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教育方法3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教育方法3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初探 摘要:部分高校毕业生面临挤压现象,女大学生在社会 职业的选择上却往往处于劣势,民办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在就 业中遇到的问题更加严重,同时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心理问 题。经调查分析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种问 题发生比例较高,心理问题既伤害了学生的健康,又影响到 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就业心理;
心理健康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2003年第 一批民办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特别是2004年4月 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以来, 截止到2014年7月我国民办高校达444所,民办高校 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201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将创 纪录达到749万。部分高校毕业生面临挤压现象。女大学 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却往往处于劣势,由于就业受挫和对 就业的不合理认知,内心迷茫等等原因,心理问题发生的几 率较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调查吉林省内3所民办高校的四年级学 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研究工具:
1、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世界上最 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检查量表,将从十个方面来了解 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人群,国内高校 心理健康测评普遍采用这一量表。
二、结果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 份,回收有效率92.31%。心理正常214人,占有效 回收问卷89.2%,心理问题26人,占有效回收问卷1 0.8%。分析结果详见表一强迫症状检出19人次、占有 效问卷7.9%,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检出11人次、占有效 问卷4.58%,抑郁因子检出8人次、占有效问卷3.3%, 其他因子的检出人数分别为焦虑4人次、敌对3人次、其他 为2人次、恐怖和精神病性各为1人次。经过与全国大学生 常模比较,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于全国常模无差异。
但是个别因子检出率上存在存在差异。
三、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 (一)大学生群体具有智力发达、情绪情感丰富、自我 意识明显、个性张扬、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特 点。因此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 指导培训,学校加大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存在心理困扰 的学生尽快回到学生生活中。
(二)学校应该大力开展针对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 导工作。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存在 只注重就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好的创业就业技能也不能很好地执行。
由于毕业年级学生正在实习找工作阶段,不可能进行集中的 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心理健 康教育课授课模式和心理咨询方式。在离校教育中,针对以 往高发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特别讲解,如就业的自我设定、 角色定位、抗挫折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就业中不至于盲目、 慌乱,提高择业中心理健康意识,遇到就业挫折时能够合理 处理。培养学生优良的就业心理品质。
(三)针对检出率较高的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 因子、抑郁因子进行个体化辅导。1.强迫症状是指以重复 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使个体感到困扰,以致影响正 常的学习生活。对症状轻微者可以在加强体育锻炼,按照自 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工作,寻找生活的兴趣点,来转移注意力, 减缓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针对强迫症状建议到专业的心理 治疗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就诊。2.人际关系敏感是指个人与 社会、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他人相互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处 于劣势或者人际关系紧张,与他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 怀疑和嫉妒心理,不轻易相信他人。尤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 此种问题,非常不利于应聘工作,影响就业。3.抑郁状态 对就业中的女大学生来说非常不利。如问题较轻,大多数人 能够自愈。要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正确面对困难,树 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以一时成功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时失败 而垂头丧气,鼓起勇气,勇于面对困难。如问题严重应到心理医院检查。
(四)采用微信、QQ、电话与在校外找工作的同学进 行有效交流,关注他们的动态,如微信和QQ动态,发现问 题主动联系学生,给学生正确心理指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自 身问题、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在就业难的大形势下,就业压 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内心的焦虑不安越来越强,因就业压力 过大导致的心理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从民办高校女大学毕业 生这一群体出发,来研究就业心理问题,是对以往研究的有 益补充,本次研究既促进了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也是大学 生顺利就业的有力保证。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方法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与国家的栋梁之材,是推动中国 社会发展前进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 景的影响下,大学生通常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出 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对于就业问 题的忽视引起来的,在中国各大高校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 对于大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重点培养,忽略对大学 生的心理教育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方法研究 一、引言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对其心理 教育有一定的重视,致使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较差,极度 缺乏自信,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学校要将实际情况与教学理念相结合,与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对大学生的心理 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本文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 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性探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 研究方案。
二、现阶段大学生面对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大学生存在自负心理。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存在 着想要一步到位找到合心的工作与职位的心理,对于就业为 先然后择业再创业的心理仍然没有树立起来。通常情况下, 一些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过高,普遍认为自己大学四年毕业,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 名牌大学毕业,或者学习的专业比较热门,就自恃清高,认 为自己理所应当的应该有一个较为理想化的职业。这些大学 生总是寻求高新、高职、高起点的工作,就算找不到合适的 工作也不会降低自己的就业期待值。这种较为自负的心理对 就业的影响极大,往往会使大学生失去好的就业机会。[1] 第二,大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完全相反,一部 分大学生由于不能够正确的认清自我,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 时间一长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面临就业问题常常觉得 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的整体能力较别人比较差,达不到 用人单位的水平。所以,在进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由于自卑 心理会导致学生错失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对于一些相对较 为冷门专业的学生以及性格相对较内向的学生更容易出现 心理自卑的现象。[2]第三,大学生存下的焦躁心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满意的工作与 职位,另一方面又会担心被用人单位拒绝,担心自己在就业 的选择上一旦出现误差就会影响终身,并且对未来的职业生 涯没有合理的规划,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焦躁的心理是 必然现象,但是要控制焦躁不能过度。一些大学生整天忧心 忡忡,焦躁不安,甚至严重的会出现失眠的现象,导致大学 生在行为上往往会表现得比较迟钝,经常无所适从。[3] 三、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及方法 对于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教育已经开始逐 渐展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活 动中,第一,教师要分清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区别,不能 将之混淆在一起,要着重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一 项重点教育工作来进行;
其一,逐渐改善课程体系的内容。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拖到大四毕业前才开展, 要当成一项系统工作来进行。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入教学计划 当中,逐渐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系统的讲 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理念。
要掌握更多的实现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进一步引导学生 重视现代心理健康,同德育教育和知识理论教育一起作为人 才培养的必须教育课程。将心理教育融入系统的课程体系当 中,使学生在就业开始前就有了就业将带来的负面情绪,并 且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学校应 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获取心理 健康教育常识;
其二,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学校要设立 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方便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 具体状况。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的综合资料、心 理测试结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记录,等等。档案 的设立要从学生开学起就着手,学校yeoman利用各种报表测 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大体的概况掌握,对学生存 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学校要善于采用多种灵 活的方法进行信息的采集,比如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游 戏测试、访谈法等;
