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式]大学生一般心理特点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式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式 摘 要: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主要从 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传统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人格特点等;
积极心理 学视角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韧 性和积极品质等;
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 生的社会支持、成人依恋等对其心理特质产生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4)25-0122-02 政府和社会大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然而曾经的留守 经历对他们成年以后会有怎样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的 第一批留守儿童已成年,他们中有一部分进入了大学校园, 成为了新一代的大学生。张莉华最早提出“留守群体”大学 生这个概念,之后的研究者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了深入 界定。王玉花认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 外出打工,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没有和父母共同生活,当时 的年龄是14周岁及以下,每次父母连续半年以上未回家[1]。

随着对留守儿童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有留 守经历的大学生角度探讨童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 理方面的影响。本文整合了2006—2013年有关有留守经历大 学生研究的文献,将目前的研究按传统心理学视角、积极心 理学视角和相关影响因素三个维度概述国内研究现状:
一、传统心理学视角下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特点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研究指出有 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差一些,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即其心理健康状况仍为良好 [2]。但大部分研究认为童年期的留守经历不利于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抑郁更多, 焦虑水平更高,自尊水平更低,人际关系更不和谐,较少采 用积极的应对方式[3]。

3.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研究。总体来说,与无 留守经历大学生相比,其人际现状更不和谐。赵建敏分析了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包 括交往的心理渴望与交往方式的被动之间的矛盾、交往范围 过于狭窄及程度低、对社会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交往能力 与环境之间的矛盾[7]。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特点 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有留守经历大 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总结研究者们 的观点得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偏低的原因主要 为:一是积极情绪体验过少。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童年和 青少年时期,由于存在与父母分离的客观事实,其情感发展 和诉求得不到充分地关爱,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总 体主观评价不高[1]。二是心理发展的延续性。童年期留守 经历对其主观幸福感发展具有一定消极影响。

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研究。温义媛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纳和深入分析 总结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共性是以下8个方面:接 受现实、成就动机、目标定向、意志坚强、积极乐观、善于 学习、情绪调控、社会支持并且经过对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社会适应水平较高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深入访谈发现,这 部分学生能积极认知留守经历,积极建立和经营人际支持网 络,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日常挫折[8]。罗涤、 李颖等通过问卷调研对留守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 细述,指出不同留守大学生各有差异。女性留守大学生的积 极心理品质优于男性留守大学生,非独生子女留守大学生积 极心理品质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留守大学生,曾经留守的留守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明显高于正在留守的留守大学生[9]。

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特质的影响因素 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 生的支持利用度和总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组。肖婉 琴认为对于“留守大学生”来说,独特的留守经历导致其社 会支持网络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显得残缺而不完备,给其心理 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是导致“留守大学生”普遍 具有不良心理倾向或问题的根源[10]。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总体主 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1]。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安全感 对有“留守”经历医学生总体幸福感起作用。主观支持和支 持利用度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和紧张因子的重 要影响因素,主观支持是对行为和情感的控制因子的影响因 素[12]。

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 生的成人依恋发展与同龄大学生存在差异。有留守经历大学 生在成人依恋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田瑞琪报告的中国 大学生回避和焦虑维度得分,且女生比男生更存在依恋回避 与依恋焦虑[13]。

四、个人思考及建议 目前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 是很多,但研究数量呈逐渐增加的态势。研究方法上大多数 使用定量分析,采用心理测评量表或自编量表做问卷调查。

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定性分析,采用回溯性个案访谈法、档 案法等得出结论。研究内容按传统心理学视角、积极心理学 视角和相关影响因素三个维度分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水平、人格发展、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积极品质、 社会支持、成人依恋等方面。今后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 究,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是研究对象的深入化。在所查阅的文献中调查对象主 要是大学新生,面向的院校以师范和医学类为多,横向比较 有留守经历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差异。以此为基础的样本 容易存在片面和偶然性,得出的结果的效度也有待商榷。建 议搜集不同院校、农村生源、不同年级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已有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 问卷调查法。对不同特质进行测量采用的量表不统一,这样 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就存在不同标准的对比困难。建议对同类 心理特点采用国际通用或认可度较高的测评量表。此外,可 采用质性分析、纵向追踪和实验干预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是研究范畴的多维化。虽然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 究成果不多,但是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数量众多,质量也较高。

留守儿童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不仅是年龄上的延续,更是同 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背景和未来人格塑造。目前研究认为留守 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随着积 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弹性视域下的留守经历大学生具有多 种优秀的积极品质。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分析该群体的独特的优秀人格特质对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 和身心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 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4):388-390. [2]卜艳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与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143-146. [3]李晓敏,罗静,高文斌,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 性情绪、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20-622. [4]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 学生人格特征比较[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 (4):73-74. [5]温义媛.“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86-89. [6]陈孜,卢溪,何聪,等.早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 的影响[C]//“维护心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国际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2012:1-8. [7]赵建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解析[J].成功:教育版,2011(7):275-276. [9]罗涤,李颖.高校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2(8):83-87. [10]肖婉琴.“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成因及对策— 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视角[J].科教文汇.2010(31):
183-184. [11]徐礼平,方倩,陈晶,等.“留守”经历医学生总 体幸福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J].医学与社 会,2012,25(4):87-89. [12]何冬丽.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主观幸福 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8):952-954. [13]李晓敏,高文斌,罗静,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 成人依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6):74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