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伦理的制度框架基于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研究生学术伦理的制度框架基于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研究生学术伦理的制度框架基于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基金项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研究生部立项资助课题 (项目编号:A01GY15F029)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规范研究者的学术道德规范,学 界提出了学术伦理的概念,并逐渐扩展至研究生学术伦理的 研究。就学术伦理来看,本质是“学术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 与道德环境下处理学术活动中的利益关系时形成的道德观 念和价值规则”。[1]研究生作为学术人的组成部分,需要 严格遵守学术活动中的基本道德和价值规则。一般而言,学 术伦理的建设有两个方面——德性伦理与制度伦理。“从道 德而言,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即以个体的德性为自因的 伦理,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道德、伦理的主体化、个性 化过程,是将外在的伦理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品质”。

[2]制度伦理是制度本身蕴含的道德追求、价值片段和教育 伦理原则,它是对学术的道德要求与价值目标制度化的规章 制度的总称。从学术伦理的建设来看,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制, 就无法展示具体的、明确的、系统的道德要求,学术道德就 会成为抽象的存在,从而丧失其可操作性。因此,要提高研 究生学术伦理的水平,需要依托外在的制度规制。

一、学术伦理的基本特征 学术伦理作为规范学术人的基本活动,在实际的运行中 表现出内在和外化共存的结构属性。学术伦理建设既需要个 人的道德内化,同时也需要学术群体、管理部门的政策与规范共轭。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一)个人与群体共生 学术伦理建设的根本是德性建设。德性内生于个体自身,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个人的“那些被称赞的或可贵的品质 就是德性”[3]。学术伦理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术人的 学术德性。个体伦理或个体的自由道德意志得到表现,是个 体道德的展示。然而,学术伦理是规范学术群体的学术行为, 它反映的是学术群体中的道德共性,即共同的道德要求。因 此,学术伦理是建立在个体道德基础上的共同体规范,是个 体与群体的共生伦理。

(二)自律与他律共存 学术人按照内在的德性为行为提供指南,这种行为是内 在的、自律的和自发的,它不像法律政策那样具有义务性、 强制性和惩罚性,如果成员出现不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况,不 仅会遭受团队成员的谴责和责备,更重要的是将会遭受良心 的谴责。每个学术人心中都有一把标尺,用伦理德性时时规 范自己的工作行为。此外,学术活动是一个共同体活动,它 需要他人的认可方能体现出价值。所谓共同体,爱兹安妮将 其视为社群,即“一个社会关系的网络,包含了共同理解意 义,最为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共同的价值”[4]。就学术共 同体而言,是基于一致的学术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学术人集合。

学术共同体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术体系下,系统内部成员 之间达成一种无言的、约定成俗的、休戚与共的精神盟约。[5]为了维持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纯洁与美好的群体德性,以 及对精神盟约的遵守,需要借助共同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 监督和控制学术人对共同规范的遵守。

(三)内在与强制共建 学术德性是个体的能动品质,这种品质使得个体能够自 主地选择或作出正确的行为,即使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基 本的德性也可能引导个体自主地寻求和实现应有的道德价 值。从这个层面上说,学术伦理建设需要从学术人的个人品 质入手,从精神层面强化对学术行为的引导。然而,个人德 性是异变的,难以操控的,需要借助他律和外在的强制性手 段,建立学术伦理制度,方能更加彻底和全面地提升学术伦 理的水平。伦理制度建立后,通过舆论给予学术人一定的心 理压力,并通过其他制度举措褒扬合乎学术伦理制度的行为、 惩处违背学术伦理制度的行为,才能维持制度的效力和刚性。

二、研究生学术伦理制度建构 ——规制、规范与文化—认知并存 从上述分析可见,学术伦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包含多重 要素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发展个人的学术品质,同时还要求 发展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规范,以及建立强制性的伦理制度。

