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多面手慎防四不像论当代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塑造
争当多面手慎防四不像论当代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塑造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高 校辅导员在培养人才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决定着其应该具 有高尚的人格。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为此,本文通过阐述如何保持人格独立、 兼容并包思想、角色灵活转换等三方面,来论述辅导员人格 魅力的塑造。摘 要:
辅导员;
独立人格;
兼容;
角色转换 作为学校、社会、家庭、各任课教师和学生有机联系的 唯一纽带,辅导员必须做到面面俱到,纽带中的每一个元素 的失误,将造成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造成自己陷入“四不 像”的角色,吃力不讨好。要成为一名受社会肯定、学校满 意,学生爱戴的辅导员,当务之要,在于自身人格魅力的塑 造。
一、在纽带落差中保持独立人格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尽管在一 定程度上能养成多才多艺的“万金油”式性格特征,可是工 作的多样性也容易带来人格分裂,造成处事缺乏主见,没有 自己立场而人云亦云的陋习。
所谓独立人格,主要强调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应至少 具备以下要素:一是行为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和政治权威;
二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是当外部元素出现不 和谐或冲突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三大要素是相互依存 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容易造成纽带的断裂。
纵观当今辅导员不受学校各界欢迎,造成“吃力不讨好” 的主要原因,也无非在上述要素出现偏差有关。一是辅导员 承担学校与学生联系的角色,在官本位盛行的社会现实当下, 有些辅导员为讨好领导,专当领导“发声器”,对上毕恭毕 敬,对下则不瞅不睬,忽视学生的主流想法。于是造成在学 生心目中浮现出“喉舌”、“特务”之类的负面形象,使学 生对其敬而远之甚至加强警惕提防;
二是按照《普通高等学 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规定,我国高校每200个大学生 就要配1名辅导员。面对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背景的众 多学生,人多口杂,形成的利益群体繁多。一些辅导员在学 生七嘴八舌的表述中丧失判断力,出现了感情偏差,甚至出 现操控学生打压其他学生的状况,使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公 信力尽失;
三是当学校的政策法规与学生愿望抵触时,辅导 员为息事宁人,个人观点摇摆不定,进而欺上瞒下,见了领 导表决心,见了学生认哥们,终于一传十、十传百,造成领 导不信任,学生不支持的“双输”局面。
实际上,一名辅导员要在各种场合左右逢源,在学生中 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拥有独立的人格,方能一视同仁, 营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个人,坚持特点, 才能让人铭记;
作为一名教师,形成品牌,才能让学子爱戴。作为高校的主体要素,在个性飞扬的年代,学生群体的创造 力呈现井喷之势。他们崇尚个性,同样会尊重富有个性的人, 因此面对当代大学生,辅导员应当既有极富个人魅力的个性 特色,又要有形成品牌的工作特色,在恪守原则的同时,通 过展现的个性魅力,赢得学生的认同和尊重,才能实现个人 价值及在专业中成长。
辅导员作为首当其冲的思想教育者,应该紧跟时代的步 伐,以最先进的普世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成长。“成功的教育 在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么知识本身 是新的,要么具有某些适用于新时代新世界的新颖性。”[1] 当今大学生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价值观与国 际接轨,尤其表现为对民主科学的精神理解日渐加深。学生 在学习、思想交流和对学校、学科和学生管理上的要求比上 一代学生更加多元。作为辅导员,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方面,应当在有广泛的学生意愿基础,在建立民主、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 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作为 比学生稍长的同龄人,辅导员应该把握该年龄段的性格特点, 在言行举止方面尽力表现出年轻人走向成熟的要素,在年轻 人中树立榜样,促进正确人生观塑造的良性循环。
二、在道德导向中兼容自由思想 “兼容并包”,是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的办学方 针;
他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 展。“蔡元培先生为北大立下的‘兼容并包’的校训正是宽 容精神的完美体现。”[2]而“自由之思想”是著名学者陈 寅恪提出的明训,他认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 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中国高等教育历经了百年洗 礼,这看似老套的理论于当下不但没有过时,而是在实际应 用中仍属主流。
新时期,社会在急剧转型。随着信息普及,“90后”大 学生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存在兼容性和政治方 向带有模糊性等特点。新一辈青年个性更加独立,在日常学 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尤其在信息爆炸的网络年 代,他们能轻易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意识形态的信息, 让自己的思想更为成熟,辨别能力不断增强。青年学生自信 张扬,崇尚创新,尤其表现为更注重实用,蔑视一些陈旧的 形式主义,不屑假大虚的口号。
