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哲学解读与概念分析论文(共4篇)
人本主义哲学解读与概念分析论文(共4篇) 什么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也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人本主 义又称人文主义、人道主义。那么 第1篇: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语境中的社会关系概念 一、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引入 马克思对“社会”的概念性使用从属于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转向。作为 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奠基者,费尔巴哈立足于感性的人与自然界批判宗教与思辨哲 学,在费尔巴哈看来,上帝或者思辨化的精神作为人类的普遍理智或者“活生生 的精神”的异化形式使个体自我禁锢于一种虚幻的满足之中,从而使个体之间相 互隔绝或者斗争继而远离了幸福的轨道,因此,人本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宗教和 思辨哲学的人的本质,废除人的本质的虚幻实现方式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 系或者“社会生活”。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接近结束的时候宣称:“真理 和完善只是各个本质上相同的实体的结合和统一。哲学最高和最后的原则,因此 就是人与人的统一。”[1](P.80)这个作为“哲学最高和最后的原则”的“人与人的 统一”经过赫斯的哲学社会主义的中介凝聚成“社会”这一概念,进而为马克思消 化吸收成为其建构自己的人本学批判理论的基础。关于这一渊源,在1844年8月 与费尔巴哈的通信中马克思予以承认:“建立在人们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之 的统一,从抽象概念的天上降到现实的人世来的人类这个概念,——如果不是社 会这一概念,那是什么呢?”[2](P.73-74) 关于人的类生活或“社会生活”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有一段 精彩的表述:“人有多么多,人类的力量就有多么大,人类的特性就有多么多。虽然在每个人之中都包含有存在于所有人之中的力量,但是,毕竟是在各个人身 上如此地被规定和被特殊化,以致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新的力量。”[3](P.55) 费尔巴哈对于特殊个体通过社会关系获得巨大力量的肯定与国民经济学家对于 分工好处的赞美有共同的历史根据,不过费尔巴哈显然没有那么直接。费尔巴哈 作为哲学家,对现代分工体系下物质财富源泉的开辟作了一种理想的抽象。对于 国民经济学家的利己主义预设,费尔巴哈哲学在逻辑上自然是拒斥的,但这并不 是费尔巴哈的课题,这甚至不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之中,对于费尔巴哈来说,问题 不在于理想关系与现实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在于现实关系本身的确立。也就是说, 在费尔巴哈那里,理想的社会生活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一回事。马克思的“社会”概念的引入不同于费尔巴哈的问题意识。费尔巴哈的 主题是宗教批判,而马克思踏出大学校门就陷入市民社会与政治的二律背反的苦 恼之中。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与政治生活的普遍本性之间的对立成为马克思的关 切点,而人本主义哲学的介入使得“社会”对市民社会与政治的双重扬弃成为理想 的出路。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社会”作为一个规范性概念不仅 是与个体相对应,而且是与一种异化的关系形态相对立,而最初被马克思作为社 会的异化形式提起诉讼的正是政治。在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最初界定中,市民社 会作为能动的前提是“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的世界”,它“扯断人的一切类联 系”而把普遍性的政治生活作为实现自身的中介和手段置于从属地位,因此,对 于“人的解放”这一课题,马克思作出了这样的总结陈词:“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 ‘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 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4](P.46) 如果基于马克思后来的经济学批判立场来看,马克思这时对现代社会的理解显然 是浮于表面的。把政治看作是普遍性的社会形式而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利己主义的 原子世界,这表明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分工交换体系缺乏认识,而这一欠缺正是 通过后期的经济学批判获得弥补的。一般说来,马克思在人本学背景的确立初期 实现了一个“颠倒”,即认识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可是如果对照《论犹太人问题》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在后一文本中又实现了一个新的“颠倒”即对普遍性力量的回 收,也就是说马克思认识到不是市民社会将政治作为社会关系的异化形式确立于 自身之外,而是市民社会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的异化形式。如果我们把上述引文中 的“政治”置换为“经济”,这句话俨然就出自《手稿》了。
二、《手稿》中的社会关系概念 关于《手稿》学术界讨论最多的是劳动异化,而近年来社会关系异化 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关于“社会关系”概念在《手稿》概念体系中的位置,我们 可以引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价: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 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4](P.200)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价有一些夸张。我们前文已经引述过费尔巴哈关于特殊个 体通过结合实现巨大的“人类的力量”的思想,但是整体来看,费尔巴哈是用哲学 家的眼光对现代分工交换体系所产生的巨大效应作了抽象的理解,他无视现实的 经济关系本身中的矛盾而认为社会生活可以直接以理想的方式建立起来,因此毋 宁说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社会生活”是缺乏实证要素的纯粹抽象,这使得费尔巴哈 与古典经济学处于紧张的两极,古典经济学家恰恰是具有实证精神的,但是同时又缺乏批判精神,他们把现代分工交换体系本身看作是理想的社会形态。马克思 与费尔巴哈不同,他有“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 基础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所以当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为自己的实证经济学批判 打下“真正的基础”的时候,他是把费尔巴哈关于社会生活的抽象观点与自己在经 济学批判基础上对其所作的展开看作没有本质差别的。如果只是考虑人本学的大 背景,这是说得过去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却恰恰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观点的展开。