也就是说,要建立研究生的学术伦理制度,不仅要从政策法 律上入手,同时还需要规范研究生个人的学术品格,以及加 强研究生学术群体的伦理认知。

(一)一种更加宽泛的制度界定——来自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就研究生学术伦理制度的基本要求而言,社会学的新制 度主义学派关于制度的分析框架,为我们分析研究生学术伦 理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以来,受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影响, 制度的理解视角不断拓展,如帕森斯深受佛洛依德思想的影 响,将“制度整合”视为一种共同价值观模式与人格内化需 要—偏好结构之间的整合,赋予了制度的价值观意义。[6] 马奇、西蒙、理查德等人强调了惯例、程序、文化等社会规 则是制度的基础。[7]在这些学者的影响下,制度的意义框 架逐渐扩展,不仅包含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还包括价值 系统、认知模式等。另外一位新制度主义的重要人物——斯 科特整合了多个流派的观点,从一个更加宽泛的意义上理解 制度,他认为制度是由“社会符号、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所 组成的多层次稳定的社会结构”,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法 令规章、规范和文化—认知。相比而言,他对制度概念的界 定更加清晰,从上而言,将价值和认知层面视为一种制度理 念,从中而言,将规范和规则视为法令规章,从下而言,认 为制度认可的根本机制在于认知和实践。斯科特关于制度的 理解可见表1。

从以上概念框架中可见,制度首先是由规制性要素组成。

规制性主要指向制度的制约、规制和调节行为方面,其突出 的特征就是特别强调明确、外在的各种规制过程——规则设定、监督和奖惩活动。其次,制度还依赖于规范性要素的支 撑。规范的意义在于强调追逐利益最大化时必须以社会秩序 化为重要前提,包括各种惯例、程序、传统、角色、信念、 范例等各种伦理、道德和信仰等社会认知性要素对行为者的 内在约束,它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角色所应当持有的价值观和 规范。第三,制度还需要文化—认知性要素。文化—认知性 要素在于构建一种社会共同理解的意义认知框架。制度不仅 仅是被感知的客观的、外在于个体的行动者的符号系统,也 是一种信念体系和文化框架。

斯科特关于制度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探寻研究生学术伦 理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崭新的路径。研究生学术伦理作为一种 新生的理论超越了学术道德规范等术语的概念范畴,同时为 管理研究生的“学术之道”提出了更加宏观、系统的操作性 要求。研究生学术伦理的制度建设能否获得合法性地位,需 要从法令政策、规范以及文化认知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与大 学学术组织运行相一致的制度结构。

(二)研究生学术伦理的制度要素分析 1.规制性要素分析 “规制性主要指向制度的制约、规制和调节行为方面, 其突出的特征就是特别强调明确、外在的各种规制过程—— 规则设定、监督和奖惩活动”。[8]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一个 人们互动的稳定性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增强活动的预见性 和有序性。于当下大学的实情来看,政府主导下的学术管理制度,决定了研究生学术伦理的发展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政 策意志与决策的推进。研究生学术伦理规制体系的建立是研 究生学术管理制度化的过程。研究生学术伦理存在于大学各 种管理制度之中,并且需要通过各种正式规则来体现和强化, 这些正式规则不仅包括大学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国家、政 府层面的出台的各种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政策和法规,同 时还包括组织实施的各种机构及其运行机制。规制性要素通 过强制性机制管理学术伦理,以提高研究生学术伦理的有效 性。

2.规范性要素分析 规范的意义在于强调追逐利益最大化时必须以社会秩 序化为重要前提,包括惯例、程序、传统、角色、信念、范 例等各种伦理、道德和信仰类社会认知性要素对行为者的内 在约束,它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角色所应当持有的价值观和规 范。因此,它对行为者既赋予权利,也施加责任。这就意味 着人在社会环境中不能完全以追逐利益为宗旨,还必须承担 社会赋予的与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角色意识和责任,否则不 仅会引发社会的伦理问责,还会引发包括自责、自尊在内的 羞耻感。研究生学术伦理制度建设的规范性要素主要体现在 学术伦理的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前者指向道德内化,体现 学术人的职业伦理和责任尺度,后者指向伦理共同体建设, 具有学术信念和道德责任的研究生、导师等形成的伦理共同 体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者学术伦理行为。3.文化—认知要素 制度不仅仅是被感知的客观的、外在于个体的行动者的 符号系统,也是一种信念体系和文化框架,即通过被认可的 认知模块、意义系统影响个体行为的偏好、价值认同从而影 响组织活动。因此,意义被认为是理解一切个体行为、集体 行动的根本所在,意义符号系统就是制度的文化表现形式。

