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真是一棵黄山奇松! 4. (PPT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 人站在那儿……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 “天然盆景”。……)陪客松、送客松“奇”在何处呢? (2) 送客松:从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中,可以 感受到它独特的姿态。

(3)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

(1) 介绍三棵名松时,描写有详有略。如果面面俱到, 内容就显得没有变化,过于繁琐。

三、 观千松,赞叹黄山松之“奇”(1) 用排比句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第一句是直 接描写,第二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第三句用了比喻修辞 手法。

(2) 一个省略号,让读者感受到黄山松不仅数量多, 而且形态各异。

2. 如果把这段变换一下形式,读起来什么感觉?(PPT 出示: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 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3. 小结:整齐的句式,独特的结构,读起来很有节奏 感。一个接一个分镜头,让我们感受到松奇、语言美。

【设计意图】通过PPT把课文中的文字呈现为诗的形式, 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这样的句式简洁、整齐,读上去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更体现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4. 这一段和第2自然段相比,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组 织学生交流:第2自然段抓住黄山松中典型的三大名松“奇” 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第3自然段则略写了其他松的姿态。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 读写结合,总结全文 1. 黄山无石不松,松树千姿百态。你还知道黄山有哪 些松?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 下。(配乐出示黄山松图片) 2. 这么多的松树,你喜欢哪一棵呢?请选择其中一棵 松来介绍一下,我们要比一比,谁更能抓住黄山松的典型特 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它的神奇。

3.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名交流,相机评价,学生 修改。

【片段一】解读“千斤笔”,感悟“万钟情” 师: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一支笔在我 的手里有千斤重。”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生:信中写到,“我有病,写字困难”,可见这封信是 他老人家在病中写成的。

生:他病得很重,手在颤抖,笔不听使唤。

生:既然这么困难,这信就可以不写了。

生:那不行,这是告诉孩子们,他只能写一封回信的原 因。

生:这还告诉孩子们,来信他都读了。

师:说得有道理,这还从侧面让我们感受到巴金爷爷对 孩子们的尊重。

生:我觉得“千斤重”,就是巴金爷爷对孩子的“千斤 爱”。

生:我认为“千斤重”,是讲巴金爷爷写信的艰难。

师:《巴金自传》的《病中》一文里有这样的话:“起 初,圆珠笔或自来水笔,真像有千斤的重量,写一个字也很 吃力,每天只能写上百字光景。”想一想,巴金爷爷写这封信该花多少时间,经受多少煎熬呀! 生:那为什么不请人代写呢? 师:同学们画得准确,诵出了老人的真情,让我们共同 诵读 “无论如何”这段话。(师生齐诵) 【评析】“以信为鉴”,紧扣“情”字,解读“千斤重”。

其一,边读、边思、边议,触摸老人的情感脉搏,体会老人 抱病写信的艰难历程;
其二,精细阅读文句,于细微处引领 学生钻研探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揣摩文字背后的深层含 意;
其三,角色涵泳,置学生于老人的特殊心境,循文溯源, 走进老人的心灵深处,体验“无论如何”这一执意亲笔书写 的真诚,感悟“见信如面”的万钟情怀。

【片段二】品味“无限爱”,聆听“心底声” 师:“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 无限的爱,”这是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讲的真心话,含义深 刻,耐人寻味。你们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或不理解的问题, 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生:“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人们都 说巴金爷爷著作等身,没有才华能行吗? 生:“无限的爱”字面上能懂,但跟写作到底有什么关 系不明白。

师:提得好,这些可能是家乡孩子问及巴金爷爷的,也 是我们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