费尔巴哈的起点是感性的人和自然界,而“社会生活”或“人与人的统 一”的实际所指是人在改造自然界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力量的结合。但是费尔巴哈 太抽象了或者说太贫乏了,以至于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和赫斯这些从经济学中吸取 资源的后继者在继承费尔巴哈的精神的同时比费尔巴哈推进了一大步。关于马克 思的社会关系概念,我们需要说两点:
第一,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中介,而自然又是社会关系的 中介。对此马克思有一段集中的表述:“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 才是存在的;
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 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 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 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 实现了的人道主义。”[4](P.187)这是青年马克思的一段经典论述,张一兵教授 甚至称之为到那时为止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深刻的哲学逻辑论证”。[5] (P.263)费尔巴哈也涉及人以自然界为中介的相互关系,赫斯也讨论人的生命 活动之间的交往,但是马克思更进了一步,他直接指向人对自然界的全面改造这 一大主题,这不是对小市民生活而是对世界历史背景下的现代大工业所作的哲学 反思。
第二,马克思是在社会关系的异化与回归的本体论路线中讨论理想的 社会关系的。这一点与《论犹太人问题》相同。但是随着马克思在对经济学作实 证分析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具体的社会关系概念,关于社会关系的异化形态马克思 也将其从政治拉回到世俗的经济交往本身。“社会是市民社会”,[4](P.236)这 是国民经济学家的见解,马克思反对这种见解,但是已经不再像《论犹太人问题》 中那样将现代市民社会看作是原子式个人的斗争场所,而是看作是由异化的普遍 性关系支配着的交往世界,这种普遍性关系就是分工和交换。分工与交换之所以 是异化的关系,是因为在这种关系之中,人本身不是目的,它不过是满足个人利己主义需要的手段,也就是说个人需要只是被狭隘地理解为物质需要,因此人的 一切活动就以分工和交换关系组织起来,成为满足这种单纯物质需要的手段。这 种颠倒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斗争——每个人都企图欺骗他人,完 全表现不出人性与物性相比特有的精神光辉。马克思指出在理想的社会形态中, 这种异己的中介系统被废除了,个体的活动不需要通过中介而是同时作为他人的 活动而能够自由地为他人所利用,但是这种利用不是单纯的物质方面的利用,它 具有了崇高的性质,一种人性。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相同,他们都是以人的异化与复归的本体论路线来 规定人类历史,但是费尔巴哈的主题是宗教批判,是对只与神秘的上帝发生关系 而与他人相互分离的个体的批判,因此,费尔巴哈的历史的终点就是社会生活的 形成本身,理想的社会生活与现实的社会生活同一化了。而马克思在《手稿》中 则是把人类历史看作社会关系扬弃其异化形式而向其理想的形式复归的过程,因 此,在费尔巴哈那里,历史表现为社会关系形成史,而在马克思那里,历史表现 为社会关系发展史,这是很不相同的。马克思从《手稿》开始吸取经济学的资源 进而初创自己的社会关系发展理论,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 社会关系发展学说打下了基础。
作者:李鹏 第2篇:王船山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之形上学批判 学术界关于王船山人本主义思想探讨较多,普遍认为,船山学的一个 核心主旨在人。徐荪铭先生认为:“船山人学的主旨是以人合天,设人位,依人 建极,即以人为本。”熊考核先生说:“船山学的人文精神立足的是人,关注的是 人,提升的是人。一句话,就是人怎样成其为人,人又怎样去做人。”术界认为 船山学是人本主义学说,可以说是只知其所当然,而对其所以然却未尝涉猎。
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探讨船山人本哲学的背后动因,是说明船山人本主 义哲学思想的另一路径。人是万物之灵,人与宇宙万物有着共同的本体,即元气 一元论上,从元气一元论来看似乎人与万物无异。但如果我们对船山人本主义哲 学的本体论层面作进一步分析的话,船山虽然强调的是气本论的层面,但船山所 说的一元论之气是有层次的:即太虚之气、姻缊之气、阴阳二气(含二气之良能)。
人能禀赋“二气之良能”。而其他万物则不能,这是船山人本主义哲学形成的真正 原因。除此之外,船山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皆受命于天,说明人禀赋“二气之良能” 亦是受命于天。因此,从形上学角度来说,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关节点在于其形上层面的气的层级性。即人乃“禀赋二气之良能”而成,此乃“人之独”,也是船山 人本主义哲学的内在动因。以下分述之,以就教于方家。
一、万物一府与气本体的三层次 王船山是典型的气本论哲学家,宇宙万物皆是由气构成,最终又反归 于气。在船山本体论哲学中,船山气的层次有三级:即太虚之气、姻缊之气、阴 阳二气。而在阴阳二气又有二气之良能。从船山哲学本体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 掘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真正动因。
(一)太虚即实与太虚一气 船山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本质的存在,这种本质的存在就是万物同 源的“气”,换言之,“气”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共有质料。宇宙中并非虚空,而是实 有。太虚之中唯气而已。太虚并不是无,而是有,“太虚,一实者也。“虚”即是“实”, “实”即是气。只不过这种“实”在太虚当中,有体而无形,“言太和姻缊为太虚, 以有体无形为性。可以资广生大生无所倚,道之本体也。二气之动。交感而生, 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太虚有体无形往往容易被称之为无,其实。这种无即是 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原因,“无”即是实有,而并非真正的“无”。“无者,浑然太 虚,化之所自均,无可为名,而字之曰无”。吨船山看来,太虚之“无”只不过是 名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无。而是实有,“无形者,非无也。静而求之,旷渺而观 之,宇宙之间,非有无形者。”虚既是无,则何以体现为有呢、这有赖于借助外 物的有形体之气方显。船山说:“太虚者,心涵神也;
