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人格教学最后一关 [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一、“从做人到作文”的教学原则 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做人与作文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是 同一的。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是“从做人到作文”教学 的思想前提。具体说来,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统一”:
第一是做人与作文在生命需求上的统一。“做人”与 “作文”首先就在这个出发点上密切联系、相互统一。叶圣 陶先生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 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 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 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经历、情思、 想象等等,发生一种 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 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整的定形不可。”可见,作文是展示人 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二是做人与作文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人除 了具有动物的生物特性外,还具有通过学习、观察、感受而 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见解、思想、观念以 及价值观、 审美能力等。中小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 而情感状态与人的知识、品德、理想密切联系,做人和作文 在“情”上的统一,无论是对于做人还是作文,都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而作文作为一种写作、表达和交际行为,也是有 “行”的意义,何况作文的内容必然反映学生的“行”。察 其言观其行,因其文诱其行,使言行一致、文德互进,对学生才是有效的教育

第三是做人与作文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语言能力是 人成为“符号动物”“文化动物”和“理性动物”的最重要 的标志和条件。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正是从 语言的角度塑造人,使其能运用语言建立同周围世界的全面 联系(从认识的到审美的),并提高实践的效率。如果缺乏 生活中的“语言背景经验”,不能领悟各种语言所指代的具 体事物和潜在含意,其作文就只能词不达意,更不能流畅地 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书写自己的生活。作文离不开做人的语言 背景经验,这就使“作文”与“做人”更是密不可分。

二、“从做人到作文”的教学实践 (一)用美的规律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 起来 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 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 动中实现“从做人到作文”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自己的教 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 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说真话、写自 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作文活动本身 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 教学现状。

(二)提高人的主体性,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 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指写作实践中自主的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和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方 面。只有具备鲜明主体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主 体意识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 观念,努力冲破“重技能,轻本体”的作文教学现状,摒弃 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作法,主动研 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进做人”的有效方式,积极地建 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要放手鼓励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双方的 主体性。“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作文教学中如 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性,就必 然扼杀学生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 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导和培 育。

三、“从做人到作文”的教学需要特别重视是教学的 “生命化” 所谓“生命化”,就是要还作文以生命活动的本来面 目,使之与主体的生命存在本身合一,重视生命的综合性和 整体性。作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欲望, 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是非观 念、个人修养、文化品格和审美意趣等多种因素,让写作成 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这才能真正做到“人”与“文”的统 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正确认识生 活与作文这一基本关系,是端正学生作文意识,使作文走上 正路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 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 活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提高写作能力是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

而我们这里的生活化原则主要指对学生写作过程本身的要 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方面所需要 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 在写作中做到审题生活化和取材生活化这两点,对某些文体 还要求语言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 向、内容和形式,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进一步实现人、事、 情、文的真正统一。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