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等教育研究职称论文(共4篇):职称论文

上海高等教育研究职称论文(共4篇)

上海高等教育研究职称论文(共4篇) 第1篇: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简介 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建立于1980年10月。目前有研究人员30名,其 中高级职称的4人,中级职称的12人,有2名研究人员分别派往德国洪堡大学和日 本广岛大学进修,现已回所工作;
此外还聘请了上海高校和有关部门的20多位教 授、专家为该所兼职研究人员。

该所现设有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研究室、德育研究室、比较高等教育研 究室、高教史志研究室、编辑室、情报资料室。

10年来,上海高教研究所承担国家和上海市上级部门的研究课题计28 项,完成了一批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的“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 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撰写、编辑出版专著、论文集213本。其中有15项优秀著作、 研究成果茯得国家教委或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嘉奖。

该所的研究课题,包括应用 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史志研究四个方面,以应用研究、现实研究为主。

(一) 在理论研究方面广主要的研究课题有:毛泽东、邓小平教育论述 的研究,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理论,教育思想 的研究,高教管理科学的研究,有关“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的研究。

(二) 在应用研究、现实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课题:高教评估研究、 高教立法研究、高教改革的研究、高校德育和学生工作研究、上海高等教育发展 战略研究。

(三) 调查与研究。毕业生素质调查、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对当前 学生政治观念的调查、教师问题的调查。

(四) 高教史志研究。

上海高教研究所编辑出版的杂志有五种:《上海高教研究》(季刊〉, 刽刊于1981年10月,至今已出版36期,刊载论文1000多篇。《思想理论教育》〔双 月刊〉,已出版43期。《高教信息与探索》,是一份反映国内外高教研究动态的 内部刊物,每年出版25—30期。《高教评怙信息》,是国家教委委托我所办的全 国性教育评怙刊物,1991年起将改为正式刊物。《全国高教研究报刊文摘》由上 海高教所与全国高教情报网、上海高教研究协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每年2期,内容摘自全国500多种公开和非公开的高教研究报刊、杂志。

上海高教研究所是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 育研究会秘书处、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协作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是全市高等教 育研究网络中心。现任所长杨德广,副所长忻福良。办公地点设在上海交通大学 内。

上海高教研究所乐于按受并有力量承担各有关部门下达的高等教育方 面的研究课,为所有单位提供咨询服务,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情报资料、研究成 果,以及为国内高教管理部门举办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研讨会、培训班和专题系外 讲座等。

第2篇: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学术影响研究 学术影响力是评价著作的重要依据,可以揭示著作在学科领域中的地 位和作用。对03301数据库1998—2013年度的数据中收录且引用《高等教育哲学》 论文的数量、时间、作者学历与职称及所属机构和地区、刊载期刊与被引主题的 分布等维度的统计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哲学》被引用频次较高,但引用频次的 分布非常不均衡;
1998年至2010年间引用频次基本呈上升趋势,此后,虽有所下 降,但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引用《高等教育哲学》论文作者的职称、学 历、所属机构以及所刊载期刊的知名度都很高,但作者所属机构大多集中在华东、 华中和华北地区;
少数主题获得高频次引用,其他主题则遭到冷落;
“高深学 问”“认识论和政治论”“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内容既是该书的核心主题,也是对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部分。

约翰,3,布鲁贝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高等教育哲学理论的奠 基人,1974年被美国教育家传记词典评为“教育界的领军人物”①。布鲁贝克的执 教生涯长达45年,对高等教育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其重要代表作《高等教育 哲学》于1978年出版。作为西方第一本以高等教育哲学命名的著作,《高等教育 哲学》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评为1977—1978年度美 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杰出学术著作②。该书首次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并 阐释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内容、对象、价值取向和组织管理等基本问题,对美国 甚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等教育哲学》1987年经浙江教育出版社出 1版引进到我国,30余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把该书奉为研究高等教育哲学 的必读经典。既有学者从整体上解读该著作,如《高等教育哲学镜诠》③,也有 学者就其某一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如《布鲁贝克的大学教育观:普通教育和职业 教育必须携手并进》④。此外,还有更多的学者以该书的某一观点作为论据进行 现实研究,例如《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⑤、《大学的使命 及其守护》⑥、《论高等学校内部权力解构与重构》⑦等。统计发现,1998—2013 年在03301〈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 文索引〈011111636300113。161106301也1:1〇11111-心一’’数据库在本文中被 简称为“03301”中引用该书的论文数量多达778篇,引用频次多达1019次;
除教育 学之外,该书对我国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文学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既然《高等教育哲学》影响如此举足轻重,那么,在这本书中到底有哪些观 点对我国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什么这些观点能够成为被引用和研究的重点,笔者 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其进行探索。

