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继承和传播论文(共3篇)
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继承和传播论文(共3篇) 第1篇:浅谈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及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启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各国民族音乐都有其特殊性,都在不同程度反映 着其本民族的文化,体现了本民族人民的淳朴生活,反映了人民的心理状态,鼓 舞着人民团结奋进,战胜困难。俄罗斯民族音乐,以其独特性,在世界音乐艺术 发展的历史上树起了不朽的丰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俄罗斯民族音乐都给人们 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征 (一)悲剧性特征明显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悲剧性的民族,特殊的历史条件造就了其民族的悲 剧性,这种悲剧性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柴科 夫斯基的作品中能真切的感觉到这一点。与柴科夫斯基处于同一时期的音乐家将 俄罗斯音乐先驱者格林卡开创的民族音乐事业推上了新的高峰。
(二)强烈的反映出俄罗斯民族坚强、倔强、刚毅的民族性格 俄国人爱国,他们十分注意发挥自己的民族特性。他们家喻户晓的音 乐,如《天鹅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俄国人那种特有的性格显露无 疑。在《伊万·苏萨宁》中作者格林卡采用了诸多合唱,其中“第一首合唱《我们 的祖国》旋律坚定有力,气息宽广,民歌风味浓厚,具有史诗的气概,表现了俄 罗斯民族淳朴而宽厚的性格特征。
(三)充分的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强烈的民族自觉 民族自觉是指本民族的共同价值的认同,以及对本民族和在本民族基 础上建立起的民族国家认同。民族自觉也是一个民族历经沧桑屹立不倒的根本精 神支柱。俄罗斯人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在他民族面前有以本民族 为尊的优越感。俄罗斯人民长久以来如此。俄罗斯民族音乐不断唤醒人们内心的 渴望。尤其是战争中的歌曲是那么的令人振奋,《神圣的战争》中那种气壮山河 似的豪情表现出俄国人坚强、有毅力、爱国、顽强的特点。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井且经过了数千年的发 展,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个性。
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交流融合的习惯、海纳百川的豁达和融会贯通的精神, 在不断的交流和交融中,它们互相辉映,互相兑争,进而衍生、发展.但是时间 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对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 展过程中政治、经济等因素对音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传统音乐都无不 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四”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不彻底和建国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 族音乐的尴尬地位更是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唇齿相依的关系。在我国社会、政 治、经济各个领域都受到侵袭的同时文化侵袭也是一种必然,当然这种侵袭从某 种角度来说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一次契机。然而那个时期文化思想领域里的 否定思潮却高举国学之大旗对“新音乐”进行了全盘否定。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 是“五四”运动的不彻底使得新音乐的发展也变得举步维艰或者说是似是而非(当 然期间也不乏精品)解放以来至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充其 量只能说是一种积累阶段,“自力更生”、盲目排外的思想使得音乐的发展处于一 种真空状态,在免遭“文化侵袭”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的机会。
改革开放使以往的秩序结构、心理状态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虽 然世界音乐文化和学术思潮蜂拥而至使国人显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中华民族一 直有着难能可贵的兼容品质,很快使白己从茫然中走了出来。民族音乐以从善如 流的态势发展的同时,也力图从全面的否定中达到新的肯定。
三、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启示 (一)民族音乐创作者应当关心祖国,心怀人民 广大音乐人进行音乐创作时,必须关心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作品要 为人民而做,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民族音乐中充 满了各种铜臭味,社会上的靡靡之音充斥着音乐人的灵魂。作为民族音乐的创作 人,应当是当之无愧的民族主义者,只有音乐能反映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文化、 精神状态,能体现出民族的民族精神,那么这种音乐才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才 能创作出引起民族共鸣的作品。(二)民族音乐教育者要把握好教学的内容 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音乐教育关系到我国民族音乐的未来。
学习俄罗斯音乐的目的是学习俄罗斯民族音乐创作方法,为的是在创作我国的民 族音乐时拓展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为的是使我们的民族音乐保存传统风格的同 时,又被世界音乐所接受和认可。当前部分音乐教育者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 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 程度的阻隔和影响。学习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同时,应当继承好中国民族音乐的精 华,才能保持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才能把音乐真正作为传递我国文化的载 体。
