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注意力 [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注意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注意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注意力培养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框架 2.1研究的理论依据 2.1.1新课程改革理 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 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 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 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 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新课 程从理念及操作层面为解决大班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 了非常好的支持。3.1.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虽然一 贯排斥研究注意,但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却也提到注意的 重要性,在行为主义较流行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 论中,他们指出,人类大量的行为都是通过示范、观察、模 仿的途径获得的。根据班杜拉所分析的观察学习的四步骤, 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动机确定。学习的首要步骤即是注 意过程,且班杜拉解释到,有机体只有通过观察他所处环境 的特征,集中注意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才能继续学习 的过程,可以说注意是后面学习过程持续的基础。

2.1.2认 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开始,把注意力的研究 推向了高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 S→R 直接 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 现的。他们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一切的学习目的 即为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虽然他们依然把人类获取信 息的过程表述为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刘玺儒2007:05)。但是认知心理学家们对注意的注意程度显然提 高,例如,加涅( 1999)提出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非常强调 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任何一个教学传播系 统都是“信源”发布“消息”,“信道”传递,译码再次处 理为“消息”,然后“信宿”接收的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 这个信息流中,他强调说:“学习者从环境中接受刺激从而 激活感受器是学习的第一步,但是需要经过注意才能使外界 信息被转化为刺激信号,被人选择性感知,之后登记转换成 声音或者形状的方式进入短时记忆。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有 效学习行为的发生,学习者必须要有学习心向,同时,教学 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习者将学习的注意力指向 与他学习目标有关的各种刺激”。

2.1.3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通过新旧 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 习者主动选择信息、注意信息,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张建 伟,陈琦 1996:04)。美国加州大学的维特罗克(1998,:04)在 解释他的生成学习模式时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 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 的(如下图)。

综上所述,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但 尤其重要的人类现象,而在多种流派总结学习的过程中,都 有涉及注意力的作用。把注意力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呈现的更 明显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耶(2009:22),他整合提出了简洁、 通用的学习过程模式。如下图:根据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在 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A),通过注意的指向性 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同时利用注意的集中 性忽视其他无关刺激,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 (B)。然后依照图示持续学习过程,直到完成。

2.1.4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教育公平理论 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马克思 主义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方面:(1)人的个性 心理的全面发展。(2)人的社会属性即德智体美诸方面的 全面发展。(3)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人具有主动性、自 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属性。而教 育公平原则是现代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产物,也是教育民主精 神的体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均 等,即“每一个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 要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即人人都应享受 到较高质量的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目标的真谛所在。教育 公平的微观层面:指在教育过程中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 发展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每个人都受 到适当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 法要适合人的特点。” 2.2实践背景 教师在实 践中都能够意识到这么一个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 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坏。为了 更深层次解析这一现象,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访谈多位专家后,整理出以下几种对学生学业成绩起到关键作用的因 素:创造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意志力、考试焦虑、学 习策略、注意力、自我效能、言语能力、自我监控、逻辑思 维,把这几种因素一一呈现给一线教师,让其指出对学生学 业成绩影响较大的因素,得出结论:学生注意力是影响学生 学习的重要因素。为了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果,我们对学生 也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注意力是学生认为的影响学业成 绩程度非常高的因素。

综合教师、学生访谈结果可见,注 意力作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受到了教师学生的 共同认可。

2.3注意力概述 2.3.1注意力概念 注意(Attention),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 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 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排除)。注意力和观 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在 智力结构中,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

正是由于注意力的组织性和维持性,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学 习活动。注意一般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 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在潜意识 中产生的,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扩大学 生的“无意注意”。注意品质一般指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 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需要,我们研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关注 的是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两个方面。

2.3.2注 意力的相关研究理论 “注意”是一种引导我们的思 维去听,去看,去领悟外界事物的行为。提高注意力以至达到 全神贯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 证实,学生集中注意力,选择注意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得到加强。学生如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控 制自己的注意力,思维就分散,英语信息链不能顺利进入大 脑加工储存,结果事倍功半。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 (1890) 指出:“注意”是从若干个表面上同时活动的客体或若干条 思链中提炼的一部分,为了有效率地处理某些信息而有意识 地离开其它信息。Ellis(1989)认为“注意”是指人的意识 有选择地对外界的某些方面的关注,而对其它方面不予关注。

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 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 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要引起 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要帮助他们明确目的任务,并 且组织相关活动,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预定 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 后产生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就属 有目的的需做出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

据研究,聚 精会神地集中注意力,7~10岁儿童为20分钟,10~12岁儿童平均约25分钟。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稳定。法国生物学家乔 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英国教育学家约翰・ 洛克说:“教师的最大的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断变化转移的,不同段 “注意”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 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最初1~5分钟注意不稳定。学 生心理处于上节课或课问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
其后15~25 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
下课前5~10分钟,注意力 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进行注意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根据两种注意 的特点,在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时灵活地掌握、应用,以有 效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主要手段,以便更有效地提 高课堂教学质量。

2.3.3大班额的概念 对“大 班”这一概念较为准确的阐述应该是“规模过大的班级”或 “人数过多的班级”。班级规模俗称“班额”,即指“在一 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 人数。”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授课组织形式, 我国班级规模实际上往往指的是一个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 少。我国教育部于1982年4月16日颁发试行的《中等师范学 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规定完全中学的 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
小学每班学生名额 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原国家教委1996年4月1日正式实 施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郭琴芳,2006)。参照我国有关规定及甘肃省兰州市基础教育 阶段班额设置的实际状况,本研究将人数超过国家规定上限 的50人的班级视为“规模过大的班级”,为了行文的方便, 将其简称为“大班”。而在本研究中的兰州市科学院小学, 其班级规模均在50人以上,在校的19个班级中最大班额达到 85人,最小班额63人,普遍达到本文对“大班”概念所界定 的人数。

2.4课堂教学管理概述 2.4.1课堂教 学管理的研究状况 课堂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课堂 上集结、交织着各种教学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间形成的各 种关系。课堂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 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保证课堂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理,它也是保证英语教学任务顺利、 高效完成的必需手段和有力措施。即英语教师通过有效的教 学管理,建立和谐的语言环境,从而保证语言技能技巧的训 练和语言知识传授的顺利实施。然而,近几年,我国中小学 英语课堂的班级人数逐渐膨胀,出现了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 现象。大班额英语课堂难以管理与调控,严重影响了英语教 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驾驭大班额课堂, 组织与调控大班额教学,以便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对学 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大任 务。

课堂教学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着久远的 历史。20世纪中叶以后,作为专门研究领域愈益受到关注, 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促进了课 堂观念的转变,推进了教育的变革。20世纪印年代以来,各 国都在致力于改进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因而 都在广泛地进行着课堂教学管理变革的尝试,课堂管理发生 了很多新的变化,逐步形成新型课堂教学管理。

2.4.2课堂教学管理新旧模式对比 相比较而言,旧式 课更多地倾向于行为控制和程式化的问题解决,新式课更多 地倾向于行为激励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旧式课的侧重于规 章规则和学生服从,新式课侧重于教师鼓励和学生参与;
旧 式课更多地关注课堂秩序和规定性,新式课更多地关注课堂 生长和灵活性,课堂教学管理呈现出从刚性向柔性转变的变 革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