一、03301论文引用《高等教育哲学》分析 “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 内在联系。”⑧通过对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某种期刊、地 区、学科或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 资料⑨。南京大学研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就是专门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 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及其被引用情况的文献研究数据库,因其客观性、权威性、 知名度和认同度都较高,已经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信息查询和计量研 究的主要工具。任增元胃、刘晋飞〇、龚放胃瑥、潘黎〇、杨秦(瑧、范笑仙瑨、 陈新民@等学者都曾基于03301数据库分析和评价某学科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学者、 著作或权威期刊,或者对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把握、评析或预测。

因此,笔者也尝试采用这方法来探索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高等教育 产生过哪些影响,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论文总量与时间分布 被引频次是评价某一著作学术质量高低和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笔者 基于03301数据库统计引用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文献数量〈03301数据库 仅能回溯到1998年且在收录数据时有时间延滞,因此本研究把1998年至2013年设 定为检索时间段X在被检索时间段内,直接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03301论文 数量多达778篇,较高的引用率足以证明《高等教育哲学》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 研究者的高度认可。从16年间的变化趋势(图1〕中可以看出,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03301论文数量从1998年的12篇增至2010年的117篇,基本呈上升趋势。

尽管2010年之后,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03301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其 引用量一直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因此,整体上来看,《高等教育哲 学》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在高等教育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群体,笔者对引用些学者的职称、学历和知名 度都很高。其中具有副《高等教育哲学》的学者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这教授及 以上职称的学者有418人,而具有博士文凭的学者更高达587人,占总人数的 75.4%(见表1〉。此外,根据龚放统计,2000〜2004年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共有 63位学者在《教育研究》发表文章篇数最多〈皆超过14篇产,这些学者对教育学 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可谓是我国教育学领域的中流砥柱。而在这63位学者当中, 就有19位学者曾在03301期刊上发表了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论文(表2〉,如 潘懋元、眭依凡、冯建军、胡建华、张楚廷等皆是高等教育学领域中的著名学者。

此外,瞿振元、王英杰、张德祥等3位学者虽不在这63位学者之列,但他们作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会长或副会长皆在有关会议讲话和相关谈话中引用和关注 了该著作。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哲学》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较大的 影响力。

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机构及地区分布 经笔者统计,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机构共有222家,“985工程”和“211 工程”高校均名列其中。在引用该著作的文献数量达8篇以上的20家机构当中, “985”高校占11所,“211”高校占17所(表3〉,且17所“211”高校在03301上发表 引用《高等教育哲学》文章的数量占总引用文章数量的46%。从引用《高等教育 哲学》的机构构成上还可以看出该书所产生的区域影响特点(图2〉。03301数据 库共收录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文章778篇,其中有639篇分布在华东047篇)、 华中〈173篇)和华北〈119篇〕3个地区,可见该书在我国这3个地区的认知度、 受关注度和影响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各个地区之间引用《高等教育哲学》存 在的较大差异与我国高校分布、高等教育学学科布局、学术组织的构成、研究者 的偏好以及学术产出能力等因素高度相关,同时也与各高校教育学专业推荐的经 典必读书目有一定相关性。

