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师研究型培训技能提升理念和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科教师研究型培训技能提升理念和模式的实践探索 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是教师培训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一般分为教学技能提升培训和培训 技能提升培训两大类。其中教学技能提升培训由于与学科教 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相近,易于为学科教师所熟悉、接受和喜 欢;但是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则与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一定 距离,难于有效地实施。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规模庞大、素质亟待提升,传 统的来自大学的专家培训不足以适应培训的需求,教育部的 “国培计划”和各省市区的“省培计划”非常注重对中小学 骨干教师培训技能的培训,以期能够承担起广大乡村教师的 培训任务。但是用骨干教师为主体来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存 在着教学、教研、培训跨界和交叉等问题,培训的理念与模 式需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吉林省教育学院从2012 年起一直承担着教育部“国培 计划”初中语文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在教 育部匿名评估中2013 年名列全国第三,2015 年名列全国第 二。在项目的研究、实施和改进中,对“研究型”培训技能 提升的理念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与探索。
一、“研究型”培训技能提升的理念 教师培训工作要走专业化实践与探索之路,要树立“以 研究为方向、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核心、以服务为根本” 的培训理念。“研究型”培训技能提升要实现“双能”的目标:能讲授培训专题报告、能组织培训活动,追求以研究的 意识、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气质去培训。
(一)培训对象的研究需求 “国培计划”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的培 训对象,主要是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的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在 培训后将主要承担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任务和乡村教师 培训任务。实际参培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特质是:基本达到了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熟练期,正迈向创造期。处于这个特殊 发展阶段的教师,普遍需要加强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形成独立的教学思想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形成专业的教学 研究成果及培训经验,以胜任高质量的校本及区域的学科培 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从所要承担的培训任务角度分析,教师主要有以下培训 需求:
1.需要加强学科教学研究方面的培训,提升对学科本质 的把握能力。从事语文学科的专业培训,培训者需要掌握基 本的教研方法,对语文学科本质有深度的理解和把握,能够 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教育,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教学 思想,这是做好语文学科专业培训的根本和基础。
2.需要加强培训专题内容方面的培训,提升学术层次, 提高培训研究能力。作为学科培训者,要形成有专业深度的 培训专题。培训专题的选择,既要体现自己专业研究的成果, 又要符合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
培训内容的设计,既要有专业深度和学术层次,又要有指导性和实效性。
3.需要加强培训方案设计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培训课 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组织管理、绩效评估等能力。作为学科 培训的组织者,要能够根据培训的实际需要,设计规范、实 用、有特色的培训方案,有效地实施培训的组织、管理和评 价,完成校本及区域的学科培训任务。
因此,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技能培训是基于学科教学研究 与培训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从研究的角度 去激发教师培训需求的自觉,把培训需求转化为培训动力, 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二)培训主题和目标定位的研究性指向 1.研究性的培训主题 根据培训对象的特殊需求,培训主题指向研究,把培训 主题明确为初中语文一线优秀教师“研究型”培训技能提升 研修。
2.研究性的培训目标 (1)总目标:以培养研究型教师,引领教学创新为核 心理念,以研究化、个性化、精细化和特色化为指导思想, 以教学研究和培训研究为基础,重点提升参培教师的培训课 程的开发能力、活动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师工作坊 主持能力,充分发挥其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 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2)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主要通过专题报告,重点掌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学习 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夯实基础,开阔视野,拓展培训内容 的深度和广度。第二阶段:主要通过到实践基地学校的省级 名师工作室,走进真实课堂,现场诊断校本培训,在参与和 体验式的培训实践中提升培训的研究能力。第三阶段:主要 通过微培训、教师工作坊、培训论坛等主题研修活动,交流、 研讨与改进研修成果,研制具有专业深度的学科专题培训报 告和规范、实用、有特色的学科培训方案,提升培训的专业 技能。
二、“研究型”培训技能提升的模式 (一)注重研究、交流、实践和指导的培训课程1.以研 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2.注重交流、实践和指导的主题研修模式 3.实践性研究的培训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设置的维度分为三大方面: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课程设置为七大课程模块,以实践性 研究课程为主体,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约为70%。
(1)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师德与农村语文教师培训等。
(2)学科知识模块: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师培训课程 标准研制与解读;
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建设等。
(3)教学研究模块:探究中国式教学,引领教学创新;
阅读教学研究;
写作教学研究等。(4)培训研究模块:培训专题提炼与培训方案设计研 究;
