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在辅助学习思维的研究】

SNS在辅助学习思维的研究

SNS在辅助学习思维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Web2.0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新型的技术和网络形态,丰 富的服务和应用也接踵而至。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 于互联网的认识,交互频率和范围也因此增大,其重要应用 之一―――SNS服务及SNS软件为用户的有效交流与协作提 供了强大的支持,最大程度地拓展了个体之间互动的领域和 层次,改变了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方式。网络学习的推广和普 及,为发展SNS平台将个性化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带来 了重要启示。SNS的全称为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 会性网络服务),其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anleyMilgram在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即“你和任 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 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1],创立面 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并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 扩展自己人脉的平台,它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网络软件和网站, 这个内涵也是全文所支持的观点。如今的SNS平台比较普遍, 它既包括各类SNS工具,又包括综合性较强的SNS网站。SNS 工具如:Blog、Wiki、Tag、Podcast、Google、SocialBookmark、 RSS等,而SNS网站如国外的MySpace、Facebook、Cyword、 Mixi、Twitter、Graasp;
国内的如开心网、人人网、QQ校 友录、搜狐白社会、5i.com、5G等都属于大型综合性SNS平 台。SNS平台支持多种学习类型,其中学习科学领域较多关注的是SNS平台支持下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 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 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间进行分析和联系, 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的学习[2]。与深度学习对应的是浅层学习,即没有深刻领 会概念原理,只是对知识不断地重复和记忆,无法形成高阶 思维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高水平思 维和批判性思维。Lewis和Smith在1993年给出了“高水平的 思维”的详细定义,“高水平思维是指人将新信息和记忆中 储存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重新组织,以达到一定 的目的,或在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找到可能的答案的过程”。

从对高水平思维的界定可以看出,高水平思维是深度学习的 核心特征。JanHerrington和Ronoliver指出,高水平思维中 存在大量的意义单元,这些意义单元被分为不确定、活动路 线、判断、多种视角、赋予意义或元认知类别[3]。钟志贤 在《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一文中提到,高阶思维 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 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 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 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高阶思维的定义可以发现,高阶思 维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4]。不难发现,高阶思维和 高水平思维本质上并不存在区别,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两 个概念可以互换,因此,后文提到高水平思维时也指代高阶思维,反之亦如此。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 和观察法。一方面,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008至2011年间关 于“SNS支持下的学习”、“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的学 术论文进行检索、比较和分析,共找到了79篇文献资料,并 对其中最为重要的34篇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另一 方面,通过观察法,将长期使用SNS平台后得到的数据进行 了归类汇总,在前人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结论核实 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得到研究成果。基于对文献数据普适性 和有效性的考虑,选取的文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选 择标准如下:(1)文献的语言分为中、英文两类。中文文 献源自于中国知网(CNKI),采用清华同方CNKI跨库检索功 能,检索的数据库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数据库,主要包 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英文文献主要是和Graasp平台相关的两篇文献,来源 于该平台的开发者,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名专家 DenisGillet博士。综上,检索到的期刊论文质量都比较高, 基本上可以保证数据的代表性。(2)文献的发表时间限定 于2008-2011年间。(3)检索项限定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 词包含深度学习、网络学习、SNS学习、社会性网络学习、 分布式认知、个人知识管理、高阶思维、Blog学习、Wi-ki学习、Google学习、Podcast学习等。检索结果如下:共检 索到相关文献79篇,2008年14篇,2009年17篇,2010年15篇, 2011年33篇。通过对摘要及原文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发现,与 文章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有34篇,主要发表在《中国远程教 育》、《现代教育技术》和《开放教育研究》几本刊物中。

著作选取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内容的可靠性和代表性,与全文 内容的相关度,以及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术研究的最 新成果。因此,我们主要选择了《国外网络教育研究与发展》 和《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两本著作。