(四)刊登引用《高等教育哲学》论文的期刊 分布权威期刊,可见《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领域的影响之大。但《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的影响又不仅仅限于教育学学科领域。根据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学科分类统计(学科分为10大领域、168个学科:),引用该 书的论文还分布在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文学等30多个学科领域,甚 至在自然科学领域(例如数学和物理学〕也有学者引用,因此《高等教育哲学》 学术影响的辐射范围是很广泛的。

二、《高等教育哲学》被引主题的分布及相关分析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把“高深学问”作为论述的基点,以高等 教育哲学认识论和政治论之间的矛盾作为探究高等教育的主线,把其高等教育哲 学思想划分成8个主题,以每个主题为一个章节来加以阐述,而哪些章节或主题 成为了我国学者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就成了统计和分析的重点。

笔者以8个主题词为单位来统计《高等教育哲学》各个章节被引的频次 (图3〕。从统计结果来看,这8个主题均被多次引用,引用总次数高达1019次, 但不同主题被引用的次数分布却非常不均衡。其中,引用最高的主题为“高深学 问”,频次为402次;
引用最低的主题为“学术道德”,仅32次。此外,仅“高深学 问’’、“学术自治”和 统计发现,引用《高等教育哲学》排名前17的03301期刊皆被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而其中的13家期刊同时也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收录。此外,仅这17家期刊发表的收录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文章就达571篇, 占总数的73,4%(表4〉。这些期刊皆是国内教育界的学术自由”这三个主题被引 用频次就高达760次,占到了引用总频次的75%。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哲学》 这本书中,并不是书中的每一个主题都对我国的教育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产生较大影响的仅是书中的部分主题或观点。这些被高频次引用的主题和观点不 仅可以视为探讨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重点,也可作为各大高校安排名著选 读课程或遴选教育学必读书目的重要依据“高深学问”这一主题被引用频次最高, 是因为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把“高深学问”作为探究高等教育问 题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 的争论一一大学究竟是“象牙塔”〈探索高深学问〕还是“服务站”〈满足社会需求 八或者大学是追求“闲暇的好奇精神”还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这个问题不仅在美 国等西方国家,而且在我国也是长期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 教育大众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市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增大,国内学者对其关注度 也会愈来愈高。此外,从图3还可以看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界,学者对“高深学问”、 “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宏观性理论的研究比较多,对大 学教学、课程等实践性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涉及到伦理道德、大学人文精神 等价值观方面的研究更是不足。美国学者博克曾经说过:“假如一所大学不愿意 认真对待其道德问题,那么它就违背了对社会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因此,我国高 等教育研究者必须要对有关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价值观等问题的研究给予更多 的重视。

三、《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核心观点解读 1,《高等教育哲学》中的哪些观点或核心概念对中国教育学界产生的 影响最大,它们是国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当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些观点或核 心概念,这些问题值得深入考察。笔者统计了778篇03301论文中所引用《高等教 育哲学》中语句的频次,尤其是各章节被引用频次超过20次以上并且排在前10 位的观点(一)对“高深学问”的解读1何谓高深学问。高深学问的高深之处不仅指 其高深程度,“而且还指高深学问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即使有些是已知的,也 是极其深奥和神秘的,凭借一般人的才智较难把握”瑑。关于布鲁贝克对高深学 问的描述,我国学者刘金玉认为,布鲁贝克虽然描述了高深学问的高深特征,但 对“高深”含义的解释却是含混不清的。刘金玉认为高深学问总是和一定的“范式” 相联系,高深学问具有私人性和默会性,并总是在智慧的范围里成长@。

2,为何需要局深学问。首先,局深学问是大学产生和延续的根基,即“凡 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性和机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那个地方,就会有大学” 瑦。其次,高深学问是高等教育哲学存在的所有问题的共同基点。无论哪一种高 等教育哲学观(认识论、政治论、智慧论、生命论及其他〉 关键的哲学问题就是去寻找高等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而这 个基点就是高深学问@。再次,高深学问是大学教育活动的前提。蔡元培说过: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瑨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为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瑩因此,大学所教授的是关于高深学问的知识,所培养的是掌 握高深学问的人,所研究的更是高深的学问。