浊而碍者,耳、目、口、 体之各成其形也。”呔虚虽无形,但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就能感觉到它的形状, 这样也就表现为显、为有形。但太虚确实无形,无形而不显,这背后的动因又是 什么呢?船山做了进一步追问,其原因是:“太虚无形,合万化而不形者,天地 之神也。”天地之神造成了太虚之无形而不显,从形上层面解答了太虚无形不显, 走的是一条天人相绍之路。太虚虽无形不显,但太虚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太虚构 成了一个不断生化的动态宇宙生态图,体现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太虚者,本 动者也。动以人动,不息不滞。”虚本身因为无形而不显。但其内部实际上是一 种运动不息、不断生灭的过程。这种生生不息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气的生生不息, 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太虚之动,“皆太虚之和气必动之几也。”总之,太虚非无, 而是有,是实有。
(二)姻缊者气之母在船山看来,太虚之中并不是虚无,而是实有,这种实有的物质存在, 是太虚中姻媪未分之气,船山称之为姻缊之气。何谓纲组?“姻缊者气之母”。姻 缊之气是太虚之中气存在的实然状态,是太虚之中处于混沌未分状态之气,是还 没有运动开来的气。船山说:“姻缊,太和未分之本然。”也就是说,姻缊之气是 气的朦胧状态,是尚没有分化的阴阳二气,姻缊是“元气浑然和合,也即是交合 紧密的状态”,太虚中的姻缊之气。是没有经过转“基因”的原始状态之气,是具 有原生形态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姻缊之气是化生万物的原始质 料,“万物之生成,俱神为之变易,而各含姻缊太和之一气,是以圣狂异趣,灵 蠢异情,而感之自通,有不测之化也焉。万物之妙,神也;
其形色。糟粕也;
糟 粕异而神同,感之以神而神应矣。”姻缊之气是飞禽动植,灵蠢怪异之物的原始 材料,“天无体,太和姻缊之气,为万物所资始,屈伸变化,无迹而不可测,万 物之神所资也。”天地万物的存在,其原始质料是姻缊之气,只有姻缊之气的存 在,才会“是生”出其他宇宙万物,动力在于“化”。化生之物既包括慧聪于万物之 灵的人,还有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灵蠢异情之万物。这些都是鲴缊之气使然,“人 物之生,皆姻缊一气之伸聚。虽圣人不能有所损益于太和。”姻缊之气的生化功 能,是不可逆转和改变的,如果上升到天理,应该存在姻缊之气生化之天理。但 我们所描述的姻组之气,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气之本然状态,因此,它终究需要运 动,而鲴组之气运动的方式是变,以变而化生万物。
(三)“是生”姻缊之气到“化生”阴阳二气 姻缊之气虽然表现为太虚中气的原始状态。是气之混沌状态,姻缊之 气作为其他万物之本原,并产生其他万物。这说明气的产生还处于“是生”阶段。
但它终究应该发展,达到“化生”阶段,从“是生”到。化生”的运动轨迹,表明事 物的发展由潜在阶段向显性阶段的转换。从“是生”向“化生”阶段的变化,表明姻 缊之气中已经蕴涵着阴阳二气的势能,姻缊之气从未发到已发。已发则表明气从 姻缊之气运为阴阳之气,从“是生”转化为“姻缊浑合,太极之本体,中涵阴阳自 然必有之实。”由此看来,从姻缊之气到阴阳二气的变化,表明太虚之气由混沌 向显性的转化,其间也暗含着姻缊之气和阴阳二气是气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其 中混沌状态的气是姻缊之气,而较清晰的气则是阴阳二气。
总之,太虚之气是一种共相,是姻缊之气与阴阳二气的总名,三者之 间的关系在于:姻缊者气之母,而姻缊的内部结构是阴阳,阴阳是气产生运动的 动力机制,是万物赖以产生的动力源泉。船山所说的气,则是万物得以存在的、 形而上角度的抽象。这种气,它已经脱离了单就具体物质形态的气的本原的粗俗的本原论,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更高的抽象,它是人乃至宇宙中其他一切事物产生、 以及万事万物产生的背后的必然性的道、理的更高的抽象。关于气的逻辑演变, 由老子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管子的精气,再发展到荀子的万 物根源论,继而发展到《周易》“精气为物”的思想,再发展到《淮南子》的元气 生成论,发展到杨泉的元气自然本体论,到柳宗元的元气自动论,到宋明理学时 期张载气本体论,中经王廷相、罗钦顺等人发展,最后发展成到王船山的元气一 元论。气的逻辑发展,遵循的是与时代相互适应的哲学的动态过程。如宋代的气 本论,是与宋朝的理学背景相适应,气的抽象性是既融合佛老的思辨性。同时又 具有从玄学而来的形上性,道德伦理的先天性都在其气中。船山气学是接续了理 学时期的气学特征,同时在更高层次上抽象出了气学思想的理学特征,即本体性、 思辨性、道德伦理化的气学思想。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说,船山认为气是万事万 物的根源。他说:“天地之有元气,以之生物。”气者,资生之气也。故土周乎木 火金水而皆资焉,无能离也。”田“天地人物之气,其原一也。”船山的根本宗旨 是为了说明气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抽象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气是天地万物产生的基 础和质料,而这种抽象出来的气同样也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道或理。严寿澄先 生从本原论的角度,对船山气一元论进行了总结。他说:“宇宙问森罗万象,无 非是一气变化的不同状态或面相。”严先生对船山气一元论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 结,凸显出船山“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的气一元论思想嘲,这一方面从本体角度 说明了天地万物之源,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天地万物的生存抑或是灭亡,都是气 的不同面相而已。
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气之神化的结果,即是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 同一之气。从哲学本体方面来说,气有三层次是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 也为船山人本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所禀的是二气之良能,这种禀赋亦是 天命使然,因为船山认为人物受命于天,这为船山人本主义哲学提供了逻辑的过 程。
二、人物之生莫不受命于天 在船山看来,宇宙间万物的化生,皆受命于天。这为船山人本主义哲 学提供了逻辑过程。天具有两方面的职能:其一,从主宰之天来说,船山认为天 是最高的主宰;
其二,从天所具有的德性来说,天具有生化万物之德。“天地之 间,流行不息,皆其生焉者也。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而这种天地之德会平施 万物,“通乎万类,会嘉美以无害悖,其德均也。”一方面天具有大德,另一方面, 天之大德还会关照宇宙众生,均施其德。天地万物都有其德,乾为阳,为天;
坤为阴,为地,天地有其德,也即乾坤有其德,因此天地之大德生,也即乾坤之大 德生。船山说:“故乾坤并建而捷立,以为大始,以为成物。”嘲而在具体的生化 过程中,船山一直强调天乃人物之生化的动力,人受命于天而成,天化生宇宙万 物。船山说:“人物之生,莫不受命于天。”“人之生也,莫不资始于天。”“天者, 人之源也。纯乎天而听物之变以循之。心者,耳目之源也。复其心而听受其平, 则物鬻而己不卖,物归而已不比。天即己,己即天,恶有损哉!”阱诸如此类的论 述在船山著作当中屡见不鲜。船山强调的是宇宙万物都是天命所生,因此,人类 的活动准则与规范以及宇宙万物的运动法则都必须遵循天的运动规律,都必须遵 循天的法则并在天的法则关照之下而不能违背。船山身处“天崩地解”之时代,依 船山之见,明王朝政权得命于天,然而明王朝政权受到了来自满洲贵族的威慑。
