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尧高中物理知识梯度变化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梯度是一个

初尧高中物理知识梯度变化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

初尧高中物理知识梯度变化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科 技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初、高中阶段的物理 教学属于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有些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 程中可谓顺风顺水、轻而易举,而到了高中物理学习阶段, 可谓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信心和意志开始动摇, 失去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觉得自己不适合读理科,于是放 弃物理去读文科。多年来,高中物理难学几乎是教师和学生 的共识,究其原因,无非是“台阶”没跨过去。如何跨过这 个“高台阶”?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 我就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 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和建 议。

一、初、高中物理知识梯度变化分析 1. 知识从简单到复杂。运动学方面的变化由初中一维 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二维的变速曲线运动,再到圆周运动 和简谐运动;
光学方面的变化由初中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到高中的干涉、衍射、全反射;
电学方面的变化由初中的欧 姆定律到高中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梯度和难度 在不断加大。

2. 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很具体, 例如声音的产生、平面镜成像规律、水的三态变化,很多知 识是日常可以接触到、感知到的。而高中物理会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质点、点电荷等理想化模型,用磁感线和电 场线来描述磁场和电场的大小、强弱等。

3. 物理量从标量到矢量。初中所学物理量基本都是标 量,如平均速度、长度、质量、时间、密度、压强等。而高 中所学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力、电场、磁场等都是矢量, 学生不仅要懂得每个物理量大小的计算,还要会确定其方向。

4.认识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 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 光现象、物态变化等;
而到了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 次,如力的概念、简谐运动、磁通量、光波、分子运动论等。

5.计算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识只 要求定性的理解和简单的计算,比如动能和势能分别与哪些 因素有关。而到了高中,学生必须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表 达式,还要会计算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量。再如,初中物 理只要求学生掌握光的折射定律,会解释一些日常的光学现 象,而高中物理还要求学生掌握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 临界角的计算等。

6.结构从零散到系统。初中物理的知识点相对零散、独 立,相互联系不多,例如声学、热学、光学、电学、力与运 动几乎毫无关联;
而高中物理中的电场、磁场、力、曲线运 动、能量转化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的作 用下,都能完美地结合,使高中物理问题变得更错综复杂。

7. 对数学工具的应用有所不同。初中物理简单,对数学的要求相对较低,学生只要会简单的加减乘除、指数运算、 单位换算基本就可以解决初中物理问题。而高中物理对数学 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具体来说,力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会 用到几何与三角函数知识,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会用到二次 函数知识,机械波会用到正余弦函数知识等,有些具体问题 还要列方程组、根据函数图像进行求解。

8. 从宏观到微观和宇观。初中物理基本上研究的是宏 观问题,即看得见摸得着的。高中物理研究范畴逐渐扩大, 以牛顿第二定律和圆周运动为基础,将万有引力应用到了天 体运动;
微观领域也得到深入的探究,如分子运动理论以及 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思维模式转变 初中物理要求学生认识现象和表述结论较多,真正的探 究、总结较少。计算题往往套用简单的公式便可直接得出结 果,一般列方程去求解的都比较少。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与 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不如初中那么紧密,研究的物理规律比 较复杂,在难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增加。分析物理问题不仅要 从题意出发,还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必要时还要画 图像、列方程。学生的思维方式应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形象 思维变成抽象思维,还要掌握各种方法,例如归纳法、类比、 推理和演绎推理等方法,尤其注重科学想象能力和验证总结 能力。

1. 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加强直观性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科学现象和规 律,不仅是教学的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可以给 学生留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利用互 联网,针对具体问题做一些课件来与其他学生分享,这样可 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还可以带动被动的学生一同学习。

在高中物理知识中,定理、定律不是理想化就是抽象化, 解答问题时不能只考虑表面现象,还要挖掘深层次的关键因 素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适当建立物理模型。初中生 进入高中学习,思维往往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懂得拓展与 延伸。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大多数学生的 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采用诱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多做直 观演示试验,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交流、多 总结,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从简单机械记忆逐渐发展到会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物理模型。

2. 充分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使新旧知识融合并拓 展 融合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 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 不发生根本变化。例如高中物理探究向心力与质量、半径、 线速度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这个方法就是初中物理常 用的一种方法。拓展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认知结构的 更新或重建,原有知识结构不能容纳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如高中物理中的动能定理就是把做功和动能的变化有 机结合起来加以应用,是对功和能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3. 加强物理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日常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 是没有掌握物理的研究方法,习惯依靠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 和对事物的表面化认识。因此,教师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 衔接教学工作,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科学的物理 研究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学生把物理的 知识体系和结构搭建起来也是教师应有的职责。

在教学中,教师除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外,还要传授 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系统化,便于理解记忆和掌握运用。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所学 知识和理论进行系统分类总结,例如画结构图、树状图等, 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在习题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把 重点放在物理过程和情境的分析上,让学生感知物理情境, 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穿插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 对称法、控制变量法、假设法等科学方法;
教师还要培养学 生应用复杂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方法,如二次函数、三 角函数、不等式、函数图像等,帮助学生合理利用数学工具, 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要与物理意义相符合,例如时间不能取 负值等。

总之,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台阶”是客观 存在的。但只要教师了解并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变化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适时地进行 梯度式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平 稳过渡,为整个高中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