在组织场域的互动中,行动主体对符号系统、意义系统逐渐 获得理解、达成共识并形成信念。行动被重复和赋予意义的 过程就是制度化的过程。在研究生学术伦理的规制被设计、 安排好之后,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形成广泛的认同。研究生 学术伦理在通过正式制度的约束机制来规范研究生学术行 为的同时,也承载和表达着长期积淀、弥散在学术制度化场 域中学术人共同的观点和行动意向,比如学术的创新使命、 学术成果的专利与共享等一系列共享的知识体系和意义符 号,有了这套公共的符号交流体系,学术伦理的制度化推进 就会顺利地将个人习惯、群体习俗以及社会管理、政策规制 等恰当地对象化、外显化于各种制度体系中,研究生学术伦 理才能实现其价值效应。

通过对研究生学术伦理制度要素分析可见,研究生学术 伦理制度的建设与运行是制度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 一制度要素发挥作用。依据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 对研究生学术伦理的制度认识应更加清晰:研究生学术伦理 制度建设既要建立外部的规制性要素,建立健全各种成文的法律、政策、规章等,同时还需要规范研究生学术群体的学 术品格,加强研究生的伦理德性,增加研究生的价值观念、 学术习惯。此外,大学还需要将学术伦理贯穿研究生培养的 全过程,建立以伦理为核心的学术文化,增强研究生的学术 伦理认知。

三、我国研究生学术伦理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科学的学术法律体系 因此,要规制研究生的学术伦理行为,首先需要建立完 善可行的政策规制体系。本文认为:其一,建立完善的研究 生学术评价制度。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可以激励研究生 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项:减少以论文数 量的考评标准;
综合考虑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论文发表中的关 系;
建立多种形式综合考评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其二,要加 强监督和处罚力度。增加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违约成本, 利用《知识产权法》为规制的上位文件,将研究生学术不端 纳入国家法律法规惩罚框架下。建立以诚信档案袋为主的下 位机制,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与诚信体系挂钩。其三,建 立对导师学术规范教育责任的培训与考核制度。结合学术规 范教育的具体要求,将教师实施学术规范教育的情况作为考 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导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 并将其与导师的考核、晋升等紧密结合。

(二)加强伦理意识与共同体规范的双重效应 法律政策体系为研究生学术伦理制度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形成制度供给的规制性环境。但这只是对制度的“硬 环境”的改善,要建立完善、稳固的学术伦理制度,还依赖 于研究生群体对学术伦理的广泛认同。

首先,加强对研究生学术伦理的教育宣传,培养良好的 学术伦理意识。从欧美大学的经验来看,在研究生入学的宣 传教育以及新生手册中都会囊括学术规范的内容,要求学生 在学术诚信守则上签名。[9]此外,欧美大学还为研究生开 设了学术道德规范的必修课,以及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培养 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欧美经验为我们增加研究生学术伦 理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从入学教育入手,通过学术规范 课程,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利用网络平台、校报、学生社团 活动等多种平台的辅助,将学术伦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过程 中,实现学术伦理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

其次,建立学术伦理的共同体。一方面,在学生社团中 增加学术伦理的内容,建立研究生学术伦理委员会,定期开 展学术规范的宣讲活动;
另一方面,建立导师、学生、管理 者共同参与的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委员会,构建协同的学术伦 理教育共同体。

(三)构筑以伦理为核心的学术文化 文化控制行为,大学的学术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内在系统 运作与外在环境互动的产物,是大学人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 信念体系的集合,它以无形的隐性方式存在,却以有形的显 性方式规范着组织及其成员行动。只有建立以伦理为核心的大学学术文化,才能保证学术伦理的群体认知和认可。

从文化类型来看,主要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 文化。研究生学术伦理文化的建设应该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借助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展开。为使学术伦理融入到学术 活动的核心价值体系中,需要将学术伦理与道德教育实践相 结合,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要将日常灌输与系统 养成结合起来,借助学术伦理的监督、评价等制度文化的作 用,以及奖励、惩罚等物质文化的刺激共同建立以学术伦理 为核心的学术秩序与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1] 程孝良.学术伦理体系建构:一个解析框架[J].西南交 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05-109. [2] 吕耀怀.道德建设:从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到德性 伦理[J].学习与探索,2000(02):63-69. [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0:24. [4] 吴玉军.共同体的式微与现代人的生存[J].浙江社 会科学,2009(11):54-60. [5] 唐松林,魏婷婷.学术共同体的契约精神:本质、背 离与回归[J].教育发展研究,2015(07):70-75. [6] 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 析的新制度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7] 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 析的新制度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 [8] 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 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0. [9] 郭德侠.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与制度构建[J].高教 发展与评估.2010(1):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