其三,预防早期心理疾病。在对大学生 进行心理教育的前期,要着重于对毕业生前期心理疾病的预 防措施,各大高校要积极建立起一套较为健全的干预心理疾 病的组织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心 理危机的预防以及对因心理压力大产生自杀现象的预防,并 且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疾病的征兆,就要及时 地治疗。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开导,使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现阶段,大学生的就 业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各大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日程 上来,要着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进一步落实,使得大 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并且不断地更新就业理念, 进一步调整就业心态,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与此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瑞玉.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 校园英语(高校版),2014(3):24-24. [2]吴秋懿.国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性探索[J].亚太教育,2015(4):230-230. [3]张海江.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z1):18-18.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 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大学毕业生供 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 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影响因素,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就业创业;
影响因素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高 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未来。
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 在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问题 和新挑战,既存在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 相矛盾的特点,也存在毕业生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矛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 业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据研究,就业心理问题已 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 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1]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 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预防和解决就业问题,应从研究 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着手。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多变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 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 我检验、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准确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 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的前提。很多大学生 认为经过几年的学习,自己在专业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已 具备竞争优势,觉得找工作只是自己意愿的问题,只是求职 时间长短、工作待遇、工作性质的问题,因而盲目自信,就 业期望值很高。但由于社会生活知识、能力和求职经验的不 足,再加上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灵活应 变的求职能力,部分学生求职连续挫折,并体验到了强烈的 挫败感,产生了自卑、怯懦、退缩等消级情绪和无所适从的 焦虑心理,在持久和过度的消极情绪影响下,便觉得自己缺 乏竞争力,慢慢地丧失了求职的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二)盲目的从众心态。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求新求 异求变,容易受社会、校园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新观念新思 潮的影响。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自身视野、经验和学识有限,在面对就业创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 往往依赖和参照家人、老师和周围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 生看到别人在复习考研,自己也准备考研,看到别人在公务 员,自己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创业能挣钱,自己也想创业, 舍其所长,就其所短,就业择业带有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性 和功利性,作出不利于自身、与自己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不 相符的选择,最终一事无成。
(三)矛盾的就业期望。渴望竞争与寻求安稳的矛盾心 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在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 业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给予大学生优厚的就业创业政策 扶持,很多大学生渴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展所长,实现 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同时,在抉择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资金 筹措困难、项目精准定位困难、创业和管理技能缺乏,空有 强烈的创业愿望,在创业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创业实践寸步 难行,于是,相当一部分创业受挫的大学生开始转换目标, 规避有风险和有挑战的工作岗位,追求工资高薪、职业稳定 性和“一次到位”,重新聚焦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 业等工作上,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加剧和放 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国内经济 体制、结构和增长方式等转变及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等原因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弹性系数减低,经济发展对 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减少。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 供给总量在不断增加,连创历史新高。如,我国高校应届毕 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人增至2006年的413万,从2010年 630万人激增至2016年近765万人。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 到瓶颈期。如,2011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 89.6%,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7.8%,2013届大学生离校时初 次就业率为71.9%,2014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为 92.1%,虽比2013年略有增长,但就业后本年内98%的本专科 生发生过主动离职。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导 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二)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高等 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行政办学色彩 依然浓厚,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还存在师资、学 科结构和教育培养模式不合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设计不 系统不完整、专业招生及人才培养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 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等问题。诸多原因叠加 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生 较大矛盾,部分专业 毕业生无业可就。如教育部公布的《2015 年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报告》中就表明,法学、生物工程和 美术学等专业就是连续2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 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差。高校就业创业教 育就是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质、创业精神 和人生规划能力为主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 极创业。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 业问题,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取 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教育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对 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认识观念错位、师资队伍素质 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体系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等 问题和弊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整 体较差,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显示,2015 届毕业生中,74.0%的专科生和58.1%的本科生未来三年有创 业意向。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并不如预想的高。2015届 硕士、本科和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0.6%、1.2%和 2.6%。
(四)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 观念,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与素质、 就业心理、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求职技巧等。目前,源于 中国社会传统、根深蒂固的重社会地位、重物质利益、重工 作稳定和重自我中心的就业理念,依然深深影响着高校毕业 生所在家庭和本人的就业择业观念。很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 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希望选择政府部门、行 政事业单位等工作稳定、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职业生 涯规划过多的依赖家庭背景和亲戚朋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主谋业观念,择业时只谈爱好、 兴趣和工资待遇,却很少谈创新、服务和奉献,自我利益为 中心的倾向明显。如,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5届毕 业生中,56.5%的专科、58.0%的本科毕业生最主要创业动机 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24.0%的专科和27.2%的 本科创业者“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研究表明,高校毕业 生在苏南五市及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社会经济发达地 区就业的比例虽然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一直超过50%, 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比例依然很低,只占2%。总之,由于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及机制改革滞后、人才供给结构及数 量与经济发展快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劳动力市场多重 分割、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等复杂原因叠加,导致和加 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在实行市场化人力 资源配置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只有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 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信号为逻辑起点,不断健全高校自主办学 与自我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应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不 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 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D]. 长春:吉林大学,2010. [2]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