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的形成的因素探讨
开放大学的形成的因素探讨 一、开放、开放教育与开放大学 大学是传播知识、研究知识、培养人才的机构,是社 会的一个组织系统。系统论认为,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 统。冯·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系统。开放 系统被定义为与环境交换物质的系统。”(冯·贝塔朗菲著, 林康义译,1987)。生物系统与社会系统不是封闭的,组织 在它与其环境相互关系之中是个开放系统。大学作为社会大 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也是开放的。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开放是大学发展 的一个特征。作为现代开放大学起源的中世纪大学是开放的。
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出现和发展,使得知识生产和传播有了 集散地,各地对知识追求的人们自发地聚集到城市,形成了 探求知识的共同体——大学,大学是人们自发组织形成的, 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她是面向国际开放的,号称“欧 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突出地体现了这个特征,“巴黎大 学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而属于整个基督教世界。教师和学 生来自各地,不分种族,共同组成了这所学校”(爱弥尔· 涂尔干著,李康译,渠东校,2003);
她是对社会各阶层开 放的,这些“求知的漫游”的“哥利亚德”(雅克·勒戈夫 著,张弘译,卫茂平校,1996)来自社会底层,形成靠求学 和传播知识为生的城市新兴知识分子阶层,而大学听课学生 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它们“有贵族,也有平民”(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渠东校,2003)。
虽然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由于宗教势力的增强, 受宗教控制的大学对新的需求视而不见,顽固地把新兴的科 学知识拒之门外,大学一度衰落。但随着宗教势力的弱化, 大学随后的发展中,在大学自身知识发展的内在推力和国家、 社会对大学需求的外在拉力下,大学在多方面逐步开放,获 得并保持了新的旺盛的生命力。德国的柏林大学、英国的新 大学运动、美国《赠地法案》之后的州立大学以及20世纪初 的社区学院(邬大光,2010)等新的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反映 了大学开放的轨迹,显示了大学的职能和功用的不断扩展:
大学不仅要有知识传承,还要有知识创造;
大学不仅要有学 术研究,还要把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社会的需要;
大学不 仅要向“专业阶级”开放,也要向“工业阶级”开放。
教育机会的开放和运用知识服务社会成为社会对大 学开放的集中诉求。为了满足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广泛要求, 开放教育应运而生。大学早在1840年开办了函授教育,前苏 联在20世纪60年代初也已经拥有了11所独立设置的函授高 等院校(丁兴富,2001)。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所开放 大学——英国开放大学建立,并在从1969年至1981年短短12 年间建立了13所远程开放大学。它们分布在英国、西班牙、 伊朗、以色列、巴基斯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拿大、委 内瑞拉、哥斯达黎加、泰国、中国、斯里兰卡和荷兰(丁兴 富,2001)。自此,开放大学作为独立的新的大学形态出现在大学之林中,以新的使命,如英国开放大学“使命 (mission)”所描述的“开放大学对一切人、地方、方法和 思想开放(The Open University is open to people, places, methods and ideas)”,履行着大学传播知识、创造知识、 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开放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如上所述,开放大学的产生是历史的要求和必然。认 识开放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是建设开放大学的前提。
如哈罗德·帕金所说:“自12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和法 国以来到被移植到整个现代非欧洲世界为止,大学的含义和 目的可以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它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 职能以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通过自身的连 贯性及使自己名实相符来保持自己的活力。”(伯顿·克拉 克著,王承绪等译,1988)。大学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 系统组织,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 结果。但同时大学作为对知识进行保存、传播和创造的机构, 它又必须基于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规 律,开放大学正是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
开放大学的产生是大学主动适应社会和个人对高等 教育广泛需求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对劳动力素 质和文化学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拥有知识不仅是职业发 展的条件,也成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世界银行《发展 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前景》报告指出:大学学位已成为熟练工种的一项基本要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著,蒋凯译,2001)。因此,大 学需要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大学不仅要为特定的社 会成员提供教育机会,而且应该“向所有社会群体和经济团 体的成员敞开大门,而不考虑它们以前的学业情况”(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翻译科,1996)。甚至著名的教育社 会学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倡导者马丁·特罗(Matin Trow) 本人后来(1998)也对其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作了修 正:今后普及高等教育不在于注册人数,而在于参与与分享, 即社会上的大部分人,几乎包括在家里和在工作单位的全体 成年人,都能接受与之密切相连的“继续教育”(Matin Trow, 1998)。
开放大学的产生也是满足知识分化和人才培养规格 多样化需要的结果。开放大学要肩负起两个使命,一是崇尚 学术,这是“大学的根”,也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如果失去 了学术,大学就失去了根。没有了根,大学也就不可能生长 和发展。二是适应社会,这是“大学的茎”。大学发展的动 因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保持大学生命力的外因要通过内因 起作用,所以大学发展的根本在于内因对知识的追求,并实 现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平衡。开放大学是大学发展开放过 程的一环,它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大学形式,它满足了大 众化教育需求,促进了教育公平。要建设和发展好开放大学, 要满足向更广泛的社会成员开放的外在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学以知识为核心的发展内因,并在此过 程中寻求满足社会需求与以知识为核心的发展的平衡。
三、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应在大学本质属性的建 设上。
(一)立足根本,突出特色,定位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的创建首先要明确开放大学的定位。开放大 学最基本的定位首先是大学,要具有大学的本质属性。她的 特色是开放,包括理念开放、对象开放、时间开放、地点开 放、学制开放、教学方式开放等。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 方便、快捷、灵活、多样,包括函授、面授、网络教育、混 合模式等多种形式,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的、可选择的多 种学习路径。
