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策略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策略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培训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偏弱, 存在许多问题。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 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大管理力度,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在 日常生活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关注和监督。但 是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有限,有待提高,要不断努力研究, 才能对学生展开更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管理研究 目前,很多院校在教育方面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 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质 和性格,能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使学生在 身心健康的情况下进行成长和发展。但是很多院校在进行心 理素质教育时还存在很多不足,心理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导 致无法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作为培育人才 的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措施。
一、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存在问题 (一)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进步[1]。在校园中,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多数都是以自己 为中心。在学校里也是习惯指使他人,心理希望其他学生和 教师都能围绕自己。往往因为这样,很多学生过度以自己为 中心,导致很多学生渐渐远离,使自己变得孤独、寂寞。很多学生被孤立后都会做一些较为逆反的事情和行为来突出 自我、引起关注、增加本身的荣誉感,但是这样做得到最多 的是他人的嘲笑和其他不良后果。
(二)心理承受能力不够 现在普遍学生心理素质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2]。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接受过打击和挫折,心理对自 身能力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在学校里, 很多学生同样也会面对很多失败,比如学生在竞选时落选、 期末考试的时候挂科、与朋友相处不融洽等很多问题。虽然 这些事情都是小事,但是在学生心理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有 时新闻上总会出现学生自杀的新闻。这都说明学生本身心理 承受能力不够,即便是一件小事,都会感到绝望。
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研究策略 (一)改变学生思想观念,改变学生生活态度 职业技术学院多数的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比较前 卫,他们相比较同年龄的学生要更早一步进入社会,学生在 校学习的更多都是实践技术知识,会早一点接触社会上的企 业,所以要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在接触社会时, 根据环境不同和接触的人员不同,心理会不断产生变化,院 校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以保证学生在社会中不会心理扭 曲,走上错误道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和知识的培 训,尽量多次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的心理素 质得到锻炼,并且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行为,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素质教育。改变思想观 念、转换生活态度,都是需要从时间上不断累积、从事情上 不断磨炼的,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 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解决 困难,遇到事情不能畏缩,要积极主动地处理,促使学生能 营造一个健康乐观的心理。因此,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 活态度是至关重要的[3]。
(二)构建心理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心理思想 在学校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学生的压力逐渐变大,由 于本身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而且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 不够完善,所以当出现问题时发现不够及时,导致学生对生 活感到绝望。然而构建心理教育体系能促使心理教育工作有 效地进行。院校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通过一些 现代技术,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测评, 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 进行改正,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 素质。实施心理教育体系,让每层管理都能有一个良好的管 理流程和效果,能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调节。在学生发生 心理变化时能尽快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心理健康的 情况下也会有预防功能,将心理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落到 实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努力。综上所述,大多数院校对 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开始重视,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不断优化自身教育能力,增强心理教育力度。学校和教师要细心、耐心地引导学生,为学生做好心理宿主教育计划,时 刻监督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技 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检测,然后针对学生自身情况进行 素质教育,全力帮助学生达到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瑞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研 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54-355. [2]张彩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队伍建设研 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崇理书院学生党支部为研究对象 [J].考试周刊,2015(91):140,145. [3]刘永立,张忠,赵明星,等.高职院校学生三年教 育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以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电力教育,2015(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