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问题及对策探究 专业硕士是全日制的吗

全日制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问题及对策探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问题及对策探究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 极大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2009年国家调整研 究生教育结构,由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与应用 型人才并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人 才,在培养要求上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几年来,大多数高校 都进行了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 探索。学校通过安排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有效提 高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在校期间掌握了行 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及经验,一定程度上为更好地就业打下了 基础。同时,企业在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通过 项目合作,一定程度地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弥补了其高 水平人才薄弱的问题。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项目合作模式和 双导师制模式。

(一)项目合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校企双方的合作项目即为研究生在企 业进行的专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研究内容。项目一般是校内导 师参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
也可能是高校寻求企业合作开发具有潜在前景的高新 技术及产品;
也可能是校企双方联合申请的各类研究项目。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程序简单、针对性强。研究生通过在企业参与此类项目,获得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升创新能力, 有效实现学校和社会的“零距离”接轨。此模式也有比较明 显的不足,在于校企间联合培养不够稳定,合作随着项目的 完成而终结,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没有连续性。

(二)双导师制模式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的是双导师制模式, 高校除了为研究生配备校内导师之外,还聘请企业内具有丰 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在第一学期 理论学习期间,由校内导师负主要责任,研究生主要在学校 进行理论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专业技能;
第二学期开 始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由校外导师安排研究生在基地进行 不少于一年的实践学习并进行考核,培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 力。校内外导师共同把关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及写作。

二、全日制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已经取得 了较好成效,既有效保障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高新技术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 为多赢之举。但校企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管理 不到位、基地合作形式和内容单一、校外导师作用不够突出、 缺少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 善。

(一)管理不到位 虽然校企双方在合作前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责、权、利的范围,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缺乏对整个培 养过程的系统化管理,忽略了后续的培养基地管理制度的细 化和完善。协议在执行过程中校企双方也缺少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些培养基地并未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落实工作, 而由校外导师自行安排,校企双方合作比较松散,落实不到 位,出现较多日常管理的真空区,不能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 的专业实践按计划完成,校企协作机制亟待健全。

(二)基地合作形式与内容单一 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松散,双方主要在零散 的科研合作、学校聘请企业的高水平专家为校外导师、安排 研究生进入企业参加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校内导师到企业 锻炼或考察及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双方的资 源优势未有效整合,双方缺乏长远考虑,造成双方资源大量 的闲置浪费。

(三)校外导师作用不够突出 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满足国家经 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 导师队伍是关键。目前校外导师并未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内外导师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少, 研究生所接受的学校培养与基地培养缺少连贯性。双导师合 作培养研究生流于形式,双导师制的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完善全日制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管理小组,由双方分管研 究生教育的领导任组长与副组长,研究生学院(处)、相关 二级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为组员。管理小组下设办 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 案要求及导师与研究生的个体情况,负责联系安排实践单位、 实践内容及协助解决研究生在实践单位的学习、生活等问题。

(二)规范管理制度 1.定期会议制度。校企合作培养管理小组成员定期召开 会议,由专人汇报近期双方研究生培养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 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小组共同探讨解决,并拟定下一步 的发展计划。

2.校外导师管理制度。(1)遴选与考核。采用校内导 师推荐、校企合作培养管理小组推荐等方式,严格落实校外 导师遴选标准与程序。校外导师须具有责任意识,有一定的 科研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主持及重要参与企业重大工 程项目或技术改造、工艺创新等方面的经验[1]。另外,强 化基地导师责任意识,明确责、权、利,根据基地培养实际, 制定可操性强的基地导师考核体系,通过调动基地导师的培 养积极性,保证双导师指导产生实效。

(2)提升计划。一是培训制度。学校定期组织校外导 师培训,讲解国家和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种规 章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及要求。让校外导 师充分意识到参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校外导师的研究生培养积极性。二是定期对话计划。校内 外导师间的协作分工“无缝对接”是双导师制有效实施的重 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在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的, 导师们要针对每一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共同拟定 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对话,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 论文选题、科研进展情况、目前的学科动态及其他学习、生 活、思想等方面情况进行研究。同时,校内外导师通过定期 对话,加强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交流,寻求合作,如共同 申报科研或技术攻关项目,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双方 实际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提升。

(3)进课堂。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导师进课 堂,共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与社会 发展需求相应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技术创新能力的 锻炼。同时,也可为进入某基地的研究生专门开设选修课, 以方便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即将进入的专业实践环节。另外, 学校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进学校做讲座。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 也邀请企业导师参加。校外导师进课堂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 时,也为学生认知企业、到企业实训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坚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 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充分考虑企业需求,选择研究领 域相同或相近、有一定技术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一定的 生产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推进基地模式的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构建培养管理长效运行机 制,有组织、有计划地管理和促进校企合作活动。不定期地 向企业通报学校在相关科研成果方面的信息,对有产业化潜 能的科研项目及时进行科研成果及技术转让。尽可能与企业 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向着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 展。如共建专业实验室,由企业注入资金,高校提供实验室, 由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可 以是企业委托高校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双方合作开发 新产品及联合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

(四)构建专业硕士质量保障体系 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校企联合培养 研究生质量的基础。制定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质量管理考核 指标体系,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考核力度。学校成立专 门机构或委托社会专业评估机构对基地运行情况进行调查、 监督,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理。通过基地目标管理、研究生 培养过程控制、基地建设绩效评估等手段,保证基地的高效 运行。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 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提供稳定、良好的校外实践平台,研究生在校内和企业 导师的联合指导下,通过在企业的一线工作实践锻炼,提高 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 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增强了研究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校内外导师通过联合指导研究生,加强了彼此的沟通与交流,为 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机会。对于企业来说,协同培养研 究生不仅是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同时解决了企业研发能力欠 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 为企业储备了人才,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和研究生的“三赢”。

[1]张有东,陆中会,王颖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 导师 制机制研究——以淮阴工学院“特需项目”的实践为例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2]刘辉荣,孙少帅.广西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中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