面对外部信息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种学术和思潮不断涌 入校园,作为一名辅导员,与其视之为雄狮猛兽而刻意过滤 或严防死守,不如奉行“拿来主义”,先占有,再引导理性 挑选。首先,辅导员应该充分肯定学生身上具备的优点,相 信学生的判断能力,预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要做到善于观察学生观念的变化,多接纳学生的意 见,并对有志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加以提拔,让其理解学校 的运作,藉此在执行学校统一政策规定的矛盾中相互理解,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其次,应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真实 想法。与学生的交谈互动看作是辅导员的一门必修课,辅导 员应尽力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理解、信任和尊重。
面对数以百计的学生,最好的方法在于以不变应万变,即“讲 不如听,堵不如疏”。以真情打动学生,以聆听了解学生, 用不同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窗扉,并且注意将心比心,以真 情架设起辅导员和学生们情感沟通的桥梁,走进彼此的心灵, 有利于跟踪引导,促进相互尊重和进步;
再次是主动介入, 防止偏差。尽管“90后”大学生能分享到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接触到大量的外部信息作为学习和人生的参考,但与此同时, 由于学生自己成长阶段的缺陷,辨别是非的能力仍有不足, 故此容易产生偏激的行为。尤其是当今西方的民主、人权等 思潮,在我国大学生中拥有广泛的市场,部分学生对国情了 解不足,平时受了点委屈,便大张旗鼓辱骂社会不公,宣传 西方价值观。这些行为在学生的成长阶段中具有较大吸引力,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学生群体容易形成共鸣,由此造成部 分学生与学校搞对抗,与老师玩起“非暴力、不合作”等活 动,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作为辅导员,应该平日注意学生 的言行,一发现有偏差,应该主动介入。在介入过程中,辅 导员应该始终秉承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思想 与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内心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并结合学校工作从中注入国情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惑 和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现代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 和逆反心理,故此采用层层连坐的“保甲制度”,构筑“一 言堂”学生言论空间,是与高校思想教育背道而驰的下策。
辅导员应与时俱进,切忌使用这一类型早已被社会淘汰的管 理方式。
三、在角色转换中把握灵活尺度 笔者效力的院校前身为民族院校,由于历史原因,至今 仍招收大量的民族生。在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中,开展学生 工作,对于灵活转换角色和把握教育尺度,具有较典型的指 导意义。比如,抗元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是绝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但是,这些名言如果用于教育蒙古族的学生,便产生了难以 解释的尴尬:一个反对自己祖先的人,何以成了民族英雄, 何以成了自己学习的对象呢? 由此可见,在思想教育中,辅导员要充分展现人格魅 力,首要的因素在于是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如果仅仅依书 直说,忽视学生的观念差异,则辅导员很容易受到学生的非 议,由此大大影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教师要发 挥自我教育作用,弘扬高尚师德,力求做到求真、求实、求 新、求美、求善。”[3] 纵观当今辅导员,工作中的角色最要包括如下方面:一 是政治生活,主要是学生的党团生活;
学习生活,主要是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创新活动;
二是社会生活,主要 是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
职业生活,主要是学生的择 业、就业与创业活动;
日常生活,主要是学生的经济、文化 生活与风险、突发事件的应对;
三是精神生活,主要是学生 心理活动与心理调适;
虚拟生活,主要是学生的信息活动、 网络活动;
四是思想辅导,主要是学生对成长成才矛盾过程 的认识与把握。这些环节是每个学生都不可缺少的,而在这 一系列的有机集合体中,出色与否的角色转换和灵活与否的 教育尺度,是衡量辅导员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辅导员作为班级组织内外各种教育、管理力量的协调者, 对于角色转换,主要应该奉行两条标准,一是从“执行者” 到“引导者”的转变。辅导员应彻底放弃传统班级管理中的 “绝对权威”地位,对待学生应该秉承“以理服人”为主, 以“行政命令”为辅的原则,适当体现“无为而治”的精神, 引导学生在公平竞争的氛围下,献计献策,管理好自己的班 级。当班级内部出现不和谐因素,辅导员应保持中立,联系 矛盾学生,及时疏通、果断处理,保证班级组织发展的良性 内部环境;
二是从“高大全”到“全民参与”的转变。过去, 辅导员的角色接近当年宗主国向殖民者委派的“总督”,在 学生无权选择的前提下,作为班级的直接操控者和负责人, 全面主持班级的各项事务,并在无形中直接干预了班会制度、 任命班干、策划活动、完成上级任务等班级事务,处处体现 出“行政班级”的特征。而时至当下,高等教育的本质进一步向学生个性发展转移,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离不开平等、自由、民主的前提环境。因此,辅导员应适度 放权,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和运行,发挥“适当引导”的功能, 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体验和感悟,在平等的前提下与 学校交流,从中适度引导启发,从而以新的角色成为班级自 主建设的指导性力量,实现从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A].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年7月.第7页 [2]刘军宁.大学之道:北京大学的传统 [A].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8年5月.第23页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A].中国言实出版 社.2008年.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