(三)施政者要充分挖掘我国音乐文化遗产 丰富民族音乐艺术内容,改革民族乐器,改编民族器乐,就要培养民 族音乐理论人才,培养民族音乐作曲家,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其健康的发 展。民族音乐要发展,只凭高水平的演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民族音乐听 众,普及民族音乐文化,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环境。使人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丰富的内涵,以此提升人们的都市文化品位,最终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各地得到了 广泛的推广和传播,民族音乐应让更多人接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这样, 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才能得以存活、延续、创新、发展,才会有更强的艺术 生命力。
作者:鲁圣博 第2篇:浅析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的继承和传播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俄罗斯民族曾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 贡献,在我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就起源于俄国和前苏联的俄罗斯民族。中国的俄罗 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虽然并不是在中国的本 土发展起来的民族,但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这个特殊的民族已经具备了中国和俄 罗斯两个国家特质。他们保留了本土俄罗斯民族喜爱音乐的特质,并继续在中国 传播。有人曾这样评价音乐与舞蹈对于俄罗斯人的重要性:他们将音乐和舞蹈视 为生命。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曾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 更高雅。”那么视音乐为生命的俄罗斯民族也深深的被音乐的高雅气韵感染着, 无论是在假日庆典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音乐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即试从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中俄民族融合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中国的俄罗斯民 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四个方面对中国的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历史的演变进行探 讨,进而希望能对有关中国俄罗斯民族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和补充。
一、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 根据相关研究的记录,十七世纪中期也就是我国的清朝顺治、康熙年 间的时候,就有很多俄国的东正教传教士自西北的新疆和东北的黑龙江进入到了 我国境内,此外还有一些被俘的俄国士兵,曾被收编入了八旗中的“镶黄旗”中。
他们就是现在中国俄罗斯民族的先辈,虽然这些俄国人很早就来到了我国,不过 在当时由于政治体制因素影响,他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聚居地,而是在中国其他 民族的包围中较为分散的分布着。不过他们自身的一些民族性并没有消失,他们 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后来,这些来自俄国的中国 俄罗斯先民们在我国定居下来,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村落,他们的音乐 文化得以保留下来。由于俄罗斯民族是东欧斯拉夫人的后裔,所以他们的音乐有 着欧洲乐系的特征,中国的俄罗斯族也延续了欧洲乐系的传统,从中可以体会到 他们的生活风貌,像《沙皇的新娘》这首歌,讲述的就是亲友们对即将出嫁的女 孩的祝福,既有喜悦又有哀伤的情绪。
总览俄罗斯民族音乐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别: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 并以独特、多变的民间音乐为主导。俄罗斯是信奉东正教的国家,根据《呼伦贝 尔志》的有关记录显示,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我国境内建立了许多教堂,并培 养了大批的信徒。在牧师的带领下,信徒们会定期的举行弥撒等各种宗教活动, 在教堂内创建“圣歌”乐队演唱赞美诗,于是就衍生出了大量的宗教歌曲,上至老 人下至孩童都会演唱,这些宗教歌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对于一个俄国家庭来说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乐器是在其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所以来到中国的俄国人也将他们喜爱的乐器带到了这里。被称为“巴 扬”的手风琴是典型的俄罗斯族民间乐器,大致分为纽扣式单风琴和双音手风琴 两种不同的形式。此外,常见的俄罗斯乐器还有吉他、三角琴和口琴等,几乎所 有的俄罗斯男子都会演奏这些乐器,广为流传的俄罗斯民歌就是用它们演奏出的, 《卡林努什卡》、《阿金诺奇卡》、《希比利央卡》、《不普利哈》等俄罗斯民 间舞曲就是如此。俄罗斯的乐器不但节奏明快、优美动听,而且携带方便很受人 们的喜爱,使得其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就为用其演奏的俄罗斯民间歌曲的 广泛流传提供了契机。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革命歌曲和歌剧的发展 在苏联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后,一些旧时的俄国贵族、资本 家和沙俄匪徒为了躲避苏联红军的打压,举家逃亡到了中国境内。伟大的革命导 师列宁曾经指出,音乐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统一起来,好的音乐具有巨大的组织 力量,可以使困境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并激励人们努力的去工作。十月革命期间 创作出的革命歌曲也开始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中流传开来,这些歌曲往往以一些旧 民歌和外国歌曲作为基础,经过重新加工填词以后成了新的歌曲,以其易唱易学、 朗朗上口的特点得到了许多进步青年的喜爱。