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到休谟问题的解答
从心灵到休谟问题的解答 从笛卡尔开始,哲学家们将关注的重点从本体论转向了 认识过程,致力于探讨人类对世界整体的理性把握可否实现。在此过程中,英国哲学家休谟否认我们可以通过超越某种经 验的事物来把握经验的内容,从而对当时的认识论造成一种 颠覆。休谟指出:“说到过去的经验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所 给我们的直接的确定的报告,只限于我们所认识的那些物象 和认识发生时的那个时期。但是这个经验为什么可以扩展到 将来,扩展到我们所见的仅在貌相上相似的别的物象;
这正 是我所欲坚持的一个问题。”①这一“休谟问题”是对当时 人们认识方式的一种质疑,而这种质疑本身正是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应当重视的。我们应在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中探 讨对人认识过程本身的理解,从而将这种怀疑的精神和对权 威的重新思考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打开学生关于探索世界的 大门。
一、观念与知识 哲学就是用哲学的方式讨论问题,是要在观念之间给出 逻辑关系的讨论。因此在认识论的起点,休谟对观念的概念 进行辨析。在休谟看来观念是人心中知觉的一部分,是“较 不强烈,较不活跃的知觉”。相比之下,知觉中“我们有所 听,有所见,有所触,有所爱,有所憎,有所欲,有所意时” (第20页)的那部分就是印象。从对知觉的划分中我们可以 发现,观念是来源于印象的,是人对于印象的摹本,是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观念是在对那些印象反思时的略有些模 糊的摹本。另一方面,观念可以分割成简单的观念,而缺乏 感官知觉的人同样缺乏简单观念,这是因为“那些简单的观 念是由先前的一种感情或感觉来的”(第21页),而没有感 官就没有感觉,也就没有感觉产生的印象。因此,观念和印 象是无法分离的。由于印象是从经验而来,因此观念也是源 于人们的经验。
在对观念进行定义后,休谟又将人的知识分为两种:观 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其中属于第一类的,也就是有直觉 的确定性或验证的确定性的那类知识是只凭思想作用就能 发现的,例如几何关系这样的知识的确定性和明白一生就是 可靠的。所以对于人类认识的讨论就主要集中于第二种知识 方面。要讨论第二种知识,我们就要先来看一下这种关于实 际事情的理论是如何来的。
我们能确定的是感官给我们的感觉和印象,而当感官的 刺激消失,留给我们的涛主要是记忆。而让我们在感官的当 下证据之外,在记忆的记录之外,担保我们对于事实真实性 的那种明确性的正是因果关系,通过因果关系,我们就可以 超出我们记忆和感官的证据以外形成实际事情的理论。也就 是说,当我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初步的经验和观念之后,我们 要将这些观念在头脑中固定下来,这时是因果关系帮助我们 将这些观念联系起来,构成对于客观事实的认识,从而形成 这类知识。二、心灵与认识的确定性 尽管休谟提出了观念和知识的概念及来源等相关论述, 但休谟并没有在此止步。作为18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他势必 会和其他人一起来为认知过程建立一个稳固的保障。然而正 是在这个过程中,休谟遇见了他的难题,也就是对因果关系 确定性的证明。我们可以把休谟的问题分为如下两个方面来 阐释:第一,观念本身如何确保为真;
第二,由因果关系联 系起来的知识如何确保为真。下面我们来分别论述。
因为知识是观念之间的一种联系,那么知识的确定性首 先要依靠观念本身的确定性。我们的感官赋予我们感觉,让 我们能够接受到自然的刺激,从而产生印象、形成观念,这 些直接经验到的,可以通过感官本身保证的观念是确定无疑 的。同时,心灵的自由使得它可以制造虚构的观念,而这些 虚构的观念缺乏日常经验的支持。例如,我们可以毫不受阻 地将人头和马身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人头马身”的观念。
要想获得一种真实的观念,我们就需要一种能区分虚构和真 实观念的能力。休谟将这种能力称为“信念”。“信念只成 立于人心构想它们时的方式和由此而生的感觉”,“只是人 心中所感到的一种东西,它可以区分判断中的观念和想象中 的虚构”。(第47页)这样可以看出,是人心中的这种感觉 ——信念,保证了观念的真实性,当你对“人头马身”这类 观念缺乏信念的时候,你也就可以对其做出虚假性的判定。
感官产生的经验和信念对真实观念的区分与保证确立了真实观念的产生,从而为知识的确定性做了第一步奠基。
在我们得到真实观念之后,我们需要因果关系在超出我 们记忆和感官的证据以外形成实际事情的理论,从而保证这 类知识的确定性。休谟指出,我们的因果关系源于我们的经 验而得的习惯,但“这些命题间的这种联系不是直觉的,这 里需要一个媒介才能使人推出这个结论”。(第34页)休谟 随后将这种“媒介”解释为一种假设,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心 灵的一种预知能力。心灵的预知能力在因果关系中体现为两 个方面:其一是由相似的原因便有相似的结果的期望;
其二 则是“将来定和过去相契”的判断。前一方面保证我们可以 将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把其一的结果推论到另一个上 面;
后一方面让我们相信当达到同样条件时,之前发生的事 情在之后也会同样发生。这两种能力产生一种必然的感觉, 这种必然性让我们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论,从而能形成 一种认识过程。
由此可知,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的确定性其实就是我 们心灵能力的一种写照,而经验和习惯的不断反复正是使得 上述能力得以形成的原因。休谟提到没有任何事情是在出现 一次之后就可以得出某种结论,一个具有最强理性官能和反 省官能的人“如果没有较多的经验,那他对于实际的事情就 不能运用他的猜想或推论,而且除了直接呈现于他的记忆和 感官面前的东西而外,他再也不能确信别的东西”(第41页)。
三、再谈休谟的怀疑主义休谟根据自己的认识论将人们的认识来源归结为经验, 这种对世界的经验构成了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休谟也并不是完全相信经验,他认为经验只是具体的, 却不是恒定的,我们的经验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对世界的 必然性认识。我们现有的关于知识的必然性完全是由心灵予 以保证的。休谟主张除了由心灵决定的感觉,我们永远不可 能获得对必然联系的印象,因而否认了对于心灵之外的一切 的必然认识。
从休谟问题开始,我们可以发现休谟从因果关系的角度 动摇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必然性根基,他对因果观念的质 疑让人们重新审视关于天赋观念的证明。在休谟的认识论中, 他给予心灵重要的位置,并通过心灵中的信念来区分观念和 虚构,从而使知识能建立在一种确定无疑的真实观念之上;
另一方面,休谟把对世界的必然性认识的能力赋予心灵,使 心灵通过经验和习惯得出的一种预知能力,从而产生了因果 关系,进一步让我们由眼前的经验扩充到我们经验不到的地 方。
在休谟对心灵作用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休谟的怀疑 是对心灵之外世界的怀疑,但他怀疑的目的并不是怀疑本身, 而是重新启发我们对于心灵之外的世界,也就是客观世界的 认识方式的重新审视。在休谟所处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相争的 时代,休谟敢于同时质疑双方的选择尤为可贵。对教师来说, 休谟的怀疑主义正是治学、教学中所要秉持的精神。只有对世界充满重新审视的眼光,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也才有可能在教学方法上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