(二)研究样本笔者从研究的五类平台中分别抽取了几 个有代表性的站点进行重点调查和分析。抽取的依据是:在 目前比较热门的博客中,选择了部分教师用于教学活动的博 客大巴和新浪博客。Wiki类型包括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和互 动百科,选择了其中功能较为完善、实践案例较多的维基百 科和互动百科。优酷网和土豆网是现在技术较为成熟、应用 较广的典型Pod-cast,二者也曾被用于学习活动。Google和 Graasp本身就是优秀的综合性平台,选作研究样本可确保研 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研究内容科学与技术教育领域的著名教授 DavidMioduser博士、RafiNachmias博士(1999)等人统计了 大约500个教育网址,从知识维度、教学维度、交互维度、 技术维度对样本进行了分析研究,以说明站点对网络学习的 促进作用,可见这些维度的设置具有一定科学性和代表性,我们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以SNS平台在促进深度学习 方面的条件分析为核心依据,选择目前可用于深度学习的五 类SNS平台―――Blog、Wi-ki、Podcast、Google和Graasp 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中提供的有关数据,借鉴前人经验, 从知识维度、技术维度、交互维度、学习维度四个方面对SNS 平台支持下深度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三、现状分析 (一)知识维度通过对SNS平台的长期观察和探究,结 合综述理论得到以下有关知识维度的研究成果。

1.知识的呈现结构知识的呈现结构是指知识层下面的 组织模版,如线性、分支、网状和模块化结构。线性结构不 利于学习者的掌握和吸收,也不具备在多种知识之间灵活跳 转的特性;
而非线性的结构有助于学习者从概念的一个层次 到另一个层次,同一知识可以反复认识,促进对学习效果的 反思,最终使学习深度逐步递进,思维水平得以提高。(1) Blog知识的呈现结构。知识模块化是博客大巴知识结构的最 大特点。将分类后的知识存放在风尚、行者、生活、色界四 个模块之下,每个模块又分为多个子模块,所有模块都包含 了具体知识。主页按照更新顺序对热点博文进行排列。另外 知识还以Tag标签的形式进行非线性组织,每个标签都是一 个超链接,链接目标是具有相同标签的博文列表。链接结构 可以方便学习者在资源之间自由跳转,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 度。新浪博客的首页都是热门知识及焦点话题,和博客大巴相比,新浪博客的公共主页显得比较凌乱,内容较多,知识 呈现得不够直观和清晰。相似的是,新浪博客也采用模块来 组织知识,且模块的类别比博客大巴更多。新浪博客的个人 主页知识结构比较清晰,但结构形式略微单一,主要采用标 题分类、Tag标签整合知识,形成分支结构。(2)Wiki知识 的呈现结构。互动百科呈现的知识结构非常清晰,主要通过 关键词和词条对内容进行分类,另外使用Tag标签辅助管理 资源。知识结构呈分支状和网状,总体框架是分支结构,父 分类下包括许多子分类,每个子分类又与相关分类连接;
相 关词条之间是网络结构,通过超链接可任意跳转,每个词条 都能对知识进行扩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动百科提供了 知识地图,使站点的知识网络一览无余。维基百科和互动百 科采用了相同的结构,优势是维基百科对下级类目作出了非 常细致的划分,缺点是知识的呈现不如互动百科直观。(3) Podcast知识的呈现结构。优酷和土豆也是采用知识模块化 的形式,大模块下分为子模块,大模块按视频作品的类别进 行划分,小模块根据关键词或节目内容进行归类。缺点是某 些小模块标题不易理解,导致知识的呈现不够直观和清晰。

(4)Google和Graasp知识的呈现结构。这两类平台的知识 结构都以网状形式呈现,通过链接在不同知识之间来回跳转, 更侧重于扩展知识的广度。另外Graasp采用Tag标签对知识 进行分类和关联。知识结构比较清晰。总体上看,五类SNS 平台都是采用了非线性组织的方式,其中知识结构最为直观和清晰的是Wiki,采用了分支和网络相结合的结构组织信息, 促进深度认知的有效发生。知识结构的清晰程度从高到低依 次是:Wiki>Google>Graasp>Blog>Podcast。