像《华沙革命歌》、《工人马赛曲》 和《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等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此外,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喀秋莎》、山楂树》、《再见吧妈妈》等苏联卫国战争时创作的歌曲也在中苏 边境上流传较广。这些俄国的原创革命歌曲,激起了俄国民众极大的革命热情, 激励了众多的进步青年和反动派进行搏斗的决心,也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 民的抗日斗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月革命前后,歌剧在欧洲颇为流行,受其影响在俄国歌剧也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发展。逃亡在中国的俄国贵族、资本家和“白匪”大都有良好的出身, 有着较的文化素质。来到中国以后,他们也将一些歌剧、舞剧和交响乐等高雅的 音乐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的社交界传播着当时的流行歌剧,使得《奥涅金》、《雪 姑娘》等剧目选段为中国人所接受。
三、中俄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国的俄罗斯音乐的传播 “日下沿边华民,则剪发易服,纳俄妻而生子、生女者,不可胜数。” 这是赵春芳《边务报告书》中的一段记录,记述的正是当时在中俄边境的华工和 闯关东者娶俄国妻子的事。这些嫁给中国人的俄国妇女及其随行的亲属,来到中 国后就成了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在不断适应新生活的同时,她们也延续和传 承着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也并没有改变,更是把一 些俄罗斯民间歌谣传给了自己的后代。中俄民族融合对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中国的 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许多嫁到中国的俄罗斯族妇女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 高的文化素养,有一些甚至是出身贵族的名媛。歌剧与交响乐等高雅的音乐形式 对她们来说都是熟知和喜爱的,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普斯科夫的姑娘》、 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琴斯克集市》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以及柴可夫 斯基的歌剧《天鹅湖》、《黑桃皇后》等。她们把这些歌舞剧带进了中国家庭中, 在丰富和娱乐了她们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传播了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四、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 随着大批中国境内的“苏侨”都回到了苏联,边境地区的教堂渐渐废弃, 俄罗斯的宗教音乐开始衰落。文化大革命时,一些还留在中国境内的俄罗斯人以 及华俄后裔也受到了牵连,甚至被视为了“里通外国分子”和“苏修特务”。在文化 大革命的这十几年间,由于政治原因俄罗斯族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 了严重的阻碍,它们统统被打到当成了修正主义。在这个令人压抑的年代里,在 中国的俄罗斯族中人们不能运用俄语进行交流,不能穿俄罗斯民族的服装,不能 跳俄罗斯的传统舞蹈,更不能唱俄罗斯的民族歌曲,在“大革命”的烈焰里俄罗斯 民族的文化被扼杀殆尽。不过文化大革命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中国的俄罗 斯民族的文化开始了复苏,新生的混血儿华俄后裔为这个民族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 在中国的俄罗斯族的人口大约有1。5万,混血的华俄后裔就占其中总人口的99% 以上,因为和中国本土的汉族等民族的频繁通婚,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不再是纯正 的东欧俄罗斯族人血统,又受到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已不 会说俄语了,但是为了使中国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得到复兴,一些俄罗斯族人正做 着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对俄罗斯民族政策落实状况进行监督和扶 持,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得以重获生机和繁荣发展的。在过去 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几乎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并 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和书面形式。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组织和俄罗斯族人的共同 努力下,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一些俄罗斯民族的聚居地出现了文联和音协 组织,专门进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研讨,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俄罗斯民间艺 术家及音乐工作者的热情,并为他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平台,新生了许多优秀的 俄罗斯族以及华俄后裔艺术家使得,并使得一些脍炙人口的俄罗斯新生代音乐能 够问世。像词作家董宪瑞与刘锡古共同创作的《我们是俄罗斯族》,以及他和赵 秀富共同创作的《我从遥远的室韦来》;
词作家张士勇和马先明共同创作的《巴 斯克节抒怀》,以及他和李广群作共同创作的《玛利亚姑娘》等都是俄罗斯民族 新生代音乐的代表。此外,还有一些俄罗斯族的歌剧音乐和舞蹈音乐也有着广泛 的影响,像《婚礼》、《家住临江村》、《白桦树下》等。这些由新生代俄罗斯 族艺术家们创作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新作品,为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的文化注入了 新的元素,极大地推动力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发展,丰富了俄罗斯族人们文化生活。