天命之政权已岌岌可危。这个“海徙山移”的时代必须重振天命,方可挽救业已失 势的明王政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船山凸显天在化生宇宙万物中重要作用,从 天之形上层面强调天的权威。船山从形上层面强调天乃人之本,从本质上说,他 所强调的是天理的不可违背,人与宇宙万物的活动准则必须合乎天理,方可再现 宇宙井然秩序。为此,船山进一步阐释了天生化万物的逻辑过程。他说:“天者, 人之大本也,人皆生于天,而托父母以成形,父母为形之本,而天为神之本;
自 天而言之,则我与万物同本而生,而爱不得不兼。”即是说,天虽然具有化生万 物的能力,但在现实中却是依天之命而生万物,托父母之形而养万物的。“凡人 物之生,皆天生之也。未有生而生之者,天之事;
既有生而养之者,则天委其责 于人物,而天事尽矣。”咽此,父母之养与天之生具有同样的功德,故此父母是 人之子与物之子所应该尊敬的对象。依照此生生不息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天地 之间大矣,其始终亦不息矣。”宇宙万物受命于天,万物在宇宙这个生命场生生 不息。在此,船山不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皆受命于天。而且人能禀赋“二气之良 能”亦受命于天。
由上可知:船山认为人与万物所产生的本原是一致的,但气之本原是 有层次性的,在第三层次阴阳二气之中人禀赋二气之良能,人禀赋二气之良能是 承天命而成。气的层次性为船山人本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前提,人物受命于天乃 人禀赋二气的当然之则,是船山人本主义哲学实现的逻辑过程。船山关于气的第 三层次中的阴阳二气当中有“二气之良能”,由于人所禀赋的气的层级不一,也即 气之“质”不一,能从形上层面说明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真正原因。
三、“二气之良能”使船山人本主义哲学得以彰显 人与物之生,均源自于气,得益于气之神化,而且这种化生乃自然而然,且这是气生化天地万物的普遍原则,在这一点上,船山持肯定态度。“天之 化生万物,人与禽兽并生焉。皆二气五行之所妙合而成形者也。”二气五行是宇 宙万物共同的质料,但人终究是区别于其他宇宙万物的,人乃宇宙万物之灵,其 原因在于人之始生因“二气之良能”。“二气之良能”一词始见于张载,张子日:“鬼 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圣者,至诚得天之谓;
神者,太虚妙应之且。凡天地法象, 皆神化之糟粕尔。”张子起初是用“二气之良能”来说明鬼神之“神”。所谓“良”,《说 文解字注》曰:“良,善也。”何谓“良能”,孟子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 能也。”朱熹在孟子基础上接着讲,对“良能”进行了诠释。他说:“良者,本然之 善也。程子日:‘良知良能,皆无所由;
乃出于天,不系于人。’”“良能”是人区别 于其他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先天至善的,这种区别在于人能禀赋于天的本然之善。
船山正是承接了朱子的这一思路,认为在气之本原角度,人与其他宇宙万物无异, 但人又区别于其他宇宙万物,其本质原因在于人除了禀赋万物共有的气之质料之 外,还禀赋了天之本然之性。因此船山说:“人之始生,因二气之良能,姻缊而 化醇,其来也以是,则其往也以是。死虽无复生之理,而往来不舍。于造化非无 可求也。……因其类而尽其义也。”在何种意义上能区分人与其他宇宙万物,关 键在于人能禀赋“二气之良能”。
人与其他宇宙万物在本原性的气上是一致的,而且这种本原之气的混 沌状态是姻缊之气,姻缊之气的运动变化产生阴阳之气。船山认为阴阳二气中又 存在着“二气良能”,在宇宙万物的产生过程中。人是由“二气之良能”而形成的, 而其他宇宙万物则是由姻缊之气变化发展后的阴阳二气而成。这样,在本原论的 角度,船山通过二气之良能,清晰地分析了人之生与物之生的差异所在。换言之, 由于人与宇宙万物在气的层级上的差异,是导致人优于其宇宙万物的前提性条件, 也为船山人本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前提。
人与天地万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禀赋了阴阳“二气之良能”而成,阴阳 二气之良能是人与其他宇宙万物相区别的分水岭。人能禀赋“二气之良能”,其原 因在于上天对人之赐予,“天地之产,皆精微茂美之气所成。人取精以养生,莫 非天也。气之所自盛。诚之所白凝,理之所自给,推其所自来,皆天地精微茂美 之化。”“人者,两间之精气也,取精于天,翕阴阳而发其同明。”口喘山承接了 朱子的良能出自于天的思想,良能为“人之独”提供了本体意义方面的诠释,正因 为人具有天的本体论意义,因此人代表的是天地万物之心,天下之生,以人为贵。
“人与物皆生于天下,其并生而不相亲久矣,乃其俱生而易以相杂亦久矣。天下 之生莫贵于人,人全其人而物不干之则治,物杂于人而害与人则乱。”船山以人 为贵,原因在于人所禀赋的是“二气之良能一。因此船山认为人能显天地之妙用,人之心如天地之心。他说:。天地之生,以人为始。故其吊灵而聚美,首物以克 家。明聪睿哲。流动以人物之藏,而显天地之妙用,人实任之。人者,天地之心 也。”船山从天人相绍的角度论证了天下之生莫贵于人,人在禀承天之良能之时。
这种关于善的本然之性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善”,船山称之为“性”,“人物之 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与其间得形气 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日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众 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人取之于天之本然之善, 是人赖以存在的根本依据,如果去除这种“性”。人将与其他禽兽无异。因此,船 山尤其强调人与其他宇宙万物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人有本然之善性。而这种 “性”,是“人之独”,且在一般情况下不易为人所察觉,。而人为五行之秀,二气 之灵,独有人之性者,彼未之省察而不知尔”。正是因为人代表天地之心,天下 之生,以人为贵,因此人能够成为替天行道的主宰者。人能够成为万物之归依而 “统乎物”、“用乎物”,都归因于天命不可违。船山说:“阴阳生人,而能任人之 生;
阴阳治人,而不能代人以治。既生以后,人以所受之性情为其性情,道既与 之,不能复代治之。”由此,天之生人以人为贵,人继天以治,源自于天对人之 恩赐。天对人的恩赐,造就了人在宇宙这个生命场的主体地位。同时使人的这种 主体地位得以张扬。
四、结语 船山是典型的人本主义者,船山哲学是典型的人本哲学。从形上学分 析船山学缘何为人本主义哲学,是阐释船山人本学的另一路径。船山认为人物皆 受命于天,此并不能从形上层面说明人在宇宙这个生命场的主体地位,但却说明 了人禀赋“二气之良能”亦受命于天的当然之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船山人本主义 哲学产生的提供了逻辑过程。船山从哲学的本体论角度。天人合一的角度,巧妙 地从形上层面凸显了其“以人为依”与“依人建极”的人本哲学,既有人本主义哲学 的理论逻辑过程。同时也是人本主义哲学实现的逻辑过程。
