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方法【教给学生讲理的数学解题方法】

教给学生讲理的数学解题方法

教给学生讲理的数学解题方法 然而很多学生对解法产生了质疑,他们觉得解法具有一 定的偶然性,有运气的成分,不等式[e][]<两边同除以 [e][x2]之后,恰好能构造函数,如果无法构造函数又该怎 么办?另外,x1+x2<2的等价形式[e][] 至此,两道例题 的作用显现出来,例1让学生思维重心下移,回归到最普通 的思路上,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概念、基本思想方法既是解题 的起点,又是最好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技巧”.例2和例1看 似是同样的问题,但因函数不同,导致模仿例1的解法不能 奏效,从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意识到在模仿解题方法 的同时还要根据已知条件和结论的特征寻找解题突破口.例 2没出现学生预期的成功,这使他们因思维惯性导致的思维 表层化的印迹逐渐消失.两道例题是通过改变问题情境,引 起学生的反思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如果学生能在新的情 境中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么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就会得到提 高. 三、增进思维 二次函数f(x)=x2-2x+3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则 有x1+x2=2,通过类比,猜想图象不具有对称性的函数f(x) =ex-ex,应有结论x1+x2<2,这是此结论得来的思考过程, 也恰恰是解题者解题的切入点,由此展开的解题活动便成为 一种有源泉、有活力的思维活动.教师对解法追根溯源的点 拨,使抽象、缺少思考支撑点的问题,一下子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从盲目尝试、漫无边际地联想状态,迅即转变 为方向明确的有效思考中.更重要的是,解法得来的过程自 然合理、触手可及,一下子拉近了解法和学生的距离,学生 潜意识里会产生解法就在身边,数学解题并不困难的念头, 感到数学是讲理的、简单的、有规律的,学习的热情也随之 高涨. 有学生提出,例1也可用上述方法证明,只不过计算量 要大一些.由此可见,解题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 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对两道例题的处理,教师不是以寻求解题方法为教学重 点,而是以解题方法得来的过程为核心,在为什么要想到这 种解法上做文章,传递给学生的是思维的方法,其间没有刻 意渲染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和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而是让数学思想方法伴随着学生的思索自然而然地出现. 解题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 力,是一线数学教师普遍认可的教学理念;
通过各种不同形 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进而提 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线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然而, 把理念和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并非轻而易举,尽管相 关的研究成果不断运用到实践中,但教师归纳题型加重复训 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记忆解题套路加题海战术依 旧是学生提高成绩的主要途径.解题教学课到底应当怎样上?最近,笔者就此进行了一 次调研,调研期间听的一节课给笔者很大启示.这是一节高 三导数内容的复习课,授课教师是天津市一所重点中学的特 级教师,授课班级是该校基础较好的理科班. 一、激活思维 得到解法之后,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只有五 个学生想到上面方法,而且都是浅尝辄止,用方程根的定义 转化并消去a之后并没有继续下去,转而寻找其他方法.多数 学生则认定只用方程根的定义很难证明结论,肯定要用到导 数的知识才能解决,于是他们执着地寻找利用导数求解的方 法.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例1都不能称为难题,但就是这样 一道题却令几十位“高才生”折戟沉沙.这使笔者想到,一 个高中生在长达三年的数学学习中,少则做数千道题,多则 做上万道题,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还要反复练习,见过的题 型、做过的题的难度、掌握的解题方法都远远超过了高考的 要求,但在考场上面对二十道似曾相识的高考题时依然力不 从心(个别难题除外).这说明,记忆的题目、方法、套路 再多,如果不会思考,也不过是僵化的知识而已,解题能力 并没有真正形成.例1用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学生早已烂熟于心.解题思路也极为平常,甚至是解题尝试中的首要 选择,学生一旦“意识”到这种思路,解题便轻而易举,然 而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意识”.这种“意识”是数学能 力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教师引导下的顿悟和学生的自我发 现有天壤之别. 简单的想法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盲点,例1暴露了学生的 思维缺陷,教师的解法如醍醐灌顶,激活了学生因忽视基本 方法而沉睡的思维. 二、深化思维 读完例2,学生心领神会,例2和例1是相同类型的题目, 毫无疑问可套用例1的方法求解.第(Ⅰ)问很快完成.f(x) 有极小值,极小值为f(1)=0,f(x)无极大值. 但接下来出现了意外,套用例1的方法无法证明第(Ⅱ) 问.由已知得[e][x1]-ex1=[e][x2]-ex2,从而 [e][x1]-[e][x2]-e(x1-x2)=0,多数学生写到这一步后, 由于[e][x1]-[e][x2]无法“分解”出x1-x2而陷入困境.好 在有了例1的经历,部分学生很快醒悟:既然无法用例1的方 法解决,那么就从本题的特点出发,寻找其他的途径,和例 1类似,本题也一定有基本的方法(这是笔者课下和学生座谈时了解到的学生当时的解题心理.事实上,这是从套用解 法到套用想法的一个转变,是思维深刻的一种表现),经过 反复探索,有几位学生找到了如下证明思路:
