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贤者一路追随我的教育阅读史
心向贤者一路追随我的教育阅读史 已过而立之年,身旁许多同龄人渐有“成功人士”的范 儿。以教师为职业的我,仍愿以“一介书生”自居。在教育 教学技艺的探求道路上,我是一只后飞的笨鸟。直到工作五 六年后,方才找到一点感觉,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在我还 算是年轻的年岁里,喜欢阅读,也喜欢购书、藏书,只是读 得太杂,属于好读书但不求甚解之徒。好在自己的求知欲未被“碎片化的狂潮”所淹没,好在 在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对那些包装精美的印刷垃圾还有一 点辨别能力。回顾自己在教育阅读方面的经历,实在不敢说 广博丰厚,甚至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浅薄疏陋。但是再一细想, 毕竟每个人的阅读都与他人无关。
对我自己而言,一路走来的阅读经历,如果也可以称为 “史”的话,那便是伴着一本又一本的书香四溢,与我生命 里那些可爱的人们结下一段又一段美好的缘,共同记忆着一 个又一个难忘的故事,化作一程又一程相伴欣赏的好风光 ……一本好书就是一盏明灯,在我的教育阅读生命里,有几 位我最想感激的“点灯人”。
汪春劼:方法不重要,智慧才最重要 翻开《校长风度》这本书,读书如蚕食的我,几乎只用 两天时间便一气读完。心中激动,记忆随之飞回到大学校园 里……那是一座无锡太湖之畔的秀美校园。那时的我,最喜 欢做两件事,一是泡图书馆,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着实也阅读了不少教育教学的名著,《爱弥儿》《给教师的100条 建议》等书成为我今后教师工作打底子的和消磨时光的好伴 侣。
在阅览室里,我常会见到一位高高个子,一身休闲装的 老师,也是捧着一杯茶一坐一下午,还并不知道他是谁,但 身上浓浓的书卷气已令我格外欣赏。另一件喜欢的事便是去 蹭各种选修课,特别是广受好评的文史哲方面的课。听说一 位汪春劼老师的《从大历史角度回观20世纪中国》尤其受欢 迎,慕名第一次走进汪老师的课堂,定睛一看,正是我常在 图书馆里遇见的那位好读书先生。果不其然,汪老师的课异 常精彩,让我收获极大!在课间休息时,汪老师请我帮他倒 点水,原来他也早已注意到了我。
一天下了晚课,我和他一起边走边聊。当得知我是教育 专业的学生,他便问我读书的情况。我向他说了一些苦恼:
“专业课上老师讲的内容理论性强,却略显枯燥乏味,教师 自己都读得无趣,如何能把小学生教得活泼生动呢?”汪老 师对我说:“教学的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智慧才是最 难得的。你看从我们无锡走出去的大师钱穆先生,教过小学, 又教过中学,再跳到北大教历史,完成其教师生涯的‘三级 跳’。无论是当‘孩子王’还是执教最高学府,钱穆都是一 位颇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靠的是什么?就是永远相通的智 慧。我最近正在研究钱穆,你想看的话,我借给你看看先生 的书。”虽只是初识,便如此古道热肠,让我到一想起来心头便泛起深深的感动! 于是,翻开汪老师这本《校长风度》,我提笔在扉页上 写下“吾师新著!本书知识与趣味同生,思想伴情怀并重, 吾读之如重回当年课堂,青涩学生聆听老师教诲!”犹记得 汪老师带着很有韵味的皖南口音说:“这些并不久远的故事 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王栋生:敬畏常识,坚守常理 毕业以后我回到家乡南京,幸运地留在本市名校长江路 小学工作。雏鸟学唱,我立刻就意识到自己经验不足,专业 知识匮乏。周末我便来到新华书店选择教育教学书籍,打算 给自己好好充充电。遍寻许久,却发现种类繁多的专业书籍 中,能让我兴致盎然地读进去的书却寥寥无几。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得越多越好,要能 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力争做一名学者型教师。”王老师极为 看重教师的博学,更看重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要让思想自 由地飞翔。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思考一切,而不应盲从,一 名教师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他的这些 思想真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我无可救药地成了他的“粉 丝”,买下王老师的《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师》等等著 作,在阅读他的作品过程中,也让我对教育教学的常识进行 一番认真地审视。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确需要有创新精神, 但更应该有保守的能力——保卫和守护住教育之常理、课堂 之常识。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往往“欲速而不达”。这正是教师需要坚守的教育真谛。唯有慢慢走, 慢慢看,才能领会教育教学的美丽风景。
说来又是缘分,就在去年暑假的教培会上,王老师为我 们做讲座。他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小学时光,在长江路小学 念书时的老师和难忘的故事。那我们就是校友,这太让我兴 奋啦!在随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中,我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教 学疑问。王老师不仅诚恳地给予解答,还赠我一本《课堂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扉页上,王老师给我写了一句寄语“谢 谢您的阅读!让我们一起成长!”读了王老师的书,站在讲 台之上,我不敢有丝毫怠慢。