2.知识的呈现方式SNS平台知识的主要呈现方式可以划 分为媒体形式、链接形式和集成形式三大类型,每种类型又 包含多种具体方式,观察结果见表1。导航目录、链接资源 和实时更新是五类平台都采用的资源形式,除了Podcast外, 其他平台使用了文本、图像和交互图像,可以看出,SNS平 台的信息主要通过这六种渠道进行传播。作为视觉方式的动 画、图表在部分SNS平台中很少见,因而对感知觉通道偏好 于视觉的学习者来说难以通过观察习得知识。Blog和Wiki中 音乐和视频的却乏,也不便于听觉型学习者进行认知。导航 目录、链接资源以及互动百科提供的知识地图,可以有效帮 助学习者搜索知识,指导其完成概念交互。Google提供的数 字图书馆服务,能让知识以电子书的形式呈现。维基百科和 互动百科中的知识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时,相当于一个库存单 元,当N个单元聚合起来后,就呈现为一个庞大的整体,即 知识库。实时更新的知识可以方便学习者了解前沿信息和同 伴动态,及时转变陈旧观念。Podcast、Google和Graasp提 供了集成软件和单机软件,使资源形式更加丰富,最大程度 地支持了学习体验。结论:五类平台中Graasp和Google的知 识呈现方式最为丰富,有11种,因此,对促进深度学习非常 有效;
而Wiki包括了9种知识形式,促进作用次之;
Podcast含7种,作用再次之;
Blog只有6种,促进效果不太理想。

3.知识类型在SNS平台上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能够帮助学 习者习得非良构的知识,增强研究交流的技能,促进反思能 力的不断提升,有助于意义建构。在发表个人言论的同时, 学习者可以展示个人的学习和知识才能,形成创新思维。通 过与学习伙伴或教师的交流,学习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吸收知 识,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知识可以分为事实类、概念类、 技能类、原理类和问题解决类五种。通过观察发现,知识种 类最完善的平台是Google和Graasp,涵盖了所有知识类型;

Blog倾向于呈现以人际交往为主的技能类知识,其他方面的 知识也有所涉及,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比较欠缺;

Wiki包括了大量事实类、概念类、原理类和问题解决类的知 识,但人际交往为主的技能类的知识较少;
Podcast主要涉 及作品的制作和交流,因而缺乏事实、概念和原理类知识。

从学习效果上看,Google和Graasp提供的知识类型非常全面, 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要求,因而获得的学习效果最好;

Wiki上技能类知识虽少,但原理类和问题解决类知识丰富, 也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Blog和Podcast在知识类型的设 计上还没有完全达到理论标准,因而不能较好地促进深度学 习。

4.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流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组 织(知识的整理及原有图示的更新)、知识表达和交流(知 识的传播)、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几个步骤。经长期观察后发现,Blog在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方面作用稍弱;
Wiki的支 持作用主要表现在知识获取、组织、表达、共享和创新上, 对知识交流的作用不明显;
Podcast的知识获取、表达和共 享作用显著;
Google和Graasp的支持性表现在整个知识管理 的过程中。所以,五类平台的个人知识管理效果整体良好, Google和Graasp的管理功能较Blog、Wiki、Podcast强大, 效果也更为明显。各平台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详见表2。

(二)技术维度技术维度采用观察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 式进行研究,“学习者对Graasp资源功能使用情况”的数据 是基于内容分析法得到的,其他数据则通过观察获取。SNS 作为集成于Web2.0平台上的工具,符合分布式认知的“去中 心化”理论,由用户主动创造内容,并通过人际关系传播信 息。从技术的角度看,Blog强调以文章的形式在网络中实现 信息共享,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 Podcast是一种视音频的创作共享技术,Google提供的主要 是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用户网络服务,Graasp侧重的是空间 和各类工具的聚合技术。1.技术功能如表3所示,SNS平台的 类型依据其主要功能进行划分,Blog和Wiki表现为文本图像 功能,Podcast侧重视音频功能,把这三种平台都归为SNS工 具;
Google提供了许多服务,但这些功能没有固定在一个整 体环境中,归为SNS服务类;
Graasp是一个集成多种工具的 学习平台,其功能完善、综合性较强,因此归为SNS网站类。