语文教材编写与培训;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等。
(5)教学观摩与诊断模块:孙立权名师工作室“语文 教育民族化”主题教研与培训;
石馨名师工作室“经典阅读、 有效对话”主题教研与培训;
王帮阁名师工作室“阅读典与 写作点”主题教研与培训;
等。
(6)主题研修模块:微培训(全班交流专题培训报告 和培训方案设计的作业);
教师工作坊(导师分组指导报告 和方案);
培训论坛(全班汇报、展示典型的报告和方案) 等。
(7)网络研修模块:网络研修平台操作培训课。
4.专业化的培训专家团队 培训专家团队主要职责是负责指导培训课程的设置和 师资的选择;
参与培训的教学工作;
主持教师工作坊工作, 指导教师完成专题培训报告和培训方案;
负责训后教师的学 术指导。
培训专家团队以吉林省教育学院语文学科教授、教研员 和吉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团队为主体,以及 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内知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等组 成。培训专家团队的授课教师中一线教师、教研员所占比例 约为70%。
为有效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切实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各种 实际问题,特为每组教师配备了两位导师,分别是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导师团队在指导教师开展研究方面效率比较 高、深受教师欢迎。
(二)创新性的培训模式 项目实施围绕培训主题,全程开展创新性的主题式培训。
在培训前,做好需求调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科 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设计引领教学创新的、以 实践性研究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围绕培训主 题,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切实解决培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并根据反馈及时改进培训。在培训后,围绕培训主题,基于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进行跟踪指导,指导教师在实践中 应用和提升培训技能。
1.专题报告——双卡教学模式 在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研究能力普 遍薄弱的实际情况,设置具体的培训专题,通过专题报告, 提供典型案例和培训示范,形成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培训内容 和能力结构,夯实基础,开阔视野,拓展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实施培训教学互动卡和评价卡的双卡反 馈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自己介绍和点评专家的特色参与模式, 调动培训专家和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实践培训——主题教研与培训模式 在第二阶段,注重强化体验式和参与式的实践培训,走 进实践基地学校的真实课堂,同课异构,对名师工作室的主 题教研与培训活动进行现场观摩与诊断,交流和研讨课堂观察的结果。这种校本主题教研与培训,能够聚焦语文教学热 点和焦点领域,拓展课堂教学和培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 种基于校本教研与培训现场的观察与诊断,能够切实解决培 训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实际培训技能。
3.任务驱动——主题研修模式 在第三阶段,注重研修成果的生成、交流和改进,把培 训期间完成一个有专业深度的学科专题培训报告和规范、实 用、有特色的学科培训方案作为培训的核心任务,以任务驱 动微培训、教师工作坊、培训论坛等主题研修活动。在培训 过程中,指导教师交流、研讨、改进培训前制定的专题培训 报告及培训方案,并在训后跟踪指导中继续指导教师在返岗 实践中应用和完善专题培训报告以及培训方案。在任务驱动 过程中,构建以研修成果为核心的主题研修模式。
4.网络研修——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培训实施基于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的全程网络教 学与跟踪指导,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为教师研修提供线 上与线下的专业支持与服务。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 式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培训效率,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 术的能力。
5.个性化指导——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双导师通过主持教师工作坊等主题研修 活动,对教师进行分组的、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交流、研 讨和指导教研和培训工作,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在培训结束后,双导师通过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跟踪指导教 师实际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并以课题研究等形式,成为教师 的专业伙伴,进行长期的专业支撑和服务。构建优秀教师成 长个案研究模式,长期跟踪指导,研究和总结优秀教师成长 的规律和特点。
(三)注重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 培训考核评价采取培训过程考核与培训结果考核相结 合、教师自主评价与培训部门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激励 教师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性培训成果的呈现,鼓励教师积极 参与活动,积极参与培训的考核评价,提升教师培训绩效评 估能力。
考核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基础性评价(80分) (四)为研究提供专业服务的网络研修社区 1.适于研究的网络研修平台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开发建设了“个人研修空间 ——虚拟班级——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教师 网络研修平台,并配套建设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内收录了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各学科 吉林省内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及 丰富的微课程资源,为教师研修提供线上与线下的专业支持 与服务。
2.培训过程中的应用路径(1)通过研修平台管理教师,建立虚拟班级、布置和 批改作业、发布培训简报、发布研修日志、公布教师学习情 况。通过评价管理模块监控教师参与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2)发挥研修平台的辅助培训功能。提供选修类微课 程供学有余力的教师自主学习;
按照培训进度,依据课程的 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案例资源以及 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馆藏图书、电子期刊等。
(3)发挥平台的交流功能。充分利用研修空间的“关 注”和“脚印”功能,及时了解到同伴的学习情况,关注自 己感兴趣的同伴并随时与他们交流。