作者:陈力祥 第3篇: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人本主义哲学解读 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独立人格、创 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而我国 教学领域长期以来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压抑个性发展,虽培养出 了大量的适应我国建设和改革初期需要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却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新课改是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 势和发展趋势、大量吸收科技文化社会哲学等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全面总 结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推行的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 远、深刻彻底的教学领域的变革,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和攻坚阶段。
目前全国正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纵观历史上的课改经验,课程实施常常是决 定某次课改成败的关键环节,而教师因素又是课改的最终落实者,学生的发展状 况是课改成败的最终评价依据。因此师生关系既是教学研究中的永恒主题也是本 次课改的显著特点和要点之一。为了深入探析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我们从人本 主义的哲学背景出发分析新课改的师生角色定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尽管对其论述的著作、 文章很多,但就其理论基础而言,至今仍争论不定,其主要观点有: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分歧 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知识观和教育本质观的不同,知识观的分歧主要是知识的客观 性与主观性之争(也有人提出用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来消解这种主、客观知识的 争论),客观主义认为知识的主体是客观世界或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主观主义 认为知识的主体是意识据以建构客观世界的主观意义,前者视知识为客观映射于 主观的结果,后者视知识为主观建构客观的结果。这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两种 不同的认识论立场。而教育观的争论表现为对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塑造人”还是 “引导生成人”的不同观点的分歧,所涉及的就是教育改革中一组重要关系——师 生角色的定位。这些争论焦点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当前教育 改革的影响,从新课改的要求和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人本主 义无疑是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下面仅就人本主义加以分析,探讨新课 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定位。
一、人本主义哲学概述 一般认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泛指一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 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体,认为人应 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 生命派生的,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是人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得到真正的实 现,不能认识任何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知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 认识。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渊源于欧洲大陆的 唯理主义,流行于19世纪50年代,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
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
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 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 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 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20世纪上半叶存在主义成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也最具有 代表性的流派,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宣称人是哲学的根本,“哲学就是人学”、 “存在先于本质”、“个人自由选择”等。它真正体现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认为人 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认为人通过 客观的手段所得到的任何知识都是假的,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 真理不是人们的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对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学习观 哲学是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总体反映,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 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纵观历史,大凡具有深刻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无不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受人本主 义思想影响,提出过各种人本主义教育学说,而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以罗 杰斯和马斯洛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基 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潜能和价值,强调人的自 我实现和独立人格。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在尊重和信任的 前提下,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去发展自我、对未来 做出能动的选择;