观察表3中的各行,可以发现:(1)Blog的编辑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个人编辑的层面上,博客大巴虽可以进行多人编辑, 但有权限设置,新浪博客没有多人编辑功能;
资源的传播方 式更侧重于分享转载,在上传下载方面,博客大巴可以上传 文件,但不能下载(图片另存为和文本复制除外),新浪博 客不能上传和下载文件;
Blog的通讯类型都依赖于异步通信, 比如:留言、发帖等,不具备即时通讯功能。(2)Wiki特 别强调多人协作编辑的方式,这点区别于Blog。互动百科可 上传的文件类型仅限于图片,维基百科能支持图像和部分音 频的上传,二者均不具备下载和即时通讯的功能。(3) Podcast搭建的环境主要是个人空间。除土豆网外,其他播 客如优酷、静雅思听、派派网都没有群组功能,因此,编辑 方式也以个人编辑为主。(4)Google是多种服务的集合, 所以技术功能比较全面。(5)Graasp在通讯方式上只采用 了异步通信机制,其他功能相对完善。观察表3中的各列, 可以发现:五类平台都包含的技术功能有个人空间、标签分 类、订阅机制(RSS)、内容推荐、编辑修改、分享转载、 异步通信、资源检索和技术帮助。SNS使用RSS2.0文件格式 来订阅和分享信息,将内容及时更新并聚合到阅读器上,从 而建立高效的互动交流模式。群组功能方面,Podcast技术 缺乏,其他平台优势明显;
编辑方式上,Blog和Podcast更 强调个人创作,Wiki更强调多人协作,此外的三类平台兼备 两种编辑方式;
上传下载功能,仅有Podcast、Google和 Graasp完全具备;
即时通讯方面,只有Google集成了聊天工具GoogleTalk。为了进一步说明当前SNS平台技术功能的使 用情况,笔者选择五类平台中功能最为全面和集中的Graasp, 引用了相关数据,以期为今后SNS平台的技术设施建设与发 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NaLi和DenisGillet等人在 “UsingSocialMediaforCollaborativeLearninginHigherE ducation:ACaseStudy”一文中对“学习者对Graasp资源功 能的使用比例[5]”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空间 和学习资源的使用比例超过60%,可见其在学习过程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小工具使用的数量非常少,原因是与课程相关 的工具比较缺乏,学习者很难在有限的时间中找到有用的学 习工具。邀请的数目较多,占42%,说明一部分学习者使用 空间作为彼此协作学习的平台。使用标签、评论、等级和Wiki 的学习者占25%,他们认为标签有利于搜索相关项目,也有 利于描述和分类学习内容;
Wiki的使用量达到50%,主要由 于它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信息,并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 境。评论和等级功能的使用比例较低,原因是在当前系统中 没有充分的数据和信息可用于评估。在能用于开展深度学习 的几项资源中,空间、学习资源、邀请和Wiki的使用比例相 对较大,说明学习者对平台集成的资源及构建的学习环境要 求较高,非常需要基于团队和共同体的学习方式。2.其他技 术特征(1)五类SNS平台中博客大巴、互动百科、土豆优酷、 Google各类服务以及Graasp的界面设计都非常直观,导航清 晰,便于学习者使用。新浪博客、维基百科的界面略显凌乱,但不影响功能。(2)新浪博客、互动百科、土豆和优酷支 持使用微博账号、QQ账号、电子邮箱登录的方式,学习者可 以利用一个账号在多个平台建立自己的空间。博客大巴、维 基百科、Google和Graasp要求每个学习者都注册一个账户, Google还需要绑定Gmail邮箱。(3)Graasp不支持中文语言 环境,Google也有部分信息未汉化,因而不太适合英语基础 差的学习者。(4)Google和Graasp整合了许多应用软件, 学习者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查找类似资源。(5)在权限 和隐私控制方面,Blog和Podcast具有加密功能,可以设置 文章或视频的访问权限,保护学习者的个人隐私。Graasp的 隐私控制和权限设置较为完善,在私密控制中,可以将资源 设置为公开、关闭和隐藏;
权限设置包括了拥有者、编辑者 和浏览者三种类型,对于保护学习者的空间资源和个人信息 具有重要作用。Wiki和Google的权限控制功能还不够完善。