(4)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问卷功能进行训中调研,查 看教师反馈,并依据反馈及时对预设的课程加以调整和完善。
3.训后跟踪指导中的应用路径 (1)通过平台提供的微课程制作模块将培训过程中优 秀的生成性资源制作成微课程,供教师继续学习。
(2)培训中建立的虚拟班级永久保留,便于教师沟通 和交流。
(3)定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培训中感到困 惑的问题并进行整理。
(4)定期开展网络视频教研,采用线下答疑、研讨与 线上专题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踪培训和指导。
(五)解决训后研究的网络跟踪指导 由于参加培训教师来自全国各地,训后都会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在训后3 个月内的培训实践中会出现大量的困惑与 问题。因此,通过网络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教师的跟踪指导, 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培训的问题。
1.跟踪指导工作主要任务 通过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的研修活动功能及吉林 省教育学院视频会议系统持续为教师和研修团队提供3 个月 指导和服务,主要采取网络分散交流和网络集中研讨两种形 式。
2.跟踪指导平台的应用 (1)分散交流:运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中的研 修活动和教师工作坊功能模块,教师与导师之间,教师与教 师之间进行分散交流与自修。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本次培训的 专题,也可以拓展到工作中的其他方面。
(2)集中研讨:通过吉林省教育学院中视频会议系统 进行网络视频集中研讨。在每个集中研讨日,项目组将会上 传培训的相关视频资源,供教师下载学习。
3.网络集中研讨的主题及要求 (1)第一次组长网络集中研讨会。主题是安排跟踪指 导工作,了解并应用视频会议系统,确定主持人,联系组内 教师,并确定研讨会的发言人及顺序。
(2)第二次全体教师网络集中研讨会。主题是交流各 组的培训报告、方案的应用及完善情况;
形式是由班主任主 持,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六)研究性的培训资源建设 1.开发的培训课程资源 主要有培训教学生成性资源:培训教学的视频课程资源, 这类课程资源提供给教师作为训后参考,并报送教育部“国 培计划”资源评审;
教师优秀学科培训资源:专题培训报告 汇编、培训方案汇编,这类培训材料提供给教师作交流,并 提供给下一年度参加培训的教师作参考。
2.培训工作资源 主要有《培训工作简报》《培训工作光盘》(主要培训 活动记录、专家教学实录、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
3.培训所使用的培训课程资源 主要有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语文专题培训报告资源库、 初中语文培训方案资源库;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中的各 种教学和培训资源。
(七)研究性的实践基地 选择培训的实践基地,不重大楼,注重名师,选择省内 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比较完善、有丰厚学科教学研究氛围和 成果的学校。
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语文教研方面拥有孙立权名 师工作室等专业团队,在“语文教育民族化”等课题研究中 有显著成果。
2.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在语文教研方面拥有石馨名师工 作室等专业团队,在“经典阅读、有效对话”等课题研究中 有显著成果。
3.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在语文教研方面拥有王帮阁名师工 作室等专业团队,在“阅读典对写作点”课题研究中有显著 成果。
三、“研究型”培训技能提升的特色与创新 (一)构建引领教学创新的、以实践性研究为核心的课 程体系 项目围绕培训技能提升的主题,设置了专业理念与师德、 学科知识、教学研究、培训研究、教学观摩与诊断、主题研 修以及网络研修等7 大课程模块,突出实践性研究,注重研 培结合,把培训作为教研活动,增强培训的学术研究氛围, 引领教学创新。
(二)全程实施双导师的个性化指导 项目针对教师培训的特点,强调高端学术引领,实施双 导师制。发挥研培结合的优势,整合学院教研成果显著的教 授级语文教研员和省内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语文特级教师, 高标准组建双导师团队,参与培训教学、主持教师工作坊、 负责训中和训后的学术指导工作,实现全程个性化指导,满 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三)实施互动和评价的双卡反馈教学模式及教师介绍和点评专家的特色参与模式 项目的特色培训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培训专家和教师参 与培训的主动性,从教学内容上保证教师和培训专家之间的 零距离沟通,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又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改进培训教学。
(四)开展以研修成果为核心的微培训、教师工作坊、 培训论坛等主题研修活动 项目构建以研修成果为核心的主题研修模式,以任务驱 动微培训、教师工作坊、培训论坛等主题研修活动,注重创 新性研修成果的生成、交流与改进,提升教师专题报告和方 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启发性。
(五)基于名师工作室主题教研与培训的强化实践培训 项目注重强化实践培训,走进吉林省教师培训工作的特 色项目——名师工作室,参与和体验校本研修,提升教研和 培训的研究能力。
(六)基于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实施全程网络教学 与跟踪指导 项目加强信息化在培训中的应用,实施基于吉林省中小 学教师研修网的全程网络教学与跟踪指导,能够有效地提高 培训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科教师“研究型”培训技能提升的 理念与模式等方面所做的实践与探索,其核心目的是要改进 学科教学,引领教学的创新,使学科教学的学业质量更高、课业负担更轻。教师就是教师,即使承担了培训的角色,还 是离不开教学和教研。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不是要把教师培训 成“培训师”,而是要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从研究的 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改进教学、教研与培训,以提升培训的学 术性、专业性、实效性。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与解决路径是 培养研究型教师,引领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 教 师教育研究,2013(03). [2]孙玉萍.基于教师需求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探索 [J]. 中国成人教育,2014(01). [3]陈方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以萍 乡地区为例[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4]储凡静.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的发展瓶颈和改 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3(04). [5]赵岩松.论培训者的角色[J]. 中国科教创新导 刊,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