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 自然地成长,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
人具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这些潜能是人所特有的极其宝贵的内在价值, 充分发挥潜能是人的高级心理需求,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就是 “自我实现”;
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 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它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不是外在刺激 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心、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 与综合性的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 的过程。即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和 班级成员进行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教育要做到:①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 学习活动的主体,尊重学习者的愿望、情感、需要和价值观;
②相信学习者。任 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
④教师必须是有 感情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担当起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学生助手的角 色,让学生觉得他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三、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定位 1.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 的教育思潮,它承袭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教育,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受教 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人性、潜能的发展。其主要观点包括:
(1)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关注和培养一个人独特的发展, 以促进人格发展为根本任务,帮助人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即达到成人的 自我实现。教育要以个人为本位,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教育过程 的自我选择淘汰和“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追求独立判断、独特个性和独立人 格的丰满人性的形成。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他自己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不从属于他的环境,而是可以对他生活的性质作出自由选择。学校要以学习者 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最大限度地允许并提供学生作出个人选择的 学习环境,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在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东西,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马斯洛曾指出:有必要让人们 学会直接地用新鲜的目光检验现实,而不是只研究别人的实践结果,因为经验是 不可由别人代为获取的。
教学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的,重视情感、动机和经验等情意因素的重 要作用,认为:“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Rogers 语)。提倡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和“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 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自己的好奇心”(Rogers,1983)。而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 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3)学生中心课程。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中获得个人 意义。意义不是内在于教材之中的,而是个人赋予教材以意义的。课程的职能是 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课程的核心是 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等)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等)和学生行动整合。这就 必须让学生本身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关心的事情联系起来, 并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课程传递的对象。主张 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的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组织课程。
学生中心课程有两个基本特征:①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 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
②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 的变化而变化的。
(4)意义学习(significantlearning)。与奥苏贝尔的强调新旧知识之间联 系的意义学习内涵不同。它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与个体各部 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左右脑共用的全脑型学习,是一种对个体的行为、态度、 个性及未来行动抉择发生重大影响的学习。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
