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缺陷的护理措施【渝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缺陷与措施】

渝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缺陷与措施

渝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缺陷与措施 渝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缺陷与措施范文 渝东南地区原为川东南地区,归属四川省直管,现已划 为重庆市直管,辖秀山、酉阳、黔江、彭水和石柱五个区县, 是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方便,距离主城区较远、主要以土 家、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区,濒临贵州、湖南、湖北, 属于武陵山区,地势比较复杂,环境较为艰苦。与主城区相 比,在经济、教育、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就 基础教育而言,也与渝西、渝东北两大片区的教学硬件设施、 教育师资和学生生源质量存在着距离。要改变落后的教育现 状,实现新的教育腾飞,重庆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李源田在针 对彭水县的基础教育时,指出“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 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 想的区域教育,更不可能走远”。[1] 一、渝东南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重庆市对渝东南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改观 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武 陵山区的基础教育有了大改观,但由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 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方便,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带来了以 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师流失严重。由于教学环境较差,与重庆主城区相 比,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环境显得相当落后,工资待遇低,住宿条件差,有些老师根本没有住宿之地。人往高处走,水 往低下流,也是正常情况,不仅是酉阳县存在着老师乡村的 从县城走,县城往地区走,地区往主城区走,而且整个渝东 南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这样的现状。但是,一大批的教师流 动就不正常,这势必会给当地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比如, 2003年秋季某县省级重点中学就有23名高级和一级教师流 失,通过“三不要”分别去了一个地级市的省重点中学、普 通中学和主城区的中学,据调查,这个县的重点中学最近几 年到外地中学去的老师都可以组建一所中学,这对学校的教 育教学来说,造成了严重影响,学校不得不从乡镇选拔一些 有经验的老师充实教师队伍,这也无疑是对老牌省级重点中 学的侮辱。

2.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市委市政府实行“一费制” 后,学校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更不可能像主城区那样收取高 价费来维持学校的发展,提高老师的待遇。教师除了固定的 工资外,没有任何其他渠道的收入,其收入还不如普通的民 工。教师普遍教学积极性不高,传统的师德师风逐渐蜕化, 传道授业解惑思想也不起什么作用,教好教坏一个样,备课 与不备课一个样,一节课45分钟上完着数,特别是一部分乡 镇中学尤为明显。一些农村中小学在开始实行“一费制”时, 就连教师用的粉笔也是有限制的发给教师。实质上,在一些 村小一直都存在着“死工资”,教师没有任何福利可言,基 本上是上午10:30上课,下午3:30放学,有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参加田间劳动,清早上坡干一趟 活,回家匆匆吃饭赶往学校,下午放学匆匆赶往坡上劳动。

3.教师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在这些区县的很多乡村中小 学,基本上还是靠教材维持教学,老师拥有的仅是教材和教 学参考书,没有任何其它辅助教学用具,也没有资金购买教 学用具,一些村小学更谈不上拥有实验室做实验了,也没有 图书和教学仪器,电脑对乡村里的孩子来说更陌生,就连他 们用的黑板也是在水泥墙壁上刷一层黑油漆而已。学生的课 余活动也显得单调。在县城区的重点中小学装备了理、化、 生、自然实验室的基础上,还具备有多功能电教室、语音室 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而一些乡镇中小学就只具备常规的电教 和教学仪器等设备设施,对于村小来说,这些资源就望尘莫 及了,他们只能看老师做一些简单的自然、数学演示试验。

4.教师分配不合理。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武陵山区教 师编制和经费不足,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教师严重缺失, 英语和计算机老师几乎空白。在渝东南的很多村小,距离乡 镇几十公里,他们有的是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老师既要上 语文课,又要上数学课,同时还要上音乐、美术、体育和自 然课。有的村小,一个老师还要兼上几个班的课,一天下来, 也是筋疲力尽,声音沙哑。南腰界乡白溪口村小就是这种情 况,该学校20多年来只有本村的一个老师上课,其他老师不 愿意到这么远的山区来,而陈希尧老师就只有在整个偏僻简 陋的学校里一教就是三十来年,他几乎是在一个班上20几分钟的课,把作业布置了,就到另外一个班去上课,年复一年, 直到现在,他仍孤独一人坚守山里的娃娃。

5.教师知识陈旧。由于山区闭塞,很多老师扎根山区就 是一辈子,信息相对落后。而主城区的教学信息不断更新, 他们的教学观念不断开放,知识面不断增广,而居住在山区 的老师,除了教学参考书外,没有任何相关的教学信息,对 于互联网来说,也只是天方夜谭。

(二)学生方面 1.学校生源流失。近些年来,由于到主城区的交通比较 便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一些公务员、教 师、商人、普通老百姓也纷纷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往主城区 的重点中学、重点小学读书,留下来的是一些家庭比较贫寒 的孩子,就在当地附近学校读书。同时,主城区大多数学校 也专门派一些人到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各个学校成绩 优异的学生的学习动态,然后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这些优秀 学生,有的学校甚至还给他们免除学杂费、生活费,每月还 倒给这些学生补贴。笔者曾经在酉阳一中工作过几年,曾任 教的年级第一名同学就被重庆一中引走,这对该年级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对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极大。