(6)五类平台都不需要较强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容易上手。

(三)交互维度 1.交互效能对研究样本进行实际观察,得到了SNS平台 交互效能的相关结论,见表4。表格详细表述了五类SNS平台 在交互时间、互动形式、交互限制、沟通效率和交流效果五 个方面的优劣性。(1)交互工具的沟通效率越高,对深度 学习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Google和Graasp具有即时通信和 在线交流的功能,可以提高信息的反馈或传播效率。Blog和 Podcast表现不理想,这主要与其互动方式和交流内容有很大关系。新浪博客、博客大巴、土豆和优酷是通过发帖评论 或站内信的方式进行对话,都需要等待回复,在交流的过程 中可能存在简单回应、粗略表述或情感问候之类的冗余信息, 影响沟通有效性。(2)五类平台的交流效果都很不错,只 是内容的呈现形式有所不同。(3)Wiki、Google、Graasp 的互动方式多样,因而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

2011年张瑞亚等人在《SNS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分 析》关于“SNS平台吸引力因素调查”中提到,有44%的人认 为SNS具有强大的人与人交互的功能:使用SNS能与好友保持 联系,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同伴的状况,与其分享心得
有 21%的人认为SNS是人与资源交互的平台:使用SNS可以了解 最新信息、丰富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6]。以上数据证明, 两种互动方式都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进而为深度认知奠定 基础。(4)交互限制会对学习产生一定影响,但学习者可 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恰当的平台以弥补交互限制产生的不 利因素。

2.交互形式交互形式主要包括:电子邮件和站内信、留 言板和BBS、讨论组、聊天工具、日志和Wiki几种类型。其 中聊天工具属于同步交流,其他工具属于异步交流,详见表 5。从表5中可以看出,每类SNS平台都包含二种或二种以上 的交互形式,因此能够满足学习交互的需求。Google集成了 所有形式,交互设施最为完善,往后依次是Wiki(五种形式), Blog和Graasp(四种形式),Podcast(二种形式)。为了了解网络学习者对交互工具的实际需要,笔者将相关数据进 行了整理,同时对SNS平台的交互形式进行补充说明。徐建 星在《高校师生课后网络交流调查研究》中展示了“学生常 用网络交流工具”的调查结果:学习者最喜欢的交流工具是 聊天工具QQ,占96.7%;
往后依次是留言板和BBS(26.5%), Blog(10.9%),E-mail(7.8%),其他工具的使用比例仅 占2.1%[7]。以上数据可以证明学习者对即时通讯和留言板 BBS的需求量最大,而Google完全能够达到要求,因此,可 以带来最佳学习效果,其余工具大体上也满足学习者所需, 但聊天工具缺乏的SNS平台,有待在未来建设中作出改进。

3.交互链接结构所有SNS平台都具有双向的内部链接, 可以在站内页面之间自由跳转。Graasp没有外部链接,平台 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站内进行的,其他平台具有单向的外部 链接结构,跳转到外部页面后无法返回站内。内、外部链接 的工作原理是当内部服务器收到请求时,会从数据库获取数 据,而后生成一个网页返回给用户。五类平台的链接目标大 体相同,包括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脚本、网页、 应用软件等。这些资源也可视为各种工具,站内工具主要是 内容创作工具、交互工具、集成软件等;
站外工具主要是搜 索引擎、应用程序等。如图2、图3所示。