①个人参与,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②自我发起, 即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知识的动力来自内部;
③渗透性,指学习的行为、 态度及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的学习;
④自我评价,它是使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 一种负责任的学习的重要手段。
2.人本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 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强调师生交流过程中良好的心理交互气氛的作用,要求教 师做到:真诚;
认可;
移情。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和努力建构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被看做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主观能动 性和追求尊严、民主和自由的人,需要被理解、尊重和接受,应充分信任学生能 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师要自我开放、表里如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要尊 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 地为学生着想,以免在师生交互中造成学生精神上的种种威胁和挫折,使学生的 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发展。教师应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应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生 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咨询者。师生地位不是权威和依赖关系而是双向参与双 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应具有高度责任感,要创建合适氛围,帮助学习 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人们 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了学习者的 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由交流。为新课改中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构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王德明等 第4篇: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评析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着重从人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关系,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出现了各种流派的思想,像弗洛 伊德主义、唯意志主义、人格主义、存在主义等等都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历史过程 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思想观点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中两大主要思潮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 中叶社会剧烈动荡的欧洲。
首开先河的是唯意志论,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 主要宣扬遗址之上,意志是世界的源。其中叔本华认为宇宙的本源核动力是自我 生存欲望的冲动,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痛苦就无边无际。
而尼采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意志主义改造为积极行动的意志主义,把生存意志 改造为权力意志。而这种权力意志就是贪得无厌的占有、统治一切的欲望,其中 尼采所谓的“超人”就是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者。
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二代是以法国的伯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和以胡 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生命哲学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生命冲动,现象学主张自我意 识的纯粹内容。
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三代是存在主义,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创始 人是法国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以人的生存状态,人生的意义、自由、价值以及 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哲学上形成了现代人本主义的完备形态。另外,人本主义思潮还有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等。
二、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评析 纵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思想观点,我们 可以总结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几大思想特征:一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 主义关注个体存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体高度重视;
二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 人本主义也是反科学的,与科学主义思潮是相对立的,并且否定人类对自然的认 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步意义;
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多是反理性主义 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浓厚,主张靠人的灵感、直觉等神秘的东西去把握世界;
四 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反映出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对社会冷漠、对人生 凄凉。
