无疑地暗示西方人接受洗礼的场景和寓意。

最后他和他的儿子一起等校车的画面正是生命延续的表现, 人生就像那片飘起的羽毛起起落落! 美国人的信仰文化 基督教教义体现了接受观。对阿甘来说,生活就是接受。

阿甘的母亲必须要接受独自抚养孩子的现实,还要接受孩子 先天的缺陷——身体上和智力上的;
阿甘的妈妈说,我只是 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 给了我,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珍妮必须 接受早年丧母、父亲酗酒、对她有性侵犯的现实。阿甘和珍 妮两个都成长在单亲家庭,但阿甘有一个好母亲,而珍妮有 一个动不动就酗酒打人的父亲。童年的阴影、梦想的破灭、 前途的迷惘等在她的身上淋漓极致地表现出来。因为痛苦, 所以放纵,因为放纵,常常在痛苦中挣扎,更加痛苦。阿甘 要接受好友的阵亡、女友的不辞而别、母亲的去世;
丹中尉 要接受自己竟然残疾,未能马革裹尸;
一度沉沦的丹中尉最 终装了假腿,娶了越南女子为妻,这表明他最终接受了自己。

珍妮的一生是叛逆的一生、逃避的一生,但她最终也接受了 自己,实现了回归。阿甘最终还要接受Jenny说的他们的儿 子,Jenny的的去世和抚养孩子的事实。

Just like that, she was gone. 就这样,她走了。珍 妮一次次地出现,又一次次离开。阿甘一生最爱的人走了, 不知该说什么,一切仅在不言之中,阿甘有一点点的心酸, 有一点点的无奈。但是更多的一种感觉是:上帝的存在。他 在珍妮墓碑前那句“If there’s anything you need, I won’ t be far away…”(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身边)让我们 看到了一个男人对爱的坚持。当阿甘转身离开,一群小鸟从 树丛中呼啸飞出,就如珍妮曾经的祈祷。但愿上帝和观众都 能原谅她所做的一切,希望她幸福而且自由! 所有人都必须 要接受最终一死的命运。人的一生就象片头和片尾中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很多时候可能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得 令人厌倦。阿甘刻牢记母亲的话“你和别人没什么两样”;

他牢记珍妮的话“Run, Forest. Run!”。他一生随遇而安, 在飘泊的一生中去感受、感动。最终,他实现了精神上的独 立——美国“垮掉的一代” 的价值回归。一个奇迹,一个 笨人创造的奇迹。他没有抱怨自己的弱智,而是将上天恩赐 于他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阿甘想要告诉我们的只是 珍惜身边的亲人、恋人、朋友,关怀每一个需要温暖的灵魂。

命运飘飘荡荡,但每个人都能画出生命中的曲线。人生就像 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世 事无常,但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面对上帝的赐予,以一 颗平常心坦然接受,才会品出其中的精彩。阿甘从不考虑下 一块巧克力是甜是酸,只是从容地去接受。这也是阿甘的妈 妈曾经说过的话,其实在这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每个人都了 解但是却很难做到的人生态度。哪怕像阿甘这样身体有缺陷 的人,通过自身坚持与努力也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生命中 就是充满了许许多多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对待这些不管是好、 是坏,都要学会从容、乐观、积极地去面对。

基督教文化的上帝观 羽毛掠过一座教堂,随风漂浮,最后辗转落在了坐在长 椅上正等公交车的男主人公的两脚之间。《阿甘正传》从一 开始就展示了典型的基督教文化,呈现美国人的宗教思维方式,使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宗教气息,进而展现出作品的救 世主形象。阿甘和丹中尉的对话里面有坚定地个人信仰,“你 找到上帝了吗,甘?”“我不知道我该去找他。” “他们跟 我说只要心里有了他(上帝)就会跟他走进天堂………‘我会 进天堂的,丹中尉。” 从对话可以看出阿甘有着非常坚定 的信仰。相信自己沿着上天指引的道路就能取得成就,这就 是所谓的“上天堂”的含义。阿甘对神的存在深信不疑,所 以不管他身处怎样的逆境,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他只知道 执著地向着目标奔跑。阿甘始终与上帝同在,因而上帝非常 眷顾他。