在这一过程里中国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对其音乐的传播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关成伟第3篇: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巨人 在俄罗斯音乐史上记载的无数音乐巨匠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无疑 是一位奇特而富有光彩的人物。他作为“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所开创的俄 罗斯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一生积极地从事音乐创作、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俄罗 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提高和壮大,做出了卓越而又不朽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 还是19世纪在俄国乃至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在这个汇 集着俄罗斯民族音乐精英的集体中,里姆斯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勤奋实践, 最终成为了一名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贡献的作曲家。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44年3月18日出生在诺 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的一个贵族家庭中。从小十分喜爱音乐,也很有这方面的才 能,6岁起开始学习钢琴,接近11岁时已尝试自己创作乐曲了。他的家人却并不 希望他以音乐为职业,把刚刚年满12岁的他送进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在军校整 整六年,1862年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准尉。在大约三年时间随舰队在海上航行,曾 到过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丰富的航海生活以及有趣 的实际体验,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以至被后人尊称作 “海的风景画家”。
尽管没能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却始终未放 弃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当他还在海军士官学校学习时,即利用一切机会,广泛地 和一些著名音乐家交往,向他们学习各种音乐技能,并从与他们的不断切磋中加 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1861年,他有幸结识“强力集团”的创建人、作曲家巴拉基 列夫,并加入这个以倡导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的五人小组,开始音乐创作, 1865年,他完成了《e小调第一交响曲》,继而又陆续完成了交响音画《萨德阔》、 第二交响曲《安塔尔》和歌剧《普斯科夫姑娘》等作品。
1871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受聘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他根本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院派教育,故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边教边学,孜孜 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通过刻苦自学和努力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精通音乐理论的 杰出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还写出了《和声学教程》与《管弦乐法原理》两本名 著。在音乐学院的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37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培养出包 括格拉祖诺夫、阿连斯基、李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 雷斯庇基和斯特拉文斯基一大批蜚声世界乐坛的大作曲家。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也是专业功底最扎实的一位。他精通和声学与配器法,巴拉基列夫常常“分配”他为其他作曲家的作 品配器,他总是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认真完成这些繁杂的工作。后来,鲍罗丁、 穆索尔斯基等人相继去世,他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续写他们未完成的作品和为这 些代表作进行精心配器的工作,例如穆索尔斯基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 万兴那》,鲍罗丁歌剧《伊戈尔王》,达尔戈梅斯基歌剧《石客》等,全部由他 最后续写、修订和配器完成。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创作上的贡献与业绩集中在歌剧和交响音乐两 个领域。他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民族性方面,在题材的选择上 注重于神话、民间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 歌风格和带有神秘感的东方色彩。作为作曲家,他的想像力和表现力异常丰富, 这些突出特征,在他的一些主要的、优秀的作品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他一生创 作了15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其他管弦乐曲和器乐小品等。歌剧代表作有《普斯 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前夜》《萨德阔》《萨旦王的故事》 《沙皇的未婚妻》《隐城基特日的传奇》《金鸡》等;
交响乐代表作有交响组曲 《舍赫拉查达》(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交响音画《萨德阔》 等。
1908年6月21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享年64岁。
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巨大影响,深受一代代专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 崇拜和仰慕。用当下盖棺定论的评价来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一位当之无愧 的、伟大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巨人。
作者:景作人