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关注个体存在价值这个角度来说,我认 为这种思想观点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讲,西方现代人本 主义高扬认得主体性精神,关注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充分强调了个体的独立 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人们勇敢的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在这一点 上与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的自由存在状态的设计是共通的。但是这种 观点由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所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都不是孤 立的存在着,而是与其生产关系、劳动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等密切联系的。
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则过分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把人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 使人成为脱离自然、脱离社会的孤独的个人。总之,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现代西 方人本主义关于重视个体的价值,特别是在当今充满个性化的社会中,我们在关 注个体存在价值,呼吁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同时,更应当充分批判并摆脱那种脱离 社会关系的个体的发展,应当发扬与社会相结合的精神,在社会和谐中求得个性 的自由发展。
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也是反科学的,与科学主义思潮是相对 立的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我们也应当持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具体地说,现 代人本主义批判科学理性,同时也让我们深刻的看到并了解到科学不是万能的, 从最近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在生物、化学等 方面有所建树,但同时也给我们的食品行业带来了深不可测的大灾难。因此,从 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不仅要求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人文主义的发展,从 人的角度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科学的精神就值得提倡和弘扬。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反科学主义思潮也是不科学的,不正确的,毕竟没 有科学也是万万不能的。科学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物质生,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诸多便利,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大的作 用。
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多是反理性主义的这个角度来说,我认 为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认识到人内在非理性的东西,如欲望、意志、情 感等,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也引导人们在认识到人的非 理性能力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当人们在面临生死抉择或就业 选择时,除理性的分析能力,还应当具备感觉、感知的能力,俗话说”跟着感觉 走“大概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当中也应当具备的一方面。所以,我们也不应当完 全排斥非理性的东西,有时也能用之,并将理性因素二者结合,处理日常生活中 的困难。
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反映出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这一角度 来说,我认为主要是消极的一面。如果对人生、对社会过于悲观,个人自身的发 展就会受到限制,不会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里。特别是叔本华宣扬唯意志论,认 为“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也即生存欲望,而欲望往往是不能满足的,不能满 足就会滋生出痛苦的土壤。因此,这种悲观注意就衍生出了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在面对人生的发展方向,面对诸多纷繁复杂的事情时,如果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 的人总会怨天尤人,杞人忧天,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人丧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 动力。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批判性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观点,去除人本主义关于 悲观主义的思想。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一股重要的哲学 理论思潮,它是西方思想家对社会现实中有关人的问题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 说,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关注人的价值,注重个体自由的发展,这是我们当代 社会应当提倡的,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孤立地发展,不能够与社会脱节,与社会脱节的自由发 展将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也不自身个体的发展。这种脱离社会的个体发展最终将 会自行灭亡,在等待他的将是孤僻、性格扭曲。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现代西方人 本主义思潮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反科学、反理性的认识方法是我们应当批判的。
这些思想观点将不利于我们整个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些理论基本倾向于表达 现代西方社会中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懑,但又苦于找不到正确出路的苦闷心情,他们对人的研究为人类自身的认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王开敬 谢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