阿甘的母亲认为“人生是随风飘零”的,其中多少也存 在了丹中慰的“人生是命中注定” 的观点。阿甘的母亲说:
“别害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 事。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注定是你的妈妈,我就必须尽 力做好你的母亲,而且我已做到了。” (It"s my time. It"s just my time. Oh, now, don"t you be afraid sweetheart. 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I didn"t know it. 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omma. I did the best I could. )“我相信你也把握了自己的命运,把神给你的恩赐 发挥到了极致。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他比你优越,如果上帝 是公平的,他会给每个人装上腿箍的,你和别人没什么两 样。” (Don’t ever let anybody tell you they’re betterthan you, Forrest. If God intended everybody to be the same, he’d have given us all braces on our legs. You are no different. )正是由于母亲的一番苦心,对儿子自 信心的培养,铸就了阿甘人生的与众不同。这充分体现了多 数美国人崇尚的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

影片结尾时阿甘在珍妮墓前的独白令人落泪:“不知道 人的命运是命中注定,还是随风飘零,没有定数,但我认为 也许两者都是,也许两者都同时起作用” 阿甘一直坚信“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但是詹妮 的死使他对妈妈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为命运对自己似乎不 是太公道,在自己得到所爱的时候也注定了要永失所爱。因 此他开始认为,命运不像丹中尉所说的一切都是偶然,没有 所谓的上帝和命运。其实命运包含着必然和偶然,必然之中 蕴涵着偶然,偶然的因素促成了命运的必然。人的生命就像 一片飘飞的羽毛,阿甘对命运的理解终于超越了他所尊敬的 妈妈和丹中尉。

奔跑与自力更生的价值观 奔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上帝眷顾阿甘,赐给了他 一双会跑的腿,最终能成为橄榄球明星。阿甘具有超常的奔 跑能力, 奔跑助成就了非凡的人生。阿甘跑遍美国、众人也 跟随他跑。因为那正是美国经济大发展、美国信心的重塑和 美国传统的重新寻回。美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传统的 浓缩体现,是整个美利坚民族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阿甘的奔跑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执着以及对信念的坚定。

阿甘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不幸和艰难,但上帝总是没忘记 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每次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信念和执 着让他化险为夷,帮他脱离困境,并最终助他成功。每个人 无法得知自己的命运会如何,用阿甘母亲的话讲,需要自己 用一生去探寻。

通过阿甘和珍妮命运的不同来对比,让观众感受阿甘一 生的神奇色彩,同时可以从侧面体会当时美国社会的奇怪现 象。珍妮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似乎归于平静,她重回 绿茵镇使观众和阿甘都看到了希望,她本该重拾生活的信心, 与心爱的人度过自己的余生,可是珍妮选择再度离开。而真 正开始幸福生活时,她将不久离开人世。凄凉的片尾留给观 众的回味太多。上天没打算给他们长久的幸福,珍妮最终死 了。如果珍妮没有死去,她真的会喜欢这种生活吗?当代美 国社会物质文明空前发达,而精神文明远远没有相应发展, 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冷漠,传统道德观出现了迷惘。在美国, 种族歧视可以消解、战争可以结束、连低智儿都能实现自己 的梦想。所以,“阿甘” 的意义已远远超越所谓的“残疾 人的励志故事”,它折射出的是人们文化价值观念需要重构。

参考文献:
高洁,论《阿甘正传》中的“奔跑”意象,电影文学, 2010年第4期。刘晖,当代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解读《阿甘正传》,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罗艳丽,《阿甘正传》: 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电影评介,2006年第19期。

熊薇,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 电影文学, 2009年第15期。

朱漱珍,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 唐都学刊,2007 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