开放大学的开放不是盲目的,不是无标准的开放,要 根据办学的目标,科学地制定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标 准。
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 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这是大学的本质所在(徐显 明,2010)。开放大学要立足大学根本,基于知识传播、知 识创造、文化传承,遵从高尚、创新文明,实现人才培养、 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
(二)基于学术,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大学之基 知识是大学的核心,伯顿·克拉克说:“知识是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活动中的共同要素,科研创造它,学 术工作保存、提炼和完善它,教学和服务传播它。”(伯顿 ·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1994)。大学作为一种以知识为 核心的社会组织,对知识的探索是其主要任务,也是其存在 的合理前提。开放大学的创建要深入大学的基本要素,要以 知识的核心和学科文化为基础。实现面向社会的任务,需要 发展知识,以知识为核心发展开放大学,才能实现育人、服 务社会的目标。
大学知识的探索是以学科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学科 是考察大学组织特征的最重要的一个维度,这一维度体现了 大学的学术属性。伯顿·克拉克认为大学是围绕学科和行政 单位组成的矩阵组织,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从学科出发并围绕 学科发展起来的,集工作、信念和权力等各种形态为一体的 综合机构(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1994)。开放大学 要有学术性,要进行学科建设,作为一所大学,开放大学要 以学术为基础来建设学科,这是它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开放 大学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特别是在那些有自身特色 的学科领域,要具有领先地位。
(三)以人为本,加强师资建设,构筑大学之魂 知识的研究、创造和传承需要教师来进行,作为一所 大学,开放大学要有自己的师资力量,知识、教师、学生是 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
大学是学者与学生求真的共同体。没有教师,大学不成其为大学。开放大学不能因为师生的物理空间上的分离, 弱化或忽略大学作为师生共同体的属性。教师、人才是一所 大学的灵魂。开放大学的创建要重在人才资源的建设,这是 一所大学建设最基本最富有挑战的资源建设。大学有了自己 的办学理念,就需要有符合学校办学理念、认同学校办学原 则的领导团队和教职人员(Weimin Zhong, 2011)。开放大学 要建设好管理队伍和教职队伍,这支队伍也应与办学规模相 适应。
开放大学的基础不在拥有多少物化的教学资源,而在 于拥有多少能够满足办学和学科建设、教学需求的教师资源。
开放大学如果以物化的教学资源为基础,那么一个足够强大 的资源中心就可以自称为大学。同样道理,大学的图书馆不 是大学。开放大学通过远程技术,可以实现师生分离、教学 分离的教育传输过程,但这不代表可以没有足够的教师,不 代表教师只通过教学资源的制作、传输就完成教学任务。大 学教育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这不是单纯的教学资源 传输的过程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与学生数量相应的教师来 完成。
人才资源,不同于外借的师资力量。作为一所大学, 开放大学要有自己的师资力量,如果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 就不可能把学科建设好。当然,在拥有自己的师资力量的同 时,开放大学要整合普通高校的师资,创新发展学科的特色。
如果简单地把开放大学定位于教学资源的集散中心、支持服务的基地、技术支撑的平台,那这个定位肯定不是大学的定 位,也不是开放大学的定位。
开放大学具备了大学的基本条件,就要有办学自主权 和学位授予权。开放大学要称其为大学,就必须具有大学的 基本要素。
(四)兼顾规模,注重质量,实现持续发展 开放大学是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一种大学类型。实践 中,它以较低的成本(指投资和运营成本)实现了较大规模的 高等教育需求,几乎所有的计算都表明,巨型大学每个学生 的总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大学(约翰·丹尼尔,2003)。但这不 代表低成本应该成为开放大学追求的目标。开放大学建设的 关注点更应该是我们是否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质量。质量不是事物的天然属性,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
开放大学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就要有在质量上的雄心壮志, 这是可以做到的(约翰·丹尼尔,2003)。不能以规模为借口, 把质量放在其次的位置上。要获得质量,必须进行师资、教 学等方面投入。
如果说以远程教学为特征的开放教育可以通过教学 资源的复制获得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教育发展的趋势也 告诉我们,当今和今后的开放教育,将不仅是以教学资源的 传输为主的远程教育形式。随着交互技术的开发,开放教育 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实现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帮助, 这对大多数学生的成功非常重要。新时期的开放大学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开放远程学习变成可以交互的、个性 化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 北京代写论文学生 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学习者努力提供更个性化的教 学。教学材料的生产可以是规模生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 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可物理复制的资源不同,教师对学生 的指导较难实现规模效益,这必将提高开放远程教育的成本 投入。
如果开放大学投入更多,特别是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 提供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帮助,而不单单是在资源投入上,必 将带来开放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具有规模的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足够的社 会资源和政府资源支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金和发展上的 支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应成为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 要内容。
四、结语 开放大学是时代的产物。开放大学的产生是大学理念 和制度的一种丰富,是大学结构与功能的一种扩展,是大学 应对社会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
在千年大学史中,开放大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开放 大学作为新的大学形式,要在大学发展史上赢得尊重、实现 “对人人的开放”(open to people)、“地点的开放”(open to places)、“方法的开放”(open to methods)和“思想 的开放”(open to ideas)的理想,其路还很漫长,还要不断探索,以实现达到大学更加开放、更大范围、更好地传递 知识的目标。
大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引领社会 的发展,这是大学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发展知识和适应社会 之间的平衡涉及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只有实现发展知识和服 务社会的协调,开放大学才能健康发展,开放大学才将更加 彰显价值。
www.lwxz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