2.留守儿童无人管。由于城乡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建 设需要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填充,农村强劳动力几乎全部 外出务工,家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小孩,这样势必对小孩教 育不利,农村中小学生,放学回家,无人照管,爷爷奶奶由于代际关系,总与孙子有一定距离,孩子不服从管教,任性 放流,长此以往,对小孩的成长相当不利。在学校,老师也 只能是课堂上照管一下,学生的具体动机,老师无法识破。

这样,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得不到统一的 交流和沟通,造成隔阂,容易使学生养成心理脆弱、意志薄 弱的趋向。

3.学生求学条件艰难。在整个武陵山区,地理位置分布 较广,山势险陡,崎岖不平,路程遥远,交通不方便,一些 学生到镇上念中学要走几十里山路,到乡中心小学读书多得 也有十几里路程,他们通常是早上天还没有亮就起床做饭, 吃了饭匆匆忙忙往学校赶,放学了还得赶紧回家,几乎是“两 头见星星”,寒冬腊月,春夏秋冬皆如此。在上学或回家的 半路上,遇到狂风暴雨,寒风刺骨也得承受,路上饿了,也 只得在半路上的庄稼地里、小路边偷偷拾“点心”吃,有些 学校在中午也没有条件使学生吃上午饭,要么就在学校偏僻 的地方,用砖头搭起低矮的小房,垂一个小灶,升起柴火, 热起中午饭。学生的住宿条件也很差,比如一些中心小学为 了提高升学率,就在六年级补课,学生路途遥远,就得住校, 住着简陋的寝室,就是教室的楼顶,男女生分开,睡大铺, 有的甚至就睡在教室里,以课桌当临时床铺,第二天把课桌 摆齐整,照样上课。

二、完善渝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对策 重庆市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农村人口占的比例大,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大都市的繁华与地处武陵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区县的差距很 大,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 的基础教育。薄熙来书记在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电视 电话会上指出,搞好城乡统筹对于重庆发展至关重要,这也 是未来五年、十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必须完成 的一大文章,这篇文章做好了,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在我 们看来,渝东南五区县幅员面积约为全市的五分之一多,人 口将近300万,约为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搞好民 族地区的经济和基础教育,就很难真正做到重庆市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成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基础教育。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发达的地方,教育也很发 达,教育发达的地方,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了改变渝东南 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落后面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 着手考虑:
(一)充分认识到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是重庆市整个基础教育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纽带关系。不可忽视民族地区的基础 教育,它在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 的重要作用。发展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办好农村村小,乡 镇中小学,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渝东南地区人们的切身利益, 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孩子求学的关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改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滞后的面貌,各级政 府应该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应该 投入必要的资金改造农村校舍,购买相关教学仪器,改善农 村教师的住宿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在学生求学较远 的学校建立寄宿制,提供给学生比较好的住宿条件,有效的 提供远程教学设备。在建食堂过程中,学校食堂不要以盈利 为目的,应该注重学生的营养。同时也应该投入专用资金到 民族地区的各个区县,重点扶持几所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 防止投资教育专项资金的流失。

(二)统筹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因素的制约,渝东南民族地区的 基础教育普遍低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渝东北 地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坚持优先 发展教育“”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 师工资、津补贴制度”,因此,民族地区更有理由更有信心 办好基础教育。改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合理配置 师资,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老师资源。想办法留住优秀的老 师,特别要注重以情感方式留住人才。从经济方面讲,民族 地区的教师待遇远不及主城区,但从人的价值立场出发,人 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农村教师应有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要推 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乡村教育和城镇教育、主城区 教育的差距,建立村小对中心校,乡中学对县城中学,县城 中学与邻近县城中学、主城区中小学的对口帮助制度,大力推广“以强带弱“”绑架发展”等方式,校际之间可以互派 老师相互学习,乡村教师到主城区去学习,主城区老师到乡 村去义务短期教学,给农村学生输送新血液,同时还可以互 派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本县、本乡镇内,师资配备一体 化,打破校际界限,根据教学需要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统筹 安排任课教师,实现县域师资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开展教师培训工程,逐步建构起“合格教师―成熟教师―优 秀教师―骨干教师―时代名师”[2]的教师培养模式。

三、防止学生外流,狠抓留守儿童教育 最近几年,民族地区的学生外流现象特别严重,一些学 习成绩好的学生,读到中途就到主城区就读,老师辛辛苦苦 培养的学生流走,这势必影响他们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许多 农村家长辛辛苦苦挣点钱,大多用于孩子进城读书和家长陪 读,这给农村家庭增加了巨大的教育成本。要留住优秀学生, 首先就得留住优秀教师,要留住优秀老师,也应留住优秀校 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奖励优秀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 到本民族地区的学校也能培养人才,也能磨练人才,更难能 可贵的是培养他们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关政策措施限制禁止主城区一 些中学为了单纯追求升学利益到民族地区挖取优秀学生。目 前由于留守儿童现象严重,应该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 补,家长应该不定期的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学习 动态、品行。当地政府应尽快解决交通问题,为农村孩子学习提供良好条件,为了避免离学校远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耽 误在走路上,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住宿和饮食条件,给学生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