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文本的追问视角以《陈情表》为例
管窥文本的追问视角以《陈情表》为例 课堂上没有追问省察,学生的言语生命即使得到阶段性 的丰富,也难以保鲜。基于文本的追问,正是培养学生言语 生命的自觉省察和追问意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培养学生的 文本追问意识有哪些视角呢?笔者现以《陈情表》为例,管 窥基于文本的追问视角的选取。一、文字陈述视角——为何是“陈”情,而不是“诉” 情? 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咬文嚼字,品出文字的浅表层意思, 更要品出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意味;
既要关注文字的内涵意蕴, 也要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因为特定的表达形式往往是为了 更好地、更委婉地表达文字的内涵意蕴。
教学《陈情表》一文时,在学生简述了题意之后,笔者 没有轻意忽略,而是及时追问学生一个为众多读者习见却又 常常忽略的问题——《陈情表》这一题目中,为何是“陈” 情,而不用“诉”情?学生听到追问后,先是一惊,继而低 头阅读、思考、讨论,在接下来的课堂交流与碰撞中,学生 终于发现:从文字的浅表层来看,“陈”是客观陈述,“诉” 一般是尽情倾诉、宣泄;
深入文字深层,“陈”所展现的是 冷静客观的事实或是经过刻意节制的情感小溪,而“诉”所 宣泄的则是积蓄了情感的经历和不必刻意压抑的感情激 流! 二、情感表达视角——究竟是“陈情”,还是“隐情”?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表层去窥探 水面下的言语和情感之冰山。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 说:“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 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 三、方式选择视角——仅仅是陈“情”,还是兼有论“理”? 语言既向我们敞开了一个世界,语言有时又会遮蔽了一 个世界。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引导学生去补充完善学生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自我发现的那个敞开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带 着学生去揭开那个被有意无意遮蔽的语言世界,并最终养成 这种“去蔽”的言语自觉。
学生经过思考后欣喜地发现,李密不仅仅是在陈“情”, 不仅是以情动人,更重要的是,他还适时地论“理”,以“圣 朝以孝治天下”之理来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在家赡养祖母以 尽孝道。在家赡养祖母,践行孝道,显然是与西晋王朝保持 了“高度一致”,如此,李密无疑在陈“情”的天平一边又 增添了论“理”这一极有分量的砝码,其效果绝对不可小觑。
这篇《陈情表》上奏之后,晋武帝的反应是“士之有名,不 虚然哉”,结果是晋武帝“乃停召”。追问文本的言说方式, 可以让学生发现被遮蔽的语言世界。
四、内容追问视角——尽孝,还是尽忠? 王尚文先生说:“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 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说形式,更要引领 学生探索文本形式和文本内容的辩证互动关系,因为没有脱离了语言形式的内容,亦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文本内容与形 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五、态度辨析视角——婉言辞谢,还是坚定拒绝? 笔者觉得此文中李密的态度绝非谦卑、委婉这般简单, 于是追问、提醒学生:“在婉言辞谢之外,你还能读出其他 态度吗?请细读文本,加以揣摩。”学生在笔者追问之后细 细揣摩文本语言,逐渐琢磨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 看似低调谦卑,其实联系上文已经可以看出李密毅然的选 择:在“进”与“退”两个选项中,他两次都坚定地选择了 “退”;
从“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两 句中,更可以看出面对第三次“进退”的抉择,他干脆直接 通过“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宣告——仍然选择退;
即使是“臣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样貌似深情的告白,也是在“愿陛 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条件达成 之后的选择。从李密的委婉、谦卑、感恩的婉言辞谢之中, 我们不难读出他对晋武帝征召的坚定拒绝,只不过这种坚定 的态度包裹在了低调谦卑的“外衣”之下。学生经此探索咀 嚼之后,对隐于语言罅隙中的态度、情感也不再轻易忽略。
因此,基于文本的追问,绝非在做多此一举的无用功;
在文本研读中,养成自觉省察和追问的意识尤为必要。立足 于文字陈述、情感表达、方式选择、内容取向、态度辨析等 视角的追问,可以将学生领入文本深处,去省察、品味特定 的语言形式、特定文本形式所承载着的特定的文本内容、情感,从而窥探到文本所蕴含的有形无形、或隐或显的广阔世 界,进而开阔眼界、滋养生命、丰富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 经过追问的文本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