3,如何选择高深学问。大学诞生伊始,就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高 深学问自然是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恰如伯顿,克拉克所说:“甚至在中世纪大 学相对简单的机构中,教授们保存、提炼和传授的是他们以专家见长的特定知识 系统。瑒即高深知识的传授。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社会对于人才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结果必然会对大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一一如何选择 和组合高深学问造成困扰。在布鲁贝克看来,高等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要选择普 遍性、原理性的高深知识,也要选择专业性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将两者融合, 最终实现普遍知识之上更专业,专业知识之下更基础的教学目标。

4,高深学问的传授对象。自大学产生至20世纪,在很大程度上,高等 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少数学术精英。因为大学教授的内容是高深学问,而高深学问 比普通教育的内容更复杂、更深奥,那么自然只有那些有能力学习比较复杂和深 奥的高深学问的人才被允许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但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逐渐 走向了社会的中心,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仅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愈来愈大, 而且对于个人职业地位及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上起到分配作用,从而使高等教育 面临重要抉择一一究竟应该让哪些人接受高等教育。在布鲁贝克看来,应该建立 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即建立一个包含了实行精英教育的尖子大学和面向大众的 初级学院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且主张建立一个包含多种专门知识(这些知识有 的比较深奥,有的比较浅显)的高深学问体系,以便适应各种层次大学或学院的 需要。这在本质上是一种高等教育的内部双轨制。

5,认识论”与“政治论”的张力 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 响最大。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定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 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 则以政治论为基础。”瑒前者把对“闲暇好奇”精神的追求作为目的,认为高深学 问选择、传递、批判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学术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而不受学 术价值的影响;
后者不仅把“闲暇的好奇”精神作为探索深奥知识的目的,而且更 强调知识的政治目标和为国家服务的目的,知识的最终价值是解决现实的社会问 题。可见前者的逻辑起点在于个人需要,而后者的逻辑起点在于社会的需要,因 此两者出现冲突就不足为奇了。而所有冲突的根源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 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的影响,而政治论的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的问题”瑣。

在我国,对布鲁贝克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的解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主 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信奉“认识论”的学者认为,我国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长期主 要以政治论为基础,出现过于功利化与市场化的趋势,大学对“高深学问’’的追求 这一本质属性发生了动摇,因此我国大学应该排除价值影响,回归追求真理的本 性瑤。二是信奉“政治论”的学者认为,“大学满足政府与社会的需求是其存在与 发展的依据”@。如果固守象牙塔式的学术传统,高深学问就会有无人问津的危险,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服务瑒。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采取中庸 立场,赞同布鲁贝克采用实用主义解决 6 “认识论”与“政治论”之间矛盾的主张一一现代大学既受到“认识论’’的 影响又受到“政治论’’的影响,大学兼具教学、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 理念与职责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性共识。唯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赢得社会和 政府的支持,才能使高深学问自身的本体性功能得到实现@。四是部分学者对于 布鲁贝克提出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提出了质疑。张楚廷教授认为根植于认识论 和政治论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哲学太偏于用理性主义来解释高等教育,缺乏对人 与生命的关怀,应建立以“人”为基础的生命论高等教育哲学@;
周光迅教授从哲 学与教育的关系着手,论证了以“智慧”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更合乎教育 与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了智慧论高等教育哲学@。无论是“生命论”还 是“智慧论”,都是在借鉴和批判布鲁贝克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基础上所逐渐产 生的本土化高等教育哲学理论,体现了我国学者的原创精神。

学术自治”何以可能 “学术自治指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法人机构,不受政府、教会或其他任何 机构的控制或干预,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施。”9 作为大学最悠久的传统之一,学术自治是每—所大学自始至终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学术自治 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高深学问是超出一般性的知识,是复杂的甚至是神秘性 的、只有专家型学者才能够深刻理解的知识,因而在知识问题上,就应该让专家 型学者独立自主地去解决;
从实践上讲,如果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话,就应该 让教师掌握学术活动的控制权,比如“应该开设哪些课程以及如何讲授这些课 程;
谁最有资格来学习研究高深学问(招生:);
哪些人达到了毕业的要求;
谁 有资格成为教授;
自己的学术自由有没有受到侵犯等”1瑓。

