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
《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 一、归纳意象,还原画面 全诗前八句中的意象分别有:江水、大海、明月、潮水、 月光、芳甸、花林、霰、流霜和沙汀。在这十种意象中,江、 月无疑是核心意象。大海、潮水的选择是为了衬托出江流的 广阔与渺远,给人营造出一种阔大无边、横无际涯的感受。芳甸、花林、霰、流霜、白沙的使用则全部是为了映衬出月 光的皎洁,是月得以表现的媒介。因此,这一部分要将几个 意象的主从关系确定之后,再来赏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实 践中可选用“还原法”进行教学,即要求学生根据此八句, 完成一段景物描写,并限定要求(或静谧、或神秘、或纯洁、 或宁静、或凄婉、或柔美,等等)。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这样说。同样的事物,由不同的主体来进行赏析,根据不同 的情感预设的条件来欣赏,其结果也一定是千差万别的。下 面引述两段还原的景色描写:
例1:春潮涌动,涌出一轮明月,江面似与大海相连, 宽广无垠。月华如水,随波而漾。银辉轻洒,将春江浸染成 梦幻般的银色。江流绕芳甸,月色笼花树。汀上白沙,空中流霜,都融入了这一片月色之中 。一时间难以分辨这究竟 是空中的霜珠,还是那洒向人间的月光啊! 例2:在那浩浩荡荡的江流入海处,海天一色,春潮无 边。在目力所遥不能及的天边,一轮皎皎白月挣脱了海的磁 力,喷薄而出。霎那间,海上、天上月华万丈,一束束银辉 似那如椽巨笔四处挥洒,又似天外巨人手持万斛月浪倾泻而 下。月华乘着流水飘飘荡荡奔流四方,来到了一片芳草萋萋 的江畔小洲。月华洒秋树、汀上映白沙。只见得那天幕上银 光点点,似冰晶、似水雾,朦朦胧胧一片纯洁的银色世界。
此外,意象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附着的象征含义也促 使我们要再三考虑。因为本身的意韵,也会致使许多情况下, 意境的判断和还原并不只局限于感性认识,还要再进一步地 加以分析。
二、景为情媒,情为景魂 三、巧妙联想,虚实相生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虚实相生乃是诗歌创作的重 要技法,且诗人历来对虚境的重视程度相当之高。诗人若想 在有限的文字桎梏下,创造出一个丰富而蕴藉的大世界,就 必然要动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春江花月夜》一诗前面两 联乃是眼中实景,三、四、五、六、七、八则是见实景后的 心中所想。虚景乃是实景的升华和再创造,由江流入海处升 起的一轮明月,想到月光逐波而流来到芳甸,照映花林后的 那种似雾似霰的景象,将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张若虚打破 时间、空间的拘囿,眺望千里长江,心怀宇宙八荒。此外“白 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 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 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八句是站在青枫浦上,眼见白云一 片,小船一叶,而进入了想象的空间,想象出一位在楼中孤 寂地等待远方游子的思妇形象。并且对月有很精细入微的描 写,月光洒在妆镜上,洒在捣衣砧上,把一个因思念游子而 彻夜难眠的女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辗转难眠的孤独跃然纸上。
可以说,虚实相生的手法就好似中国传统画中的留白,在现 实和虚妄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熟读成诵,体悟诗韵 WWw.dYLw.NEt以上对于《春江花月夜》意境的四点分析方法来自于前 人的总结,属于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论。张若虚的《春 江花月夜》一诗以意境闻名,因而笔者选用该诗加以分析, 希冀能抛砖引玉,使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意境教学中有 所倚傍,共同为推进诗歌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