这几位学生的想法是:既然直接从已知条件证明结论有 困难,那就再从结论出发,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观 察发现[e][x1]-ex1=[e][x2]-ex2中的e与要证的结论 x1+x2<2能够取得联系,于是想到把问题转化为证明[e][] 四、发展思维 证明思路:对例1证明过程中的 [x1][2]+x1x2+[x2][2]-k=0,用不等式 2x1x2<[x1][2]+[x2][2]转化即可. 结论2 直线y=kx与y=f(x)图象围成的两个封闭图形的 面积相等. 画出图象,这个结论显而易见.思考过程:函数f(x)=x3-kx是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 对称,这样直线y=kx与y=f(x)图象围成的两个封闭图形也 关于原点“对称”,因此它们的面积应相等. 证明思路:设直线y=kx与y=f(x)的图象交于点A(x1, f(x1)),B(-x1,f(-x1))(点A,B异于原点),根 据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可证. 结论3 曲线y=f(x)在原点处的切线“穿过”曲线. 思考过程:受结论1的启发,考虑曲线的切线.原点既在 函数图象上,又是函数图象的对称中心,比较特殊,曲线在 这一点处的切线会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曲线在原点处的 切线方程为y=-kx,通过观察图象,这条直线和曲线除原点 外没有其他交点,所以它“穿过”曲线,即曲线在y轴左侧 部分在切线下方,在y轴右侧部分在切线上方. 证明思路:构造函数h(x)=f(x)+kx,证明x>0时,h (x)>0;
x<0时,h(x)<0.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 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能否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最终能探究出什么样的结果.为了探 究而探究是没有意义的,游离于教学内容的所谓“发现”是 没有价值的.探究并非是孤立的一个环节,而是解题教学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数学题都需要解题者通过发现找到解 法.只注重形式和结果而忽视推理论证的探究是低层次的, 因为没有经过证明的“成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学生 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思维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由于已经研究了f(x)=x3-kx的单调性和极值,学生对 这个函数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便于学生发 现规律;
此函数外表朴实,但内涵丰富,有探究的空间;
此 函数具有的性质和本节课的内容紧密相关,刚刚学过的方法 有用武之地.因此,这是一个较好的探究问题.从三个结论看, 虽然比较简单、直观,但揭示了这个函数的本质特征,发现 这些结论需要一定的观察、联想、类比的能力.这说明探究 是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从探究的时机看,例2“讲理”的解法 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进一步体验这种思考问题 的方式,运用其发现问题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利时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函数解析式 非常简练,已知条件较少,信息量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 读懂题意,之后能迅速投入到寻求解题途径的思考中;
二是 两道例题要证明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三是例题间的设问具有递进关系,这种递进不是单纯的问题 间的关联,而是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这样的设 计体现了授课教师“载体简单化,结论形象化,问题系统化” 的例题教学理念,其中的“结论形象化”并非仅是图形直观 的视觉感知,只要问题的提出自然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基 础和思维习惯,符合数学问题发生的规律,就是“形象化” 的体现. 听完本节课,笔者有这样的感受,解题教学中,例题和 练习题并非越多越好、越难越好,关键是题目能否启迪学生 的思维;
简单的题目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甚至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关键是教师要充分挖掘题目蕴 含的数学规律和思想方法,对题目进行再创造;
高三复习课 不应只是重复巩固,不应只是增加题目难度,不应只是变化 情境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方法,还要追寻数学问题提出 的缘由,探寻“讲理”的解题方法,真正让学生感到数学可 亲、可近,在探究中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