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重点工作的方案》(内政字〔2006〕123号)及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村牧区教育发展,深化农村牧区教育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教育配套改革提出如下方案。
一、坚持农村牧区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农村牧区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及自治区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切实加快农村牧区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农村牧区教育持续发展建立稳定的机制环境。积极推行农村牧区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建立“校财局管”、“旗区教育结算中心”等管理方式。全面排除d级危房,逐步解决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的负债问题。深化农村牧区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农村牧区各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牧区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积极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可靠保障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严格执行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教师、学生人数和公用经费标准,逐校足额编制中小学经费预算,确保资金安排落实到位。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规范学校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继续完善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措施,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动市、旗、乡三级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为教育发展、教学科研、教师奖励、学生资助提供良好的经费补充。
三、集中抓好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坚持走教育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农村牧区劳动力向中心城镇转移的新形势,本着集中办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按照“苏木乡镇办小学、旗区办初中、市旗区办高中”的总体思路,以培育和建设优质学校为重点,加快农村牧区撤点并校步伐。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规划(2006—2008)》。集中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与建设,扩大农村牧区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利用闲置出来的土地、校舍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在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确保学生不辍学、合格教师不下岗、教育资源不流失、农牧民负担不加重、教育教学质量不降低,逐步提高农村牧区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
四、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认真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如期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坚持应用为主,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继续落实对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扶困助学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切实保证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十二年教育。加强农村牧区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办学水平。强化对学生流动和辍学状况的监测,进一步落实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的责任。继续做好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五、深化农村牧区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严格编制管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牧区教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校长聘任制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妥善安排和合理分流富裕人员,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原则选用人才,建立教职工定期流动机制和工资待遇浮动机制。加强农村牧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鼓励城镇教师下乡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学校任教,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原则,制定各项优惠措施,稳定农村牧区教师队伍,促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大力发展农村牧区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农牧民转移培训体系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迫切需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适应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苏木乡镇职业初级中学的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广大农牧民传递农业信息技术,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帮助农牧民实现农牧产业与市场的大对接,切实加快成人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按照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要求,抓好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