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对中国音乐发展影响
民歌对中国音乐发展影响 民歌对中国音乐发展影响范文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独特的、悠久灿烂的 音乐文化发展史,在这漫长而又熠熠生辉的音乐文化发展历 程中,传统音乐成为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民歌是劳动人民 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是劳动人民宝贵的 精神食粮,凝结了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一种古老的 民间艺术形式。[1](p.1)民歌音乐语言简明精练,音乐形 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 不断得到加工。体裁和形式主要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2](p.1) 1、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产生于原始集体劳动中的民间歌曲,是民歌音 调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堪称音乐史上最古老的活化石。其主 要功能,是为在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过程中统一步伐、调 节呼吸,起到协调与指挥劳动的作用。经过岁月的洗礼,劳 动号子的艺术表现功能逐渐得到提高,从最初简单的吆喝或 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歌词和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 号子依据不同的工种和劳动环境大体可分为搬运号子、工程 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等。劳动号子作为民 歌的一个主要体裁,伴随着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 了巨大的社会功能。从远古社会传说中葛天氏之乐的八首歌, 到近现代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新劳动歌曲,无不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人类战胜自 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劳动号子在革命 斗争年代,还成为了艺术家们常用的、鼓舞大众抵抗压迫、 团结抗争的有效工具。如1934年,由孙瑜、聂耳共同为电影 《大路》创作的主题歌曲《大路歌》,便借鉴了劳动号子的 艺术特点,刻画出了筑路工人所散发出来的阳刚气质。更重 要的是,此歌在当年还起到了唤醒劳动人民争取民主、自由 的爱国主义热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样创作了大量的、直 接以民间劳动号子的音调为基础、将富于特色的劳动节奏进 行加工、文\季慧慧改编而成的如《搬夫曲》、《炭夫曲》 等歌曲。[3](p.270)这些歌曲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进步意义。
1939年3月,由光未然、冼星海共同创作的具有历史意义的 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乐章《黄河船 夫曲》,大量的采用了“船工号子”的艺术特点,以丰富的 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 的英雄气概,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中 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一经问世,迅速 成为了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 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 同,并有力地推动了团结抗日形势的发展。劳动号子虽因现 代社会的劳动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消失,但它的艺术形式和特 点仍在一些作品中依稀可辨。如魏明伦、王持久作词,陈翔 宇作曲的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等。2、山歌:
山歌是泛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人民群众 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调。
[4](p.28)其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高原和山区一带。表现形 式不仅非常宽泛,且演唱内容和环境亦十分自由。山歌历史 久远,名称初见于唐代。唐李益的诗中有“无奈孤舟夕,山 歌闻竹枝”,诗中提到的“竹枝”就是古代山歌的一种。
[5](p.570)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
节奏多 自由、悠长;
多衬词。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 巧妙的比喻等特点,多为即兴创作。有的往往在音乐的一开 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形成充沛的情绪。如陕西民歌《三 十里铺村》、陕北民歌《骑白马》等;
有的在高音区出现自 由延长音。如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有的山歌因 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如东北民 歌《乌苏里船歌》等。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 难,这与历史背景有极大关系。如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对 人性、妇女地位和权益等方面进行了极大的压迫、束缚和摧 残,人民生活贫穷落后,使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成为一 种奢望。落后、畸形、野蛮的婚姻形式,使得青年男女们只 能通过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楚,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渴 望和追求。如山西民歌《绣荷包》、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 红艳艳》等。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根据地的建立,使当地的山歌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了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 歌曲素材。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亲自倡导“搜 集民歌作为红军教材”,激发起军队和人民积极投身参加革 命的热忱,涌现出许许多多“革命山歌。”“革命山歌”大 多是采用原本流行在民众中的山歌旋律改编而成。或者规整 一下旋律、节奏,或者直接填上唱词。利用了山歌多义性的 特点,把人们喜爱的山歌旋律应用到革命中,通过心灵、思 想上的感染来调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如《坚持游击唔怕饥》、 《山歌唱来闹连连》、《才溪乡调查闪金光》、《工农红军 到古田》等许多优秀的革命山歌。其中,最为突出的要属赣 南地区的“兴国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 国山歌”发挥了积极的鼓动作用,甚至有“一首山歌三个师” 的说法,被誉为“红色经典”。在后来的岁月中,结合时代 的政治任务,“兴国山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如以井冈 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红军根据地大 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6](p.1) 新中国成立后,山歌亦被赋予了新的色彩,走上了艺术 的殿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帮手。上世纪六 十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 《刘三姐》。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通过长期深入生活,广 泛搜集了广西壮族民歌曲调,创作出一首首与片中景物、人 物、情感十分贴切的、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美旋律, 为影片中增添了光彩,成为当时国产音乐片创作的鼎力之作,被誉为“山歌片王”。另外,作曲家雷振邦先生,同样根据 当地民歌为《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等电影创作了具 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歌曲特点的插曲,成为了那个时代音乐文 化艺术的标志性符号。
3、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 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 消遣的民歌。一般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小调的 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具有 结构均衡�p节奏规整�p曲调细腻�p温柔等特点。其题材涉 及重大政治、社会事件、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有较多的小调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 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 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如反映旧时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 奴役的苦难生活的《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 姜女》等;
亦有用以宣传革命思想的如《五卅运动》、《十 送红军》等小调性质的歌曲。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应,音乐内容充满着情感与意 志。音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活动,既表现了社会成员对客观 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社会成员主观上的追求、愿望 和意志,它承担着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体验的职能,起 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的作用。作为有着数千年 历史积累的我国传统音乐形式之一的民歌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创作、表演和 理论方面亦都有着独特的创造。这些创造都具有着本民族的 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总结民族音乐的特殊规律,对创造社 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的音乐文 化,必须继承民族音乐的优秀遗产。在借鉴外来的、有益的 经验的同时,革新和创造各种传统的音乐形式,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以便更好的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 服务,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