(四)学习维度 1.学习工具SNS平台是Web2.0的新兴媒体技术,为了更 好地对深度学习提供全程服务,应将其技术功能具体划分为各类学习工具。通过多次实际观察,将SNS平台支持的学习 工具表示为图4[8]。分析结果如下:(1)SNS平台都提供了 信息获取工具,即导航和检索功能。Blog的信息获取功能比 较普通。互动百科提供了图片检索功能。维基百科和Podcast 提供了辅助搜索策略,输入关键词后会弹出其他相关检索词, 帮助学习者确定搜索内容。Google的搜索服务非常完善,能 够支持网页、图片、地图、视频、音乐、博客、图书、资讯、 新闻、学术资料等的搜索。Graasp提供的检索策略最为全面, 它可以整合出符合关键词的文章、空间、应用程序等不同类 型的内容以供选择。(2)不同平台创设的学习情境有所差 别。Blog和Wiki侧重创建协作写作的学习环境,Podcast强 调视音频使用和创作的交流环境,而Google和Graasp提供了 更完善的综合性环境,能够创设基于不同学习模式的认知空 间。(3)每类平台至少包含二种交流工具。多数平台采用 的是异步通信机制,只有Google拥有同步聊天功能,具体细 节前文已作过分析。(4)整体上评价工具比较单一。Graasp 的评价工具较多,包括课程内容测试工具、评价和评级功能、 电子档案袋等,Podcast通过留言板BBS进行内容评价,其余 平台都采用日志的形式记录学习过程。显然,大部分平台仅 能实现形成性评价的功能,除Graasp外,其他平台还缺乏有 效的课程内容测试系统,故无法进行总结性评价。(5)在 效能工具方面,Google和Graasp提供了强大支持。Google服 务中的Calendar可以帮助学习者管理学习活动时间,文件工具支持在线建立、撰写、储存和分享文档与电子表格,另外 还提供了Picasa照片管理软件、SketchUp3D绘图软件和翻译 工具,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效能作用。Graasp集成的翻译软件、 课程测试、Wiki等内容,帮助学习者尽可能地提高学习绩效。

Blog、Wiki和Graasp通过文字记录个体的学习情况。Podcast 支持用视音频的形式保留学习者的成长和学习经历。(6) 认知工具基本完善。站点链接指向了站内或站外的数据库, 无形中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小型的专家系统。另外,互动百 科和Graasp提供的图表及知识地图,为学习搭设了“脚手架”, 以帮助学习者激活先前知识。Wiki本身就是一个蕴含海量信 息的知识库,能使学习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是极 为有效的认知工具。Google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集成了丰富 的阅读资源,进而给予认知活动最大程度的支持。不足的是, Podcast的群组功能薄弱,不利于小组协作和会话讨论的展 开,因而给学习者发展综合思维能力造成了一定难度,可见, 这个方面还需改进。五类平台提供的认知工具详见表6。

2.可支持的学习类型社会网络环境下以学为主的理论 模型大体上包括个体学习和共同体学习两类,具体又细分为 自主学习、基于项目(问题)或专题的协作(或合作)学习 以及基于WebQuest的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分析后,不难发 现,除了Podcast外,其他平台能够支持全部的学习模式, Podcast在支持合作或协作学习方面显得比较薄弱,究其原 因可能与其群组功能不完善有关。尽管如此,Google或Graasp这样的综合性平台弥补了Podcast的不足,如果学习 者认为Blog和Wiki的功能单一而Podcast又不能满足合作学 习的需要时,就可以选择功能更为完善的Google和Graasp。

也就是说,SNS平台支持的学习模式基本上能够满足学习者 的要求并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3.学习方式基于SNS的学习方式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 为了分析SNS平台所实现的学习方式是否符合深度学习的标 准,需要结合前文提到的知识、技术、交互等维度的理论模 型,对平台技术功能、资源共享方式、提供的学习工具、交 互类型、实现深度学习的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具 体分析内容如图5所示。五类平台的学习方式大致相同,举 其要者,如Graasp,详见表7。表格的“实现深度学习的方 式”一栏分别反映了研究平台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效 用。SNS平台都涉及到深度学习的具体过程,包括:(1)明 确学习目标和制定相关计划;
(2)在新知识和已有图式之 间建立联系,形成概念图;
(3)协作学习中讨论和共享知 识,开展头脑风暴,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
(4)利用所学 知识和共同体成员进行探究活动,深入分析、挖掘知识,从 社会情境中提取概念原理,在理论体系中总结实战经验。综 合性平台的资源相对丰富,学习方式也更为多样,所以对促 进深度学习更有帮助。

4.学习效果为了检验Blog、Podcast、Google和Graasp 的实际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要求,笔者从相关文献中收集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的数据。其中选 择侧重文字编辑的Blog和综合性较强的Graasp平台进行比 较,能够更好地说明问题。(1)基于Blog的学习效果。2009 年王丽和谈云兵在《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一文中提到, 浅层次学习的评论条数为124条,占总评论数的71.3%;
深度 学习的评论条数为39条,只占总评论数的22.4%。表明学习 中存在一定的交互,但这样的交互仅限于浅层学习的阶段。

