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视野中的作弊心理
大学生视野中的作弊心理 目的:分析大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方法:采用自编问 卷随机取样。结论: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 也是积极的,不过遗憾的是时下大学生考试作弊泛滥也是一 个不争的事实。而大学生作弊既受来自学生方面考试态度、 功利心态及个性等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强烈的受到来 自教师、学校管理及社会风气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摘 要:
大学生 作弊 心理分析 1.引言 考试是对大学生学习质量进行检验的一种手段,应该 是公平、公正的行为,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 已经发展成一种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首 先要了解大学生作弊的原因。本研究试图从方法上改进前人 的做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力图站在大学生的视角,考 察大学生眼中的学习与考试作弊等问题,从而更真实的揭示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基本思路是:首先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及网络信息,确定问卷的大纲,并 编制出16道题的初测问卷对50大学生(包括刚毕业参加工作 的大学生在内)进行简单而有针对性的访谈——包括面谈、在网上发布访谈邀约等;
其次,对初步访谈收集到的信息进 行筛选整,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包括5道多选题,1道开放式 问题。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09年9月初,选取三所不同层次高校(厦 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调查以不记 名方式进行,统一收发问卷。共抽取3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 收回312份有效问卷。所有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3.0软 件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分析 3.1大学生的学习定位 首先,我们对大学生的学习定位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 所示。有29.6%的人选择“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 想做准备”,44.4%的人选择“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 础”,只有5.6%的确人选择了“没想过”,但是也还有20.4% 的大学生人为念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这说明,大部分 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定位还是很正确的,但仍然有一小 部分人对于自己的目标定位还有待明确。
3.2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本问卷对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2 显示。61.2%的大学生作过弊,26.5%的曾经想过作弊,但因为 不敢而没有付诸实践,只有 12.2%的人敢说自己从来没作过弊。一方面我们惊讶于学生的坦诚,但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学 生报告出来的考试作弊的普遍程度。这明显超过很多教育管 理部门公开的数据,也同样出乎很多研究者的意料。
4.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及其分析 本文对大学生作考试弊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主观与客 观两方面展开。
4.1主观原因 从表3中可以看出,较多的同学认为“平时不努力,投 入学习时间不够,缺乏上进心”、“对所学课程或专业不感 兴趣,为应付考试”以及“为了能拿到奖学金及各种荣誉称 号”是大学生作弊的主要的内在因素。基于此,我们认为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
相关的调查显示,平时不努力、缺乏上进心是导致大学 生作弊泛滥的主导内因。[5]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可能 由于自己的专业或学校不理想,或者认为进入大学就万事大 吉,只要等毕业拿一个文凭就可以了,根本不会想着去学习, 平时不念书、抄作业,到了考试就只能靠作弊来应付了,[6] 其中一些人自我意识比较薄弱,对人生观、价值观也缺乏思 考,因此它们可能会对考试作弊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感。除 了学习态度的不端正。
4.1.2 功利心理与不平衡心理 考试往往会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就业、拿奖学金、评优 评先等关乎个人利益和荣誉的事件,一些学生干部认为还会关系到面子问题,因此许多人为了获得利益、保住面子而不 惜冒险采用作弊的手段。这些人通过作弊获得利益和荣誉被 其他人看在眼里,因此一些人就产生了“别人作弊获得了奖 学金,我不作弊就吃亏了”的心理,于是也加入到作弊的行 列中来。
4.2.1 教师职责不明确 一些教师心慈手软,认为反正迟早都是要让学生过的, 于是划重点、划范围,缩小学生所要复习的范围,其实这种 看似好心的举动,实际上是鼓励了大学生本已泛滥的惰性, 因此也是作弊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教师队伍 中还存在着个别收受学生送礼、帮助学生作弊的成员,这无 疑是在为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提供了便利,甚至可以说是明确 鼓励学生作弊。
4.2.2 考试管理不严格 考场规模过大、座位的安排紧密、考场纪律宽松等都可 能刺激考生的作弊意向及行为的产生。这是考场环境的影响, 另外考试的大环境对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是影响很 大的。
总之,当代大学生总体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也是积极 的,不过遗憾的是时下大学生考试作弊泛滥也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而大学生作弊的既受来自学生方面考试态度、功利心 态及个性等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强烈的受到来自教师、学 校管理及社会风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