周卫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书写者 不可否认,现代人刷朋友圈已成一种“阅读新常态”, 我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和订阅号里,教 育类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比如,令我由衷尊敬的著名数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就常常发布他的原创教育文章,或者 分享他看到的最前沿的教育研究。周老师是一位对教育教学 研究痴心着迷的人。任何时候,只要你和他聊起了教育教学, 周老师都会津津有味地给你说说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说到得 意处甚至眉飞色舞,如孩子般灿烂和纯真。
三年前,周老师刚调入我校时,就听说他是全国鼎鼎有 名的数学教学专家。当时的我,正处于一种对教师工作由习 惯到木然的瓶颈阶段。虽上过一些公开课,评过一些市区级 的荣誉,但似乎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我也明白写作对教师的重要性,并试着多投稿,但都是“泥牛入海”,很快对 写作也便失去了兴趣和自信。得知周老师已发表论文300余 篇时,心中感叹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上完一天课后颇有心得,我便趁热打铁写出一篇教学随 笔。一向有“领导恐惧症”的我很想请周老师帮我指导一下。
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他,他们正好在楼梯口遇见,我略有些 结巴地说:“书记,我写了篇小文章,想请您看看……”当 时正忙的他,没等我把话说完就答道:“行啊,你发给我, 过一会儿来看。” 等到下班前,QQ“嘀嘀”响起,弹出了周老师的信息:
“你的文章很有新意,写得不错,我帮你改了几个标题,推 荐给了《江苏教育报》,将在下个月发表。”幸福来得太突 然!我的第一篇发表的文章就这么诞生了。激动的我回复了 一个“热泪盈眶”的表情。“哭什么?”周老师很是纳闷。
“发表了处女作,我激动啊!”我如实回答。“加油!你会 发表的越来越多。”这对我是多么暖心的鼓励! 一次,我上古诗教学,周老师作为数学名家,竟主动来 听我的语文课。课后,他主动找到我,对我推心置腹地说:
“凯宁啊,听了你的课,我发现你的课堂感觉很好。你可要 在这个宝贵的年龄里多读书,多琢磨课,多思考,多写文章 啊。因为上课和写作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的‘名片’ 和‘通行证’!”面对周老师的语重心长,我也向他倾诉了 自己的迷茫:“我已经三十出头了,总觉得自己年龄不小,成绩太少……”一向豪爽直率的周老师说道:“三十出头怎 么了,我当年也是在三十多岁才开始冒尖儿的。你现在身在 省城名校,条件比我当年好多了。好好加油,以后学校也会 多给你锻炼的机会。”职业生涯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遇见这样 一位“伯乐”。以后的日子里,我对教育教学的钻研便有了 使不完的劲头。
周老师还把他的著作《应答与建构——我的数学教学行 与思》一书送给我。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周老师的教学沉思、 教育感悟,还有他从农家孩子走到名师的艰辛而执着的成长 之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文章是《故事:讲述“值得过的生 活”》,文中写道:我的教育生活自认为可以称得上“值得 过的生活”。“值得过的生活”就是值得“回味”,回味, 可以再现过去时光的美好,让生活多一些甜味,更为主要的, 可以引领自己抑或他人走向“美好”。
我想,教育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更是在读人。周老师 就是在我身边的一本好教材。读了他,便让我懂得真正的名 师是如何坚守课堂的;
读了他,便让我懂得热爱教育是如何 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
读了他,便让我懂得面对生命中 帮助过自己的人,是应该永远心存感恩的…… 儿童:带我向着童年明亮的那方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儿童需要更多的阅读,阅 读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现在的我,还特别想感谢一个人, 一个最让我牵情挂肠的人——我的儿子。每晚和五岁的儿子一起亲子阅读是我最温馨甜蜜的事 情。我喜欢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这首诗,陪伴儿子 一起阅读儿童文学,让我惊喜地发现儿童文学的就像明亮的 那方,把真善美的种子悄悄种在他幼小心田,也鼓舞着我决 不放弃内心的一丝光亮,以欣欣然、亮闪闪的心情,面对每 一天的生活。
对于我,儿童文学的“明亮那方”不应该只属于父亲和 儿子,更应该属于教师和学生。我尝试着从课本走向课外, 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带着学生走在有趣有益的语文学习的 路上。我们每天吟诵着优美的儿童诗,开启课堂前十分钟的 学习。每周读书会上,分享一本儿童文学作品的心得,我们 尝试着将儿童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尝试让学生写儿童诗歌和 小说……阅读儿童文学会生动地把童年的秘密揭示出来,阅 读儿童文学,让我更加懂得儿童的真实全貌,尊重儿童的生 命价值,并引导我思考应如何面对儿童,如何跟童年进行最 美好的对话与交往。
在教育阅读的道路上一路走来,我相信,心向贤者,一 路追随,走得不疾不徐,走得温暖踏实,一直走到心灵出其 不意地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