在深度学习的维度里,深度说明和批判性思考两项的评论数 占到总评论数的20.7%,这表明部分学习者对博文进行了深 入独立的思考,能够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并提出自己明确的 观点和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深度学习意 识[9]。霍丽荣和张文晓《基于博客和GoogleGroup的网络教 研平台对比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博文并不能引起学习者的强 烈讨论,多数学习者只是阅读日志,作出简要评论。其次, 互动的层次较低,仅有9.15%的回复属于深度互动,而90.85% 的回复停留在浅层互动的层面[10]。综上,Blog没有达到深 度学习的效果。(2)基于Graasp的学习效果。2011年 DenisGillet等人在 “UsingSocialMediaforCollaborativeLearninginHigherE du-cation:ACaseStudy”一文中的数据说明,64%的参与者 认为该平台功能完善,可以很好地分享和组织资源,有利于 将分散的信息整合为可扩展和运用的个人经验,在习得内容 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46%的参与者认为该平台是协作、管理学习项目的恰当环境,有利于学 习型组织的形成,而且协作活动中的头脑风暴,能够使多种 思维发生激烈碰撞,促进对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和创意方案的 诞生。另外,学习同伴之间的会话协商,可以发现彼此身上 的缺点和不足,让每个学习者都能联系实际经验完善脑海中 的知识框架。在Graasp的具体功能方面,学习者的满意度如 图6[11]所示。总体来说,学习者对Graasp在支持协作学习 方面感到非常满意,大部分学习者认为它是一个利于开展团 队合作的平台。综合赵英方和黎加厚在《Podcast在英语学 习中的应用》一文中有关于Podcast认知效果的数据以及霍 丽荣和张文晓在《基于博客和GoogleGroup的网络教研平台 对比研究》中Google学习效果的数据,发现整体上学习者对 Podcast、Google和Graasp三类平台功能的满意度较高,他 们认为平台对深度学习和发展高阶思维具有一定的促进和 支持作用。但在Blog环境中,学习者只是进行了浅层互动, 与深度学习之间存在较大差距。htp:/dej.zjtvu.edu.cn 四、问题及思考 (一)SNS平台在以下四个维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维度上目前,SNS平台所采用的知识呈现结构包 括分支结构、网状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 以文本、图像(含交互图像)、视音频、导航目录和超链接 为主,图表和知识地图等反映知识框架的形式非常缺乏;
SNS 平台都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但深层次知识不够全面;
SNS平台都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最大支持。

2.技术维度上除Podcast外,其他平台都集成了最重要 的个人空间和群组社区功能;
SNS平台的其他辅助性功能比 较完善,但技术支持仍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 一,同步通信机制匮乏。五类SNS平台中,仅有Google具备 即时交流功能,其他平台只具有异步通讯机制。第二,平台 语言没有完全中文化。目前仅有Blog、互动百科和Podcast 完全显示为中文;
维基百科和Google本是外国平台,但大部 分内容已被译成中文;
Graasp可以支持多国语言,但不支持 中文。第三,网络环境限制。目前的网络环境下使用维基百 科、Google和Graasp这样的国外平台,会产生两个问题,一 方面网络连接速度慢,另一方面平台的许多界面及功能都无 法显示和使用。第四,学习工具和技术功能的设置不完善。

包括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较为复杂;
不具备常规功能,如土 豆、优酷日志功能的缺乏;
缺少与课程相关的在线学习工 具;
学习活动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等。

3.交互维度上整体上看,Google和Graasp的交互效能最 好,Blog和Podcast的交互效能还不够理想;
每类SNS平台都 至少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互方式,能够满足学习交互的 需求;
除Graasp只包含内部链接外,其他站点的链接结构都 采用了内外链接结合的形式,且内部链接都是双指向性的, 外部链接则只能从站内指向站外。

4.学习维度上SNS平台基本上能够支持多种学习工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