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心理整合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心理整合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心理整合探究 一、语文与心理结合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发展的广度与深 度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学生 的发展,都要经历同样的过程与规律,从小学步入中学后, 都普遍存在着身心状况和学校生活不相适应的现状,都要经 过那个让人又爱又无奈的青春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村 学生的这种种心理不适应却不能得到即时有效的帮助,这里 有偏远农村地区的共性。之一:父母即时教育与陪伴的缺失 偏远农村的孩子,父母在外面打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父母大都不在身边。之二:农村学校心理教学的现状1.学校 心理教师的组成:校医、后勤人员等,真正有一点心理知识 的很少,有点心理背景又愿意去做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2. 心理课程的设置:课程表上少有学科体现,即使课程表上有 所体现,心理课程的设置大都可有可无。3.教师的教育观 念:大部分教师的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

二、语文教学与心理结合的可能性 (一)新课堂标准的方向性指引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语文课程标准中 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教学是完善人的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 在于要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又是有阶段性的。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 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 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生命全程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 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这是科学的关于心理发展 的论述。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把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 心理发展结合起来,就更可以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到学生 的身心,教师的教学也可以事半功倍,学生更可以飞速提升。

因为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将发展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连续 的教学中,将普通心理学的理论用在阶段的课堂上,对改善 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的工具性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 身心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如果二者运用契合,游刃有余, 学生的发展就如生命之树茁壮、茂盛。

(二)语文教材心理信息的丰富性 (三)语文教师的特殊素养 “语文素养”是当今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教师作 为语文心理渗透的实施者,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更具备 了心理教学所需要的特殊素养:1.丰富的理论知识语文教师 在本学科知识基础上是个“杂家”:中外著作、古今名人、 中外文学风格流派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文 史方面的知识等。这许多的知识,使语文老师的身心和思想 受到陶冶与净化,心胸自然就变得豁达。当这些知识融入语 文教学时,能让语文教师不知不觉中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 生共情、同长。2.关注世界,关注生活的习惯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因此关注生活是语文老师的一个基本的素养。

语文中的选文大都来自生活,或者类似于生活。《孤独之旅》 中的杜小康,他的成长正是同龄的学生正在经历,或者说是 可能经历的过程。如何看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源于老师 对学生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对教材的把握。3.鼓励交流、 善于交流的习惯鼓励交流、善于交流是语文老师教育学生的 统一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长时间养成的教学习惯,让语 文老师在教学时,不仅能够对文本理解透彻,更能探讨学生 的生活,倾听他们迷惘的心声,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心理 健康教育是每一位一线的教师所能关注的,也是可以关注的。

在许多很发达的地方,心理教育可能会有专门老师,或者是 专门的机构去做这件事情,其他学科的教师可以不那么去刻 意地做。但在偏远农村,学生的心理是每一位在一线的教师 所必须关注的。因为这里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与环境 的原因,势在必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着诸多学科优势。

在课堂中利用好教材中蕴含的的心理信息,让心理渗透在自 己的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都能得 到充分发展。不仅真正体现这门基础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思 想性、艺术性特点,更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 审美情趣,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的心理更健康,有利于现在、 有利于将来、有利于自身,更有利于社会。当我们在羡慕春 天的花开时,其实只要享受此时此刻,用心与学生交流,农 村学生的心花也会开在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