在我国,几乎所有学者都在强调学术自治重要性的同时,赞同布鲁贝克 关于“学术自治有限性”的观点。布鲁贝克认为学术自治“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 不能完全交给将军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交给教授们决定” 瑢。学术自治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绝对意义上的学术自治是不存在的。原因有 三点:首先,绝对的学术自治一定会要求绝对的经费独立,这种程度上的学术独 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大学由于经费问题必然要接受政府、企业或个人的资助,一旦大学接受了这些资助,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这些力量所带来的附加条件。其 次,在学术知识价值选择上,学者能否诚恳公正公平地考虑到民众的利益,这均 需要判断和监管。再次,假如学术自治过分集中,大学就有可能只关注学术本身 而忽略社会和人的需求。由此可见,大学自治必然会受到外部的干预。

就大学的学术自治与外部干预的关系问题,布鲁贝克认为,大学管理机 构的组成人员可以由校外人士和校内学者两方面组成。因为由校外人员组成的管 理者,更能在代表公众对学院或大学的兴趣以及把这些院校的观点向公众解释清 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校内学者又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以保持相对的自主 性。“缺少了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
缺少了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和僵化, 最后必然与公众的目标完全脱节。”@。而在我国,一方面权力是国家意志和社 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决定着大学发展的基本性质和方向瑓,政府要 对大学进行适当约束,大学在维护自身学术自治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和义务;
另一方面,大学是一种学术机构,政府也要考虑其权力的特殊性,不宜 过多地干涉甚至削弱大学的权力。总之,只有在大学自治与政府控制之间保持平 衡,大学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的存在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

学术自由”的限度 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与学术中立是美国大学长期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学术准 则瑥。美国哲学家胡克把学术自由定义为“学术自由指的是在专业上够资格的人 享有自由去探讨、发现、出版并教授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看到的真理。这种 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听从任何权威指挥,除非该种限制及权威来自于运用理 性的方法在那些专业学科中建立的或获得的真理或结论”瑦。对于学术自由存在 的合理性,布鲁贝克引用富奇斯的话:“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个支点:
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瑓在这三个支点中,我国学者讨论最多的是认识方 面的〈引用达25次久“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 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瑓可 见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和保持学术纯洁性的前提条件,是大学成长的精神支柱。

恰如布鲁贝克所说:“大概没有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 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防止 7 这种威胁,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永远不能放弃。”瑩我国学者几 乎都赞同要捍卫大学的学术自由。另一方面,布鲁贝克认为学术自由是有限度的,“假如学术自由毫无限 制,就像经济上的不干涉主义没有限制一样会成为灾难”瑠。对于该观点,国内 学者也普遍持赞同态度,如蒋洪池认为学术自由应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要受到 政治、法律、经济和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并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要求@;

李文兵认为在学术界内部,不能把学术自由当作没有缰绳的野马而任意驰骋,无 论是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大学,还是作为学术研究者的学者个人,都应该对学术 自由有一个限制@。

既然学术自由是受限的,那么这个限制是什么?布鲁贝克认为大学在享 受学术自由的同时应当承担学术责任。恰如唐纳德,肯尼迪所指出的:“与学术 自由互为补充和对应的是学术责任。但后者却鲜为人用。在我们这样的民主社会 里,这二者被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瑣用哈耶克的话讲:“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 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其行动的结果,接 受对其行动的赞扬或谴责。自由与责任实不可分。”瑤我国研究者认为大学在享 受学术自由的同时不仅要承担学术责任,而且要遵守学术道德,更要受到政治、 法律、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瑥。

无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布鲁贝克的《高 等教育哲学》都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快 速发展和深刻变革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难题,《高等教育哲学》 无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意义。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毕竟源自 美国,是以美国社会历史为背景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高等教育 哲学》如何真正本土化,那些备受冷落的章节和观点为何不能在我国落地生根等 问